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幼儿同伴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良好的幼儿同伴关系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和途径。通过对芜湖市镜湖幼儿园中、大班幼儿的现状调查,发现幼儿同伴关系有三种类型:受欢迎者、受排斥者和受忽略者。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幼儿同伴关系中社会偏爱、社会拒斥的原因及影响幼儿社交地位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托幼机构中独生子女居多。由于特殊的家庭结构,幼儿缺乏与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由于城市化的居住环境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幼儿缺乏与其他同伴和成人之间的交往,在同伴交往方面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专家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的调查研究一致表明,我国幼儿在同伴交往方面还普遍存在交往频率低下、交往质量较差的问题。因此,对同伴关系不良的幼儿进行教育干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幼儿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同伴冲突是儿童与同伴之间频繁发生的一种社会互动形式,蕴含着深层次的发展性的积极作用,对发展幼儿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幼儿同伴冲突的特征为: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短,行为多样化,解决自主化。同伴冲突在幼儿社会观点采择中的作用为:在冲突协商过程中,幼儿逐渐去"自我中心化";在被同伴孤立的体验中,幼儿发展出移情能力;在同伴冲突的解决中,幼儿提升自我控制能力。教师丰富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交往经验、创设良好的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引导幼儿合理解决区域冲突,有助于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幼儿的同伴交往问题。尤其是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是如何选择策略的,为什么幼儿之间时“好”时“坏”?他们之间到底发生着怎样的交往故事?  相似文献   

5.
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小班幼儿刚刚适应集体生活,还不懂得如何与同伴交往,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如何提高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指导幼儿如何交往。本文将从小班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现状着手,研究影响小班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从而从多角度提高小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6.
同伴提名法与幼儿同伴交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研究日益受到各国幼儿心理与幼儿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特点、影响因素,它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积极个性品质的培养、心理健康的促进、智力的发展等各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等问题,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研究。过去主要运用于青少年以上被试的一种社会测量法——同伴提名法,正被逐步应用于幼儿同伴交往研究之中,成为研究幼儿同伴交往的有力工具。由于幼儿年龄小,心理发展水平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日益重视,许多研究者就同伴交往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功能以及如何促进幼儿与同伴交往等问题作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颇丰。但有些研究对“幼儿同伴交往的现实状况”还缺乏足够的了解。笔者认为,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就不能揭示幼儿社会心理的奥秘,就不能全面认识同伴交往在幼儿生活中的意义,而那种旨在促进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努力更会是事倍功半。有鉴于此,1995年笔者在南京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基金的资助下,对当前幼儿园中3~6岁幼儿同伴交往的动机、方式、场所、性质、范围、结果等问题作了一次探讨。在此,将3~6岁幼儿同伴交往动机方面的有关结果作一介  相似文献   

8.
刚从家庭小圈子中走出来的小班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还很差。尽管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里有那么多的小伙伴,但他们都不会友好地交往。有的幼儿在家独自惯了,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而有的则因为在家中霸道惯了,常常在交往中与同伴发生冲突或伤害同伴。因此,有意识地培养新入园幼儿与同伴友好交往的能力,为幼儿创设友好交往的环境,是开学初小班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一、消除交往的第一隔膜影响刚入园幼儿交往的第一层隔膜就是幼儿之间互不认识,玩耍时总是自顾自的。因而极易产生孤独感,失去上幼儿园的兴趣。而若有几个曾经相识的小朋友在一起,情况就不同了,他们会有说有笑,坐在一起,玩在一起。可见,幼儿对认识的同伴就会产生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无时不在进行交往,特别是幼儿时期的交往,不仅能使幼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其健康成长也极为重要。由于大部分幼儿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很少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再加上日益增多的独生子女和日趋单元化的现代住宅,减少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机会,许多幼儿不会与人正确地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差。因此,交往对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的交往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交往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幼儿与同伴、成人的交往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正是在…  相似文献   

10.
以63名3~4岁幼儿为被试,本研究探讨了同伴交往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经典心理理论任务中被试人数的改变创设了几种同伴交往情境,用改编的心理理论任务进行同伴训练,结果表明:各种同伴交往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幼儿间的谈话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同伴可能通过提供反例、相互讨论中的反馈、观察学习和模仿、同伴之间的合作以及同伴在场的情感支持等方式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应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这些现象尤其表现在小班幼儿身上。小班的幼儿刚从家庭的小圈子中走出来,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还很差,他们害怕上幼儿园,一段时间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有的幼儿在家独自惯了,胆小,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碰到不如意的事就掉眼泪:有的则因为在家中霸道惯了,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经常发生冲突,想做的一定要做,想要的玩具一定要抢到手。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应该从社会与孩子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必要性,并把它作为幼儿入园的第一课。一、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必要性1."尊重他人",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友谊,增加更多的交往机会。尊重他人,使得幼儿在接纳别人的同时,也被他人所接纳。尊重了别人,给别人带来了满足与被认可感,更易获得同伴的友谊。朋友多了,交往的机会也就更多,反之将来在社会上就会处于孤独的境地,甚至一事无成。幼儿交往过程中许多纠纷的起因往  相似文献   

13.
由于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极大的差异,与同龄班幼儿相比,混龄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结构更加复杂、多样。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采取同伴提名法和教师提名法,从两个视角对X幼儿园的混龄班29名3-6岁幼儿的同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不同年龄幼儿的同伴接纳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5-6岁幼儿的受欢迎度和同伴接纳度最高,4-5岁幼儿同伴接纳水平最低;第二,在性别选择上,4-5岁幼儿和5-6岁幼儿出现同性选择偏好,3-4岁幼儿则倾向于选择异性同伴;第三,在年龄选择上,混龄交往关系网络已经形成,75.8%的幼儿交往了异龄朋友;3-4岁幼儿与5-6岁幼儿的同龄朋友连接占绝对优势,但是4-5岁幼儿则以异龄交往为主;第四,幼儿同伴交往以单向选择为主,双向选择形成的关系紧密的友谊相对较少;第五,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互动相对充分,班级中界限明确、清晰的小群体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4.
陈锦容 《文教资料》2011,(28):141-142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幼儿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可以从以下方面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走出家庭,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交往圈逐渐扩大,儿童对外关系的焦点也由亲子关系逐渐向同伴关系转移。我们发现,一些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如何处理同伴关系成了他们面临的棘手问题。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常常遭到其他儿童的拒绝,或者被其他儿童所忽视,交不到朋友,心理学上把这类儿童统称为不受欢迎的儿童。研究发现,经常遭到同伴拒绝的儿童或被同伴忽视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精神和社会问题,如果任其发展,有些问题甚至会演变为成年后的犯罪诱因。因此,同伴关系不良是儿童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具体说来:①不受欢迎(特别是遭…  相似文献   

16.
试论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朱玉红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与成人交往,支配权主要在成人,幼儿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其顺从性、服从性特别突出,对幼儿来说,那是成人的社会;而与同伴交往,大家年龄相近,兴趣一致,没有成人的压力,支配权平等,有一种自由...  相似文献   

17.
儿童同伴关系不良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交往圈逐渐扩大,儿童对外关系的焦点也由亲子关系逐渐向同伴关系转移。我们发现,一些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如何处理同伴关系成了他们面临的棘手问题。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常常遭到其他儿童的拒绝,或被其他儿童所忽视,交不到朋友,心理学上把这类儿童统称为不受欢迎的儿童。  相似文献   

18.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幼儿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未来教育发展的动态,搞好幼儿教育建设,对整体教育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加强对幼儿与同伴交往问题的研究,有益于准确把握幼儿心理发展动态,对更好的开展幼儿教育工作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基于同伴交往,我们就幼儿同伴交往研究的意义,幼儿处理同伴交往关系的方式,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及促进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应用策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9.
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关键期。有关专家指出: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其社会化、个性、情绪情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现实中幼儿缺乏交往的环境和机会,出现了许多交往问题儿童。独门独户的单元住宅,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过多时间观看电视,家长的百般呵护等导致部分孩子入园后出现不会与同伴交往,或攻击性较强,或孤僻自封等现象。因此,在感受体验中发展幼儿交往能力尤其是发展幼儿同伴问的交往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交往能力是个体适应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能否顺利进行社会交往,则反映了个体适应社会能力的强弱。未来社会已面向现代幼儿提出了更明确的交往和活动的能力要求。幼儿交往能力不仅是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幼儿将来适应未来社会的基础。《纲要》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列为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这种能力必须从小培养。幼儿交往主动性是指幼儿不依靠外部力量的推动,自觉与同伴或成人交往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