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为什么"不写"和"不那么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尚忠 《今传媒》2009,(12):58-58
一位资深老报人在一次座谈中说,好长时间以来,常见新闻业务报刊上刊发记者写获奖作品和得意之作的经验介绍稿子,发这类文章对作者对读者无疑是有益的,但老发这类稿子,  相似文献   

2.
谈写"引言"     
绝大多数论文和许多一般性文章的开头都有引言,这好像已经成了一种惯例. 有必要写好引言,因为它是论文或一般性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比较重要.说它重要,是因为一般在此处交代本题的目的、性质和范围,述评文献,阐述理论基础,提出问题与假设,说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论纲,以至为术语定义,交代待研究问题等.这些,实际上是正文的背景材料,用以表明正文所处的环境,读了这一部分才能更好地理解正文.  相似文献   

3.
以文字形式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同时做到两点,文章才是真切的、活生生的: 一,作者的写作活动,首先是作者的真实心理活动;二,描写他人,刻画他人,首先是体察该人的真实思想、真实行为。 有一个常用词,叫作“真实”。以此要求作者,就是要忠于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要求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表现、描绘,就是要写得真实。有人问:在写作上什么最难?回答是:写像了最难,写真实了最难。“真”与“实”不是同一个概念。写“真”了,难;写“实”了,尤其难。“真”是指外观上的“大概齐”准确;“实”则是指内在的、精微的准确。…  相似文献   

4.
吉永成 《青年记者》2005,(12):30-31
一 我1991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辽宁省科技厅工作,出于对新闻事业的热爱,1993年调入辽宁电视台,历任新闻中心采访部记、农村组组长、采访部副主任、主任。  相似文献   

5.
"跟会",即会议采访,是每个记者都要执行的例行任务.很多记者乐此不疲,原因是会议一般都有材料,甚至有统发新闻稿,记者不须动多大脑子,不愁完不成任务,而且有吃有喝可能还发纪念品,何乐而不为?也有相当一部分记者对"跟会"不胜其烦,认为那是奉命行事、命题作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采写,忙乎半天,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新闻作品.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有的记者参加一次会议,或者跟领导调研、或者参加某项检查回来,就写了事件本身,而且是千篇一律的标题,干巴巴的文字,信息含量和新闻价值有限,大量有血有肉的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东西被舍弃了.  相似文献   

6.
为"乐"而写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旦获得好的新闻线索,便不顾一切而求之。我也养成了勤写、勤走、勤问、勤记的习惯。有人说我是写稿迷,确实如此,一天不写则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我在写稿中坚持“三不写”、“三结合”。即:事情不真实不写,情况不弄清楚不写,没有宣传价值的不写;做到学习与写稿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我深深体会到,要想写出采用率高的稿件,就必须经常寻找中央精神与基层情况的结合点,紧紧抓住这些结合点做文章。那么怎样找结合点呢?一是加强学习。要想找准中央精神与基层情况的结合点,就必须首先知道中央在各个阶段提出的要求,掌握中央的大政方针、各项政策、发展的路子。这些只有通过学习获得。学习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要做一个有心人,对中央的一些新精神、出台的一些新政策,主动学习,努力掌握。二是了解基层情况。中央精神掌握了,基层情况不了解,还是无法对接,因此,在掌握中央精神的同时,还必须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基…  相似文献   

8.
为了配合党委、政府某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报社时常会给记者下达一些采访任务.这些采访任务大都是静态的工作报道、成就性报道,如何把这些"命题作文"式的报道写鲜活,成为党报记者的一门必修课.但很多记者沮丧地发现,自己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却得不到读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9.
在首都一家报上读到这样一则标题:《合作医疗让中国农民不再为看病发愁》,这则标题写得显然是过头了。这是不符合实情的,因为,现时的中国广大的农村,九亿多农民并没有完全达到“不再为看病发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那种认为“中国农民不  相似文献   

10.
"三农"报道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作为党委机关报的农业记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三农""守望者"的角色,时刻想到农民利益,本着对农民负责的态度,多写农民关心的事情.而做好这些的关键,就是要对"三农"有深厚的感情,就是带着感情写"三农".  相似文献   

11.
十六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积极就业政策成为国家战略,关注就业问题,关注如何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越来越成为新闻舆论的热点。《中国青年报》作为一张主要面向青年读者的全国性主流大报,近年来在就业报道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报道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受到中宣部、团中央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有人会问:"反映报道"是不是就是"连续报道"?这里,回答是或回答不是,都不容易说明白.我们可以这么表述:第一,"反映报道"的本义,应是在报道或披露某人某事某问题某现象之后,记者收集的社会各界对此的看法和意见.第二,在连续报道的"家庭成员"中,反映报道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编辑"这个词作动词时,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资料和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这说明,作为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其劳动对象是别人创作的作品;编辑所做的工作是为别人的作品"补漏拾遗、锦上添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为人作嫁".尽管,近年来"策划"概念的提出,使得许多编辑的工作重心从"事后把关"转到前期介入,成为选题策划的主动参与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编辑"为人作嫁"的角色定位有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七八年前,我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不久,从报上看到一篇短文,短文很短,却对我触动很大,它教会了我采写人物通讯的最关键的一个方法。文章叙述的是一位美国作家年轻时经历的一件小事:作家当年自以为是个有着非凡洞察力的了不起的“写家子”,他打算写一本了不起的书,需要到那些穷困潦倒而又无所进取、懒懒散散混日子的人当中找一个人物原型,  相似文献   

15.
会议是丰富的“新闻源”,同时也有很多有待开发、容易被忽视的新闻信息。会外生“枝”写新闻,就是在参加会议的同时,及时发现和采写与会议相关的新闻。这类新闻,不论是会场内的发言还是会场外的活动、不论是会议前的准备还是会议后的落实、不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不论是直接的事实还是间接的现象,都是会议报道所不能完全包容的。因此,参加会议报道的记者在做好主要会议精神报道后,要善于采用会外生“枝”的办法,通过认真的观察、搜索、捕捉和筛选,发现与会议相关的新闻线索,从而丰富会议报道的内容,开发会议新闻源,深化和创新会议…  相似文献   

16.
脚板底下出新闻,此言不虚.1998逼湖北潜江,我作为<潜江日报>记者奉命赴抗洪前线采访.恰在这时,从武汉长江防线撤下来的解放军某部2140名官兵进驻潜江市休整,由年近花甲的摊商韩天河发起募捐,园林城区拥军潮起.  相似文献   

17.
讲到政府新闻,人们比较容易联想到两个词语:严谨、枯燥.其实,政府工作非常具体,且大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政府新闻理应是具体平实和生动活泼的,即使涉及敏感话题,也可以"不板着面孔"说话.  相似文献   

18.
19.
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英]多丽丝·莱辛著,苗争芝、陈颖译译林出版社,2007对于2007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1999年创作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带有批评意图的读者显然不会止步于赞誉其眩目的幻想与壮阔的故事场景,而更关注作品显露出的作为人类生存寓言的深层价值和意义。事实上,这部拥有"如此多时代指称不明的哲学、神学和文学典故与暗示"的作品,暗合并汇入了当下西方以虚构的方式重  相似文献   

20.
钱爱民 《今传媒》2007,(11):62-62
近年来,我写了不少新闻人物和人物新闻.比如:《在小平同志家做厨师》《名扬海内外的张氏剪纸世家》《他是一点点火花--记中国火花大王季之光》《木偶奇女--记著名木偶表演艺术家许虹》《朱蔚彤和"相纸驱墨画"》《"活鸭子"刘宗流》《节目与听众同在--记全国城市电台十佳节目主持人朱宁》《广电大厦的"基石"--记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能手张隶军》《给〈绿杨城郭〉添新"绿"--访江苏广电"十大名专栏"主持人石翔》等.这些稿件除被我供职的《扬州广播电视报》采用外,有的还见诸于中央、省内外的一些报刊,并有稿件获全国城市、省政府人物专访和通讯类一、二、三等奖.大概是写的"人物"常能产生点"效应",便有友人戏说我是"吃'人物'饭的",并与我共同探讨怎样把"新闻人物"和"人物新闻"写得好些,再好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