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恩尧 《云南教育》2005,(11):28-29
在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所有课程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根本宗旨。语文的本体,就是语文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语文教学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在读写听说中紧扣语文本体,处理好以下几对主要关系,教出语文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要走在“语文”的路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所有课程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根本宗旨。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语文教育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否则就会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  相似文献   

3.
在素质教育中,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特质区别在于,它是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为根本宗旨。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语文教学必须要“语文”一些,能够切实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紧扣语文本体。教出语文的个性来呢?我在《生命的林子》的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语文以语言文字为本体,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语用教育,以“语用素养”为本,以“语用技能”为要。语用观讲求“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训练,强调语用训练与文化涵养的融合,坚持语用教学方法的人本理念,反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功利教学。从语文本体出发,明确“语文教育是什么”,树立语用教育观,可以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同娟 《天津教育》2014,(17):77-78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本体特征与学科功能——“语言文字运用”,并反复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定位,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语文课理应回归“简约”,以“语言文字运用”为课堂本位,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以实现扎实高效的理想课堂。具体说来,小学语文高效课堂需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相似文献   

6.
学语文,就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学习语言文字上来,而对于语言文字的体味,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专注而放声的朗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和内含美,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有效学习打下了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反过来,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又会进一步促使学生参与各种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由此可见,语言文字是开展各种语文教学活动之根基。那么,学生应该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技能有效参与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呢?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各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简单论述语言文字在语文活动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黄雄 《陕西教育》2007,(7):67-67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不少语文教师对这个问题在认识上有些模糊。其实,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感。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语感教学呢?  相似文献   

9.
顾丽华 《广西教育》2013,(41):41-41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发展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目标鲜明,方法得当,定能引领学生从祖国语言文字中汲取营养,从而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语文教材,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语言文字学习中,使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能够不断获得提高和发展.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下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突出的问题,着重从在课堂中渗透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结果评价的研究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韦力 《广西教育》2012,(4):61-61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味’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对这一说法南宁市仙葫学校小学语文老师吴鸿丽十分赞赏。她认为语文的本体不仅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还应该包含着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内容的意思——语文不但要学“写什么”,更要学“怎么写”。吴鸿丽的语文课追求的就是这个“味儿”。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和谐、内心的体验。"语文教育通过语文历练过程,全面、综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素养、言语行为素质、文学审美素质和语文习惯素质。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语言文字鲜活起来,让学生在感悟中习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语文意识?有人认为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就是语文意识.关于这个话题,朱光潜先生有过一段经典的阐述:"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①朱先生所讲的"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这种对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正是一种可贵的"语文意识",这是长期的语文知识积累和语言文字运用所形成的习惯.从表面上看,朱先生所说的"语文"指的是语言文字.其实,确切地说他指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5.
苏培成 《现代语文》2005,(10):95-96
<现代语文>2005年第5期发表了余昊东先生写的<语文现代化与语文教学现代化>,余先生认为"语文现代化包括四大方面:1.语言文字本体的现代化;2.语言文字应用的现代化;3.语言文字研究的现代化;4.语言文字理论的现代化".余文把这四大方面一股脑儿都装进了语文现代化这个筐子里,本文拟就什么是语文现代化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涵盖了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因此,回归本色的语文,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以语文为本体,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与运用言语交往活动形式——听、说、读、写的形式的课程,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候,一定要重点突出语文的基础性与工具性,让学生可以初步正确地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加强以人为本原则的运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予以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重在“用”字.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将童年生活的状态及经验同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相结合;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准确把握年段特点,尊重学生对文本内容个性解读的同时,注重在阅读过程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等语用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对课文的深度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并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去尝试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找准“语用”点,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9.
语文可以理解为"一体二维三性",语文的本体即语言,它有两个意义指向,有民族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三个属性。从语文课程的角度讲,语文具有民族性和工具性的特性,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为本体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性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所在,但是对应于语文教育,人文性却不能不提,这是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语文要树立以本色语文为基础,以诗意语文为追求和以素养提高为目标的教育教学观,反对绝对化的人文性或工具性偏颇。  相似文献   

20.
杨峰 《广西教育》2013,(29):24-25
2011年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走出“非语文、假语文、泛语文”的误区,进一步增强语文意识,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语文实践能力,使语文课堂真正返璞归真,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