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是<文心雕龙>研究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是理解刘勰文学理论思想及其美学思想的关键入口.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的梳理和剖析,探讨了<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的三个视角:认识论层面、审美维度和辩证统一论,阐释了<文心雕龙>言与意的三种关系:言尽意论、言不尽意论、"言尽意"与"言不尽意"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与言."这指出情感在学生作文中的重要性,无"情"便无"言".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相似文献   

3.
关于"言"与"意"的问题,在先秦的典籍当中论述的有很多,在这里仅将<周易>、<老子>当中的"言意"观与吕氏的相比较与对照,来看<吕氏春秋>的言意论与前代的有怎样的继承关系,然后就<吕氏春秋>的"言意观"的特殊性进行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组织     
我们平时有这么一种经验:有时觉得神思忽来,情意满腔,自以为这是值得写而且喜欢写的材料了,于是匆匆落笔,希望享受成功的喜悦。孰知成篇以后,却觉这篇文字并不就是我所要写的材料,先前的材料要胜过这成篇的文字百倍呢。因此爽然自失,感到失败的苦闷。刘勰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  相似文献   

5.
李定广先生回护旧说,认为拙文<正诠>释"博徒"、"四异"为"褒美之词","观点虽新却失真","属断章取义的曲解",并认为刘勰在<楚辞>的评价上"存在深刻的矛盾".笔者立足于<辩骚篇>文本的精细解读,反省自己,参酌时贤,据理商榷,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论定"博徒"、"四异"仍是"褒词".刘勰将"博徒"与"英杰"对喻<楚辞>,正好体现了<楚辞>"四同"、"四异"思想与艺术的审美特征.此乃刘勰理想的创作原则与境界.故刘勰力荐<楚辞>为后世诗赋创作之典范.<辨骚篇>"博徒"、"四异"终究是"褒词".  相似文献   

6.
一字诡异,则群句震惊;三人弗识,则将成宇妖矣。 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刘勰《文心雕龙》论炼字炼意  相似文献   

7.
<正>李维鼎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的过程。"他在作品《语文言意论》里特别指出: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根据这一理论,语文教学就应将眼光瞄准语文本体,着眼并坚持言意互转,演绎出崭新的教学境界。一、沉入词语,叩击言外之音阅读理解的首要任务在对"意"的追寻,而"意"的追寻始于对"言"的感知。随着学生主体的深层介入,从言语表层进入文本的意境,学生即沉入文本,与作者同呼吸、共感受。  相似文献   

8.
当前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存在着重"言"轻"意"或重"意"轻"言"的失衡做法,直接导致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败俱伤。本文通过对比与分析,从据"意"识"言"、依"言"会"意"和以"言"表"意"三个方面提出了高年级语篇教学的价值取向——言意兼得。  相似文献   

9.
"言意之辨"由来已久,突出关注的是言能否尽意,即语言能否充分而精确地传达人类对于外部世界及自身的认识,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重新为比兴下了定义,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言意问题的看法,他认为言可以通过含蓄曲折的方法表达意,进而表明言可以尽意的观点,对作家的创作和诗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比兴"是中国文学及文论发展史上的重要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更以其体大思精的系统性、深刻性对"比兴"问题进行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思考.本文立足于<文心雕龙·比兴>,一方面就 "拟容取心"说深入理解刘勰的比兴观,另一方面尝试对将"比兴"作为一个整体引入文学视野的<比兴>篇之理论意义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11.
意象说浅探     
刘勰的意象说源远流长,从质文关系探讨了"意"、"象"、"言"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流转,以揭示"意象"的生成、变化及美学特征。由于刘勰将"意象"作为质文关系的综合核心看待,所以其"意象"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影响了中国古代后起的许多文论学说。  相似文献   

12.
六朝诗歌新变溢出了传统儒家的诗歌观念,这给刘勰总结诗歌发展历史并确立文体规范带来了论述上的困难.为此,刘勰调整了<明诗>篇的行文顺序.即先"释名以章义",后"原始以表末".他通过提出诗歌发生意义上的"自然"说,弥合儒家诗歌观念与六朝时期新的诗歌观念之间的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文心雕龙>在<序志>篇中规定了文体论诸篇的行文顺序,然而<明诗>篇作为<文心雕龙>文体论诸篇之首,却在行文顺序上独与其他各篇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道"与"意"的混淆,引起了解读时的偏差,<庄子>中的"言不尽道",被理解成了"言不尽意",经过分析<庄子>言、道、意的关系,以及言尽意中所存在的阻碍,并简单探讨庄子在言尽意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明了<庄子>言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正>对李维鼎先生提出的"言意转换"理论,李海林先生认为"应该说是很深刻的",可他又提出:"直接把言语过程看作是一个言-意转化的过程,至少是不完整的",因为"在由‘言’而‘意’和由‘意’而‘言’的过程中,夹着一个内部言语过程"。言-意和意-言之间,"必须要有一个中间性、过渡性的中介物,这种转化才有可能",这个"中介物"就是指"内部言语"。如果无视这个中介物,"直接把言语过程理解为从思想到语言、从语言到  相似文献   

15.
<正>文言文教学究竟教什么?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流传至今的经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因此,文言文的教学要挖掘出文言词汇中所蕴藏的传统"文"化与多层"意"义,不能只有"言"而缺乏"文"与"意",要把"言"与"文"、"意"的教学恰当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文学素  相似文献   

16.
《隐秀》篇在《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隐"与"秀"是《文心雕龙》提出的重要范畴,"隐秀"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有必然联系,但对于《隐秀》篇的解读,学界多有分歧。在刘勰的《隐秀》篇中,"隐"主要指篇,"秀"主要指"句",隐秀不可分离,"隐秀"不仅仅是修辞方式,也涉及艺术创作的重要特征。本文对《文心雕龙·隐秀》篇从"隐秀"的界说、"隐秀"的特点、"隐秀"的运用三个方面加以阐释,说明"隐"与"秀"独特的涵义以及使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意象"包括"意"与"象"两个层面."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象",即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及想象中的万物."意"是"象"的主宰,而"象"则是"意"的载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熙载<艺概>)这里所说的"烟霞"和"草木"便是意象.此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见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相似文献   

18.
《附会》篇专论文章写作的附辞会义问题,即命意谋篇问题。刘勰之所以作《附会》篇,以备《镕裁》《章句》所未言"总文理定首尾之术"也。《附会》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总文理,二是统首尾,三是定与夺,四是合涯际。《附会》指出了命意谋篇的法则: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鲠,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由于《附会》篇对后世写作理论和文章学影响直接而又广泛,时至今日仍广泛应用,故本文拟从文章学的角度,再论《附会》的重要意义、《附会》包含的内容以及《附会》篇的命意谋篇之法。  相似文献   

19.
<乐府>是<文心雕龙>"论文叙笔"部分的重要篇章.刘勰在此篇中强调乐府诗的诗乐两位一体的特质,并以雅正为标准评价历代乐府.本文拟以这两个方面为讨论重点.探讨刘勰的乐府评价标准及目的,以期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乐府观.  相似文献   

20.
刘勰<通变>认为创作要因革损益,有继承有创新.这是从历时性的角度考虑创作问题即既"通"又"变".<定势>篇重点论述创作时审时度势地考虑当前文学特点趋势和作家主体的具体情况.主要是从共时性的角度思考作文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两篇内容关系密切.刘勰这两方面思想同时贯穿于优秀作品创作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