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7 毫秒
1.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一直是大家所探讨的中心话题。本文从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设与研发为根本点,阐述了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方式,提出多元化的调整策略,旨在加深中学生对信息素养的了解,提高学校对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中心教育目标就是以信息技术辅助、服务其他学科,最终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因为初学这门课程,我把如何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从而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作为我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教学中逐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让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高效轻松地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途径之一,为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将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做好这门课的教学工作,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线教师,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1 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电脑培训班吗 1.1 信息技术课有别于计算机课.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技术只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信息技术从定义上范畴较广的一个概念,相比之下计算机的概括范围就窄得多了.当今世界主流的信息技术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当今中学生要学的信息技术课如果还继续使用"计算机课(微机课)"这个名称,就体现不出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将计算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所以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并且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没有将其上升到应有的高度来设计和安排。现在仍有不少人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微机课"。其实,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不是单纯学习计算机知识。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显然,这一教学指向是"微机课"传统说法难以驾驭的。中学生要学的信息技术是主流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在我们的课程中,计算机是作为主要的信息工具出现的,要求学生从工具应用的角度去学习使用计算机,把握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课程已被列为我国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参差不齐的问题非常突出,如何解决好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是当今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6.
张娴 《贵州教育》2005,(9):23-24
随着社会让学生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们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让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如何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实施信息教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改革基础教育,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信息教育的有效途径将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期与大家交流。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信息技术课教学。。技术课≠计算机课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计算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  相似文献   

7.
周美丽  向东春 《中学教育》2011,8(1):101-105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面临着来自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冲击,加强中学生的信息伦理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在信息社会里对中学生的一种保护、一种人文关怀.本文通过对中学生信息伦理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实施者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蔡鹤 《江西教育》2002,(8):22-22
信息技术课是国家教育部面向新世纪,为培养和提高全民素质而制定的新课程,作为该课程的教师,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以期与大家交流。一、明确教学目标,使信息技术课名符其实。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信息技术课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将微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相比之下微机或计算机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础教育特别是学生的启蒙教育更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从教这门课已有多年,在今年的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我对信息技术教学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就具体谈一谈自己参与教学的一些感想,希望能和大家交流的同时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在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挑战的时刻,提升人的信息素质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也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热点课题。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面向未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普及网络文化的课程。在课程改革中如何稳步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值得我们大家认真探讨的课题。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注意三点。  相似文献   

11.
郭旭 《考试周刊》2011,(13):172-17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就要转变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作有效地探索与实践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作者根据教学经历来谈一些认识,以和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2.
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原则来进行.整合课的教学,应明确提出信息素养的目标,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以课程和课程改革为本位,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素养作为新型人才培养中一条重要的能力慢慢被凸显出来。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生的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上述目标,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独立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另一种是不单独设课而是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中去,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相似文献   

14.
<正>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之一。信息素养是指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工具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从而综合利用信息、提高工作与学习效能的能力。现代教学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使学生科学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  相似文献   

15.
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后,信息技术课成为了中小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使学生掌握一定技能,是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一年多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课是近年来新设的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使中学生成为合格的时代公民。本门课程的设立也标志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结合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来说,信息技术课程在近几年来备受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为其他学科所服务,特别是在当下微课、视频课程等特别流行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更是成为一门服务于其他学科的课程。诚然,2000年以来,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成为一股清新的风,也成就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发展。本文结合初中信息技术下的学科渗透,从求实、求新、求活三个角度分别开展全面而有效的论述,结合这三个方面来全面提升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就《圆明园的毁灭》课例来谈谈我是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语文教学的。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但又缺乏现成的教学经验,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根据信息学科的特点,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实践,开发学生的创新力。作为高中本课程教师,下面就我的一些教学方法与经验和大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信息技术教育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教学中要逐渐将信息技术课列为中小学教学的必修课,该课程最终的教学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即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和利用信息,使学生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但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一些难题: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大多是因为他们可以利用电脑和网络娱乐,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更喜欢利用电脑来游戏、聊天。信息技术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