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氏文通》中提出的“自”为“重指代字”、“‘自’字可主可宾,而其居宾次者,必先乎宾之者”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根据古汉语的语言事实,着重讨论了三方面的问题:一、动词前的“自”不是主语,而是状语;二、动词前的“自”不是代词,而是副词:三、动词前的“自”不是代词做宾语前置。总之从分析古汉语材料入手,归纳动词前“自”的用法为:副词,做状语,修饰限制动词谓语。  相似文献   

2.
“相”是现代汉语比较常见的一个词素,常用来构成动词(如“相信”“相似”“相同”等)或副词(如“互相”),但在古代汉语中,这个字除了以上用法外,还有比较特殊的几种用法:  相似文献   

3.
“而”在文言文中当连词用,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起到不同的连接作用。1.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可译可不译。如《捕蛇者说》中“黑质而白章”,“而”表并列,此句译为(蛇身)黑底白花纹。2.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然后”、“便”、“才”。如《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而”表示“学”与“习”行为的先后承接关系,此  相似文献   

4.
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一样,“对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一种。所谓对动用法,是指不及物动词(或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跟上宾语,其动宾关系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动词对宾语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中,"是"字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概括的说,大致可归纳为用作指示代词,形容词、判断动词。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里,“所以”仅仅放在表结果分句的开头,是结果连词。在古代汉语(从广义来说,从先秦到清代)中,“所以”的意义和用法则比较复杂。通过分析它与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和句子结构,其用法和意义主要有五种,从中可以大略看到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一、表示某种动作、行为的凭借。这种凭借,有自然物、工具、人,是由“以”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可以"用法辨析银川二中白东明"可以"是阅读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的字眼。由于语言环境不同,"可以"在句中的含义也不尽相同。现将"可以"在文言文中的差异和区别,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为例试述如下。在文言文中,"可以"本是由能愿动词"可"和介词...  相似文献   

8.
一、在古汉语特殊动宾关系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古代汉语的动词和宾语之间,一般说来,跟现代汉语同样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动宾关系,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使动”和“意动”。后来,又有人提出了“为动”。这三种特殊动宾关系,一般语法论著中多有分析,无须赘述.除此之外,古汉语中还存在另一种类型的特殊动宾关系尚未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我认为很  相似文献   

9.
学生在翻译带有“莫”字的句子时,因对“莫”的词性认识不清而发生争论。如在翻译《伶官传序》中“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时,有的把它翻译成“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跟他抗争”;有的把它译成“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无指代词“莫”和否定副词“莫”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字在文言文里出现的次数不少,用法也比较复杂。先秦时期,“莫”字大都用作否定性无指代词,偶尔也有用作否定副词或其他副词的。自汉代以后,“莫”字作为否定副词的现象逐渐普遍起来。这本来就为一般读者阅读文言文带来一定的困难。加之,当前古汉语研究中对“莫”字的具体词性和词义又解释不一,特别是对否定性无指代词“莫”和否定副词“莫”的词性及其词义的解释更为混乱。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相似文献   

11.
“之”,人们大多熟悉它的他称代词和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法,却往往忽视了它还是一个指示代词。请看下面三例: ①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左传·僖公十三年》) ——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天放走故人,就是几代人的后患。  相似文献   

12.
对“者”字作代词和助词两种情况进行辨析,通过大量的语言实例来准确定位“者”字的词性和用法,具体分析判断句中的“者”字的使用情况,从而使我们对文言文中“者”字的使用情况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和掌握。  相似文献   

13.
“莫”字用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莫”字的用法,基本上分作两大类:一是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处所)的意思;一是作否定副词,当表示一般性否定时,是“不”的意思;当表示禁止性否定时,是“不要”的意思。关于“莫”字的词性,语法学界对第二类没有争议,都承认是否定副词,对第一类却曾出现过不同看法。《马氏文通》将其归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目前古代汉语语法中的“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等理论进行了探讨,认为古汉语中的特殊谓宾关系决不是因省略介词而形成的,并且认为“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的理论是一致的,它们各自解决了一些局部的语法问题,但并不能概括全部同类语法现象,如用我们提出的“X V”来概括,更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15.
“有”在古汉语中的用法相当复杂,本文依据“有”所具有的词性为纲,对“有”在古汉语中的各种用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与“有”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进行比较,从中归纳出它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虚词“或”和“莫”在一般大学教材中分别称为“肯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性无定代词”。它的性质很特殊,现代汉语中还没有同它性质相应的词。由于历时久远,这两个词在长期的语言发展中,语法性质和作用并非一成不变,或作代词、或作副词、或作连词、变化复杂,较难掌握,不少教科书中在具体分析例句时,往往辨析含混,甚或有错,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词的词性和作用作一番辨析。  相似文献   

17.
刘光明 《学语文》2005,(5):43-44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作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还可以作“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而施动,是以“名+宾语”的结构形式,表达“为+宾语+相应动词+原来名词”的意义。例如:  相似文献   

18.
“以……为……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以”和“为”的词性、词义不同,它们表示的语法关系也就不同。第一,“以”和“为”都是动词。“以”表示“让”、“任用”、“拥戴”等意义,“为”表示“当”、“做”、“担任”等意义。例如:以其弟子兰为令(任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史记·屈原列传》)白公欲以子闾为王(白公想拥戴子闾当楚王)。《左传·哀公十六年》)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习惯句式“如何”可做句子的谓语;做句子状语时,都是询问动作行为的原因,一律译作“怎么能”;做宾语时,谓语动词一般是“无”字,这时的习惯格式都不是询问办法,而表示一个名词“办法”,和动词谓语合在一起译成“没办法”  相似文献   

20.
胡加龙 《语文知识》2001,(11):58-60
“莫”作为文言虚词,是《高考说明》里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常用虚词之一。不过,“莫”的用法尚缺乏深入的辨析,一些含混现象还有待厘清。杨伯峻、田树生《文言常用虚词》(湖南人民出版社)将“莫”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