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而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是解决我国这些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高考命题对这一考点也非常青睐。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特点循环经济本质上是资源节约型经济,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以资源的高效、循环、节约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流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促进人类经济活动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经济。  相似文献   

2.
对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是21世纪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世纪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物质丰富、文化昌盛、人民富裕安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强国,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是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它不仅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更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气候、水土和森林植被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变迁,与人类活动尤其是以稻空大点作生产为中心的农业活动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态环境制约着稻作农业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宋元以来,南方地区以围湖造田、丘陵山地开垦为主的大规模农业经济开发,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诸要素的负面作用逐步加大,导致水土流失、河湖淤塞和水旱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也因此受到很大危害。近现代长江流域经济开发进一步扩张,河湖淤废、森林破坏有增无减,而且水土环境的化学污染越来越严重。长江流域是中国稻作文明的发源地和主要的稻米产区,研究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诸因素变迁与稻作农业发展的关系,对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指导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重大突破,也是当代中国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建设为中心,向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综合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家制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类经济发展由创新、要素、投资、财富驱动四个部分构成。其中,创新驱动对促进区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包括人、资源、环境、机会四个要素。实践证明,人才在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基于区域创新能力视域,在论述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新疆高校教育创新体系建设现状的分析、高校教育对于区域体系创新发展的意义、新疆高校教育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对高校教育更好地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作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环境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199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加强环境、生态、资源保护,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所有建设项目都要有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7.
许宇 《知识文库》2022,(18):82-84
<正>“五无甘南”创建活动是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五无甘南”的大背景下,对幼儿园进行环境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幼儿园要根据区域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并利用园内外的教育资源,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方便,但是科学技术的普及也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如何保护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地理3”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地理3”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1”、“地理2”,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有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包括不同的认识层次、不同的时空尺度,也包括了自然与人文诸多要素。为了使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可操作化,从而引向深入,需要界定研究的范围,包括论题的界定和尺度的界定”。而“论题的界定和尺度的界定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各区域都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巴西”一节的内容,是区域地理要素: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等五方面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每一框题后的活动建议,采用各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认识和了解巴西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从中能领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联系的一般规律,以获得对生活有用地理知识和终生受益的地理感受。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指的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人类要继续发展,客观上要求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要求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同样,农业的发展也必须推广河横的经验,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农业与工业之间、农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等的“链接”,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表现。区域经济发展由“单程式”、“消耗式”转向“循环式”、“生态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系统分析了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其历史发展过程和持续发展目标就是通过适当的平衡过程找到连接社会、经济和生态资源系统的最佳水平。其次从地学的角度对持续发展进行了解译,得出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人地关系这一古老课题的深层次再思考。最后提出了环境成本效益、资源经济价值补偿,持续发展的环境价值、区域投资优化四大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原理,从而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涵义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区域自身的优劣势比较基础上形成的对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谋划和安排,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公平和以人为本的发展。1.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区域自身的优劣势比较一方面,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著名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战略就被看作是人类通向未来的一种崭新道路。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上了日程。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也是顺应潮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举措、新要求。档案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4.
朱爱华  相炜 《地理教育》2011,(11):28-33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联系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桥梁,历年来都是高考命题关注的焦点之一。新课标版的地理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对该部分的要求主要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特点、分布,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预防,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15.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梳理概念1.区域内涵层次性特征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自然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资源的需求与资源赋存不匹配对资源输出地经济的影响对资源输入地经济的影响对沿线地区经济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3.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影响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同区域的人们生产和生活各具特点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区域发展方向的差异《高中》二六年第七·八期泛舟学海命题预测纵观近年的命题趋势,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区域的特征和发展规划是常见的考查内容。命题的方向主要如下:一是通过给出各地的民居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小学应当加强地球科学普及教育●杨尚冰薛平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数量的迅速膨胀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正迅速地改变着地球的物质系统和演化进程,对地球的作用和影响与日俱增,地球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人口、资源、环境”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立足“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视角,详细阐释绿色发展的“一核两层三翼”的内涵及理论体系。绿色发展的基础理论是以“人地关系”为支撑,以“资源禀赋—资源环境问题”和“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安全”双轮驱动,通过资源禀赋与发展、资源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三个角度,分析诠释绿色发展的时空区域尺度及各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文章深入挖掘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总结凝练绿色发展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向、渗透要求和渗透路径,为地理教育渗透绿色发展理念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不能离开自己的周围环境(地理环境)而独立存在。地球上自从有了人,就开始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同时也开始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过程.然而,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不仅包括与人类生产活动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而且包括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所构成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即人工环境。不同的地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必须同步进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由于人类在没有控制的自身繁衍中生活,造成世界广泛地区人口达到了膨胀的地步,加之经济活动的过度集中、过分地强烈,及对资源盲目无节制的利用,已经超越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人类生存的摇篮——地球已满目疮痍,人类把自己引入一个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同步发展的境地,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严厉。有识之士惊呼:“生态灾难是现实的,甚至比一场战争更危险。”我们万万不可等闲视之。本文拟从下列两个方面浅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不断加剧的环境资源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动了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也为培养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科人才提供了条件、机会和需求。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科需要加快形成完整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教材体系建设,加强校际间教学、科研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