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的结构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督教文化对曹禺的精神人格有着广泛的影响,这既体现在曹禺戏剧的创伤模式中,也体现在其戏剧的人物类型上,曹禺戏剧的创伤模式可分为:原罪意识与《雷雨》的创伤模式,世界末日情绪与《日出》的创作模式,受的教义与《原野》的创作模式,人性重构与《北京人》的创作模式,其戏剧的人物类型可分为:贪婪型、淫乱型、仇恨型、使徒型、市侩型、无辜型等,而其在其中均可见到基督教文化对曹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曹禺早期的戏剧创作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体现出了一定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在《雷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和构建场景等显示出了基督教文化中的一些重要观念与意识。  相似文献   

3.
对曹禺同志创作《雷雨》的主观思想和作品的客观意义是否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常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从作者自己的解释来看,作者的主观思想和作品的客观意义是不一致的。但我认为《雷雨》暴露了旧家庭和旧社会的罪恶,这和作者当时的主观思想是一致的;而作者创作《雷雨》的主观思想和作品的客观意义的不一致,则表现在另一个问题上,即《雷雨》通过周朴国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和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从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思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特定角度对曹禺的《雷雨》进行了分析。首先论析了曹禺的文化构成,并以此入手,讨论了《雷雨》对封建性、资本性杂合的文化的批判,以及文本中表现出来的作家受到的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虹 《现代语文》2010,(4):64-66
曹禺的戏剧创作与宗教的关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曹禺接受宗教的影响决不囿于某一具体宗教形态,他是一种泛宗教影响。原罪意识是曹禺早期戏剧创作的中心主题之一。他在戏剧《雷雨》中不仅以艺术化的手法演绎了基督教文化的原罪理念,同时也将人性无法完全克服的根本弱点带入原罪意识中加以解剖,最终提出了人类灵魂拯救与自救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曹禺的早期思想和戏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基督教思想资源,基督教既影响了他对社会和人性世界的复杂体认,拥有“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又渗透在他的戏剧结构、戏剧思维和表现方式上,成为曹禺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精神结构。《雷雨》的“罪恶与拯救”、《原野》及《北京人》的“神秘”都显示了作者的宗教性眼光。  相似文献   

7.
李寒梅 《文教资料》2012,(27):60-63
曹禺早期戏剧的"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历来被认为借鉴大量基督教神学观念,执着书写人性与人生悲剧。笔者认为这三部戏剧主要从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与本罪、社会性的罪、苦难与救赎等方面关注着现世人生。  相似文献   

8.
<正>一、切入~①《雷雨》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等问题,人们对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对《雷雨》、对曹禺的研究有新的突破,这个突破主要表现在对曹禺早期作品中体现出的基督教人文思想的研究上。此外,钱理群的《〈雷雨〉的多种阐释》、王蒙的《永远的雷雨》、刘再复的《关于人与文学的思考》等文中涉及的观点,都与原来钱谷融的《〈雷雨〉人物谈》、田本相的《曹禺评传》中的看法不同。  相似文献   

9.
曹禺的作品《雷雨》对我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我国的戏剧创作引向了高潮。曹禺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为其在中国的戏剧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案例,对曹禺的艺术世界进行剖析,从而对曹禺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  相似文献   

10.
曹禺的作品《雷雨》对我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我国的戏剧创作引向了高潮。曹禺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为其在中国的戏剧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案例,对曹禺的艺术世界进行剖析,从而对曹禺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  相似文献   

11.
《雷雨》和《日出》是曹禺三十年代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两部剧作。从《雷雨》到《日出》,曹禺的创作倾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标志着作者戏剧创作的日趋成熟,也体现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追求和轨迹。本文就此变化做一个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周蘩漪、曾树生分别是曹禺的名剧《雷雨》和巴金的小说《寒夜》中塑造的两位女性人物,她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精神内涵,作者和读者同样对二人有着明显不同的价值评判和情感投射。这种主观意识却与文本人物的客观意义存在不容忽视的错位问题。造成这种错位的根源,是男性中心意识给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造成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雷雨》弥漫着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气息,这是由于《雷雨》的创作暗合了基督教"罪感——惩罚——救赎"的模式。《雷雨》全剧再现了周公馆的罪恶,把周公馆各色人物的罪感表现出来,周公馆的罪恶最后受到惩罚,罪孽深重的周朴园皈依了基督教,周公馆成为了教会医院,基督教救赎场景再现。  相似文献   

14.
曹禺名作《雷雨》的主要线索,一般认为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矛盾,但我认为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才是主要线索。理由如下:一、创作《雷雨》是当时时代的需要。曹禺创作此剧正值二十世  相似文献   

15.
年仅23岁的曹禺因写出《雷雨》而一举闻名。文学最杰出的地方就是塑造杰出的人物,其人物的丰满性与复杂性往往是判断作品优劣的标准。周朴园作为《雷雨》的主要人物之一,曹禺在他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尽管作者将他归于伪善却仍然还要为他分辨出刹那间闪现的一点真诚颜色。曹禺在回顾《雷雨》创作时说:"周是个资本  相似文献   

16.
曹禺是中国的戏剧史上泰山北斗级人物,其一生创作的众多戏剧作品中,《日出》《原野》《雷雨》被称作“生命三部曲”.探究曹禺的童年生活及其早期戏剧创作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结合他一生的爱情生活历程及女性形象的转变,论证了这些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正是曹禺心路历程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7.
女性观是对女性的认识和理解。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从曹禺早期创作社会现实环境、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时代精神气候三方面入手,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为主要分析对象,对曹禺戏剧嵌性观的成因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剖析,试图对曹禺作品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等与其女性观之间的联系做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女性观是对女性的认识和理解。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从曹禺早期创作社会现实环境、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时代精神气候三方面入手,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为主要分析对象,对曹禺戏剧女性观的成因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剖析,试图对曹禺作品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等与其女性观之间的联系做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原罪意识是从基督教的教义中幻化出来的一种罪恶观念.为了探究西方基督文化和原罪意识对曹禺的影响,可以从其早期话剧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入手.曹禺从小便受基督教和圣经文化的熏染,成为其原罪意识的渊源和基础.曹禺对原罪的进一步思考:既然惩罚报应是原罪的必然后果,那么要想从某种意义上摆脱原罪的束缚,复活是唯一的出路.要想复活,必须内心充满罪感和忏悔;要想复活,必须身经或自我赎罪或耶稣救赎.  相似文献   

20.
凭借《雷雨》《北京人》等作品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重要地位的剧作家曹禺,在晚年却以零剧作的事实终结了自己的创作生涯。晚年创作力的枯竭其实早在曹禺创作中期就已埋下伏笔,其后曹禺创作道路中的进退选择都可在创作中期找到原型与动因,而此种原型与动因是剧作家晚年零剧作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