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科学》2018,(3):72-76
运用LMDI乘法分解模型,将能源强度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效应、部门结构变动效应与能源替代效应;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驱动能源强度变动三种效应的价格与经济原因。基于我国1980~2014年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能源价格上涨、经济增长对于降低能源强度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对技术进步效应、部门结构变动效应与能源替代效应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能源价格对技术进步效应影响效果最显著,对部门结构变动效应影响较小,对能源替代效应无显著影响。能源价格上涨主要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而不是通过引发经济结构调整或能源消费结构改变推动能源强度下降。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效应、部门结构变动效应呈负相关关系,与能源替代效应不相关。  相似文献   

2.
《软科学》2015,(5):125-129
借助能源价格调节效应模型,系统分析了能源价格通过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要素与能源强度产生的耦合关系;据此推广余情,利用通径分析研究了煤炭、汽油、柴油、电力价格的内聚程度和合理的能源价格结构。研究表明:能源价格通过技术效率、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形成耦合;能源价格影响能源强度的消费结构路径存在阻滞,其调节效用被完全覆盖;提高能源价格有助于强化技术进步对降低能源强度的作用、减弱产业结构重工业化对能源强度的正向拉动;能源价格通过产业结构路径产生的调节效用达到总效用的74.84%。进一步分析表明:能源价格结构的整体优化至关重要;煤炭价格的适度降低,汽油价格的均衡调节,柴油价格的小幅上涨,电力价格的市场回归最有利于发挥能源价格对降低能源强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非体现型技术进步(Disembodied Technical Progress)在经济增长中的内生性问题。由于管理要素在经济增长中存在增进效率的作用,我们发现,管理要素在技术进步中所实现的部分构成非体现型技术进步的主体部分。基于管理要素的激励功能和配置功能,而将生产投入区分为激励型和配置型两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引入管理要素的内生增长模型,并分析管理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内生特征,从而进一步解释非体现技术进步内生于经济增长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中,技术进步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对1979-2006年以来的天津市科技进步状况作了实证分析,指出天津技术进步率和产出增长率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相关性表现为新技术转化为产出增长的渠道已经较为通畅.  相似文献   

5.
从偏向性技术进步这一角度,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回归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原因,从而对我国能源强度不断下降的现象作出解释。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从外生偏向性技术进步下的能源强度增长情况而言,能源增长型技术水平的提升显著地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强度,能源价格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分别解释28%与72%的能源强度变化;第二,就内生偏向性技术水平提升下的能源强度增长而言,二产比重、能源价格、研发投入是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强度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和能源价格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艳 《软科学》2003,17(1):67-70
本文主要运用灰色关联理论,从产出结构、投资结构及劳动力结构三方面,对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了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结论;最后本文就今后重庆市产业结构合理的变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分析1952—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趋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深入探讨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所表现的特征差异较大。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变动频率和幅度均很大;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级化和合理化发展,经济长期保持稳定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弱很多,第二产业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王斌会  张欣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3):107-116
以环境污染指数作为非期望产出,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我国30个省份2000年至2018年工业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并将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进行分解,进一步分析出工业技术进步的投入要素偏向性与产出偏向性,从中探索其变动与区域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我国工业TFP持续增长,但增长幅度逐渐下降;TFP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技术进步,工业产业效率有待改善;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偏向于使用资本要素,中西部地区偏向于使用劳动要素;TC变动与MATC变动一致,规模技术进步为拉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其次是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最后是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东部和中部地区技术进步偏向于促进期望产出,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加重了环境污染.最终结合实证分析给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全国285个城市2005—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广义空间动态面板GMM模型检验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为负向作用;而全要素生产率为正向作用。工业化对服务化升级的"结构红利难以维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从产业结构优化转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未来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和解决"结构性放缓"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西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技术、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贡献率测算后,认为江西民营经济走的是一条劳动密集型增长之路。由于民营企业进行技术进步产出弹性大于国有控股企业技术进步产出弹性,这决定着江西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应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光华  孙文生 《预测》2000,19(4):26-30
本文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计算分析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全要素综合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和趋势。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全要素生产率在改革开放后逐步提高,而且该指标的提高速度,农村快于全国。1980-1995年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为41.2%。中国农村技术进步对新增产出的贡献份额是增长的趋势。中国农村技术进步对新增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份额也是增长的趋势,且增长幅度大,速度快。但总体上中国农村全要素生产率仍然偏低。因此,应加强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进步,推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2.
张同斌  宫婷 《资源科学》2013,35(9):1772-1781
本文采用时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基于库兹涅茨假说和结构红利理论,研究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在不同工业化阶段对能源效率的差异化影响。结论认为,随着工业化阶段的变迁,人均GDP增长与能源经济效率呈现先下降后稳定再上升的“U”型关系;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系数基本都为负。在工业化初期,第二产业对能源的消费需求稳定,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不明显,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能够优化能源的要素配置,产生结构红利提升能源效率;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全部为正且影响程度较高,以1993年为分界点,可以将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分为高波动和低波动两个阶段。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还通过计算产出缺口对能源效率提升的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能源效率的提升潜力基本在-4%~4%范围内波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提升潜力的影响不断减弱并趋于稳定,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潜力的贡献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作为经济增长模式度量指标,对1995—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区域市场整合的视角检验了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1995—2012年经济增长中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贡献比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但要素投入、生态环境破坏型粗放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旋律,东部、中部及西部三大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趋势有所交叉与重叠,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整体上呈现收敛态势;区域市场整合对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与对外经济开放形成"替代效应",促进各地区经济增长模式趋于收敛。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起到正向影响,而资本强度、能源强度则起到显著的负向影响,且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4.
能源约束、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海霞 《资源科学》2014,36(5):946-953
通过构建最终产品生产部门、研发部门以及能源生产部门的三部门内生增长模型,证明了稳态经济增长路径上的经济增长率等于技术进步增长率和能源增长率的加权和,只要经济发展中有足够的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就可以克服能源的短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最优增长。采用我国2004-2011年30个省市的相关面板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了计量回归分析,估计的结果支持了这一结论。研究表明,我国研发资本的产出效率低下,应该更加重视研发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强化研发资本投入量的增加。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都为正数,且技术进步的影响系数小于能源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系数。这说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仍然更多地要依靠能源消费的增长。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了本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变动影响要素的流动与配置,要素配置效率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质量与速度。本文基于VES生产函数建立了以海洋产业结构为门槛变量的估计模型,探究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为推动中国海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海洋第二产业占GOP比重在越过门槛值时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显著,对海洋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结构红利",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海洋经济增长;海洋第三产业占GOP比重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则不显著;海洋产业结构高度化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负向效应,会制约海洋经济发展。(2)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引起了海洋资本、海洋劳动力和海洋科技投入对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并呈现阶段性特征。传统海洋投资结构在海洋经济发展初期会促进海洋经济增长,但越过门槛值后,将会抑制海洋经济增长;海洋劳动力对海洋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均比较显著;海洋经济增长对科技投入的依赖,更多的需要智力支持而非单纯的体力供给。  相似文献   

16.
西藏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刚  方敏 《西藏科技》2005,(2):9-14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增长成就巨大。但是理论界对于西藏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率特别是科技进步因素的作用存在争论。本文运用索洛余值法测算了西藏的外生技术进步,并对卡尔多内生技术进步模型、阿罗边干边学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西藏不存在独立于要素之外的外生技术进步,但是存在卡尔多内升技术进步。今后应积极推进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建设,改革教育结构,努力推广农牧民实用技术,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以吸收随投资带来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7.
钱娟 《科学学研究》2019,37(3):436-449
本文通过构建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和包含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超越函数模型,实证考察中国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企业不同来源技术进步要素偏向性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1991~2015年中国技术进步整体上偏向资本和能源要素,偏向资本和能源使用、劳动节约型;要素替代弹性,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表现为能源节约偏向型;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主要通过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指数效应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企业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差异,自主创新R&D的经济增长效应最高,技术改进的经济增长效应为负;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有偏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效应明显大于中性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重,点阐述了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增长现状和产业结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天山北坡经济带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最小。最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了天山北坡经济带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城市产业结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主要通过生产技术效率提升和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技术效率提升和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城市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提升技术效率和中性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受到技术效率、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中介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技术因素用不同指标表示的情形下,通过对能源消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均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因素、城市化进程、外商直接投资、能源价格变动、技术创新(进步)以及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是影响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重要因素.能源价格的变动对于技术创新有强烈的诱致作用,能源价格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诱致性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费起作用的.从整体上看,技术创新(进步)对于能源消费弹性的确具有反弹效应,但由于目前中国整体的技术创新(进步)水平还未达到限值的阶段,因此加快技术创新(进步)水平还将是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