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从古典的素朴和谐美与艺术.到近代对立的崇高和崇高型的艺术,是历史地相继产生的两种美的形态,也包括两种艺术的形态.因为现实美与艺术美其诸要素的结构原则是相同的,其不同只在于一个是物质性的存在,一个是精神的产品(关于这种美的历史阐述,请参阅拙著《美学问题论稿》和《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律》两书).但近代崇高并不是美的历史运动的终结,随着现代社会主义之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断地向共产主义发展.随着自觉的现代形式的辩证思维之逐步代替形而上学思维,对立统一的新型的和谐美必将代替近代的崇高,这是一个辩证的否定的过程.新型的和谐美艺术,萌芽、成长于社会主义艺术,成熟和大放光辉于共产主义艺术,作为一种典型形式来说,目前尚未形成,尚处于过渡阶段,因而我们对它的研究.带有很大的预测性和探索性,是否科学,还要看历史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美和艺术具有二重性格,即审美主客体在客观对象上的统一构成美的对象,审美主客体在主体主观上的反映构成审美意识,因此,美和艺术“本质上是审美双重主客体关系的存在方式”。全文从这一观点出发,把审美理想作为审美意识的核心,作为不同时代的人们“以审美意识为中介,对现实进行审美把握的具象化的自由制造”的历史性活动,并通过东西方艺术发展的比较,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美和艺术的发展,依次呈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古代艺术是和谐美的艺术”;“近代艺术是崇高的艺术”;现代“社会主义艺术是对立统一的和谐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丑的逻辑裂变与历史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中西美学和艺术的发展历程,对丑这一美学范畴进行了横向的逻辑解剖和纵向的历史考察,认为:美是和谐,丑是不和谐与反和谐;从逻辑的角度看,丑从量上可以裂变为偏于形式的丑和偏于内容的丑,从质上可以裂变为滑稽、崇高(广义的丑)和现代丑、荒诞(狭义的丑);从历史的角度看,丑经历了古典滑槽、近代崇高、现代丑和荒诞三大发展阶段,并终将导向更高层次的综合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刘纲纪作为我国美学界坚持客观论美学体系的重要人物之一,在80年代客观论美学处于冷落的态势中,出版了他的《艺术哲学》一书。这部集中了刘纲纪美学思想的内容和观点的巨著(连同他的其他著作),从劳动与人类生活的创造、反映概念的广泛性、古代和谐向现代崇高的转换等不同方面,“可以看作是胡风美学思想的更高形态,它不仅展开和深化了胡风美学思想的基本命题,而且总结了胡风以来客观论美学的历史经验和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在体系形式的建构上呈现为一种严密的逻辑过程和有机的范畴联系”。因而“在客观论美学的历史发展上,这种具系统性和流动性的理论形态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当代价值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对美的表现形态作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美学的探索。文章认为,“和谐性”和“崇高性”是贯穿于美的表现形态的两条主线索:“和谐性之美”包括优美、喜美、怪美;“崇高性之美”包括壮美、悲美、丑美。文章详尽论述了几种美的表现形态生成、展现过程中的客观性特征,以及在其被接受过程中的主体精神机制特征,展示了在美的表现形态中美与丑的对立、交错、渗透、转化的图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通过论述古代审美关系与和谐美向现代审美关系与崇高美的转换过程,揭示了“和谐”与“崇高”这对不同审美范畴各自的历史内涵及其联系,进而指出中国近百年来美学发展的进程,“仍然是一段古代美学与现代美学复杂交织的历史”;而中国现代美学要摆脱这种由于交织而经常使自己“处于停滞徘徊的困境”,就“应当在美学范畴体系上更新和发展崇高”,“从而完成和谐与崇高的转换,完成推动中国美学从古代走向现代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悲剧性和喜剧性是美的两个重要范畴。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描写了下层社会一系列不幸的人们的悲剧,这些悲剧的主人公和传统悲剧理论的概念是有较大出入的。西方美学理论认为悲剧源于崇高,英雄人物的死亡才产生悲剧。恩格斯也认为悲剧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  相似文献   

8.
美是实践的产物 ,来源于生活又指向更高层次的生活。在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 ,人在自然实践和认识的不同时期 ,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古至今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过了原始的和谐统一、近代的对立分化、现代的辩证和谐三大阶段 ,相应的美从古至今也呈现出古代朴素的和谐美、近代对立的崇高、现代辩证的和谐美三大历史形态。和谐美是塑造当代新人的最高理想和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与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具有完整和谐的美、人物形象的崇高美、通俗的美。这些美使之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第一章 引导儿童体验和发现美,什么是美? 在美学中所讨论的“美”,并不只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好看,漂亮。“美“所指的是一种广义的美,它包括多种审美形态,如优美、崇高、悲伤、喜悦.还包括丑和荒诞。艺术和美是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1.
后期和谐说     
崇高从静态的逻辑范畴转化为动态的历史范畴,这是和谐说中最具启发性的思想内容。以崇高与和谐的关系为依据,和谐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一个时期中,崇高仅仅是从属于和谐的一个短暂的过渡性范畴,而在后一个时期中,崇高的比重则逐渐加大,在理论上也更加深化。对于中国现代美学来说,如何突破狭隘封闭的古代和谐,如何在崇高美理想的引导下走向未来的发展,这仍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张中锋 《丹东师专学报》2002,24(2):10-12,14
审丑并不隶属于审美,而是和审美共同构成感性学范畴.由此来观照西方文学史就会发现,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始终徘徊于审美和审丑之间,而不是象“和谐派“美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把西方文学史分成“古代朴素的和谐美、近代对立的崇高(或反和谐的丑)、现代辨证的和谐美“.同时,这种从感性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史的方法,也避免了人们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后,又陷入了把文学史等同于关于主体自由的哲学史误区.  相似文献   

13.
也谈艺术教育的谐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今天,当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党的执政理念,当自主创新能力被视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时,高等教育更是多了一份责任和关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看到了艺术“和”的本质属性,“乐以道和”(《庄子·天下篇》),“乐言是其和也”(《荀子·儒效篇》)。孔子关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名言则从艺术激发情志、体验风俗、沟通感情、协和群体、宣泄郁闷等艺术创作与接受角度阐述了艺术的和谐作用。“和谐”,作为关系范畴,它既指事物的一种协调、温和、平衡、融洽的理想状态,也包含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使各种异质在不同…  相似文献   

14.
《沁园春·雪》的崇高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高美是壮美、阳刚之美。美国的美学家乔治·桑塔耶那指出:“崇高是至高无上的美”。(《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月版,第一六六页)毛泽东诗词。属于我国古代豪放派诗词系统,继承了从  相似文献   

15.
崇高是西方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它是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的一种美的形态。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和文论家一般称之为"阳刚之美"。 屈原的《离骚》和李白的《蜀道难》《梁甫吟》《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读来令人感到荡气回肠,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崇高美构成了屈原、李白诗歌的主体风格,其具体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论艺术优美     
优美作为美的一种具体形态,其区别于崇高、悲、滑稽的独特之处,就在它的和谐性。什么是和谐呢?我认为它应有这样一些特征:一、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对立面构成的统一整体;二、各个对立面具有某种一致性;三、这一致性消除了差异面的纯然对立、冲突,使它们获得协调。所以,所谓和谐,就是各种矛盾因素的协调一致。这是优美的基本规律,优美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们探讨艺术优美,主要应当从它们的协调一致性入手。周来祥先生认为,优美起码有形式、内容、内容与形式以及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性与社会等四个方面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钱加清 《教育艺术》2002,(11):38-39
节奏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 ,它是美的重要因素。朱光潜先生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其节奏变化对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至关重要。讲究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 ,就是要使教学活动产生一种富有美感的规律性变化 ,即通过教师对教学材料和谐的组织和呈示 ,构建出一种与人的生理和心理节律相吻合的秩序 ,形成一种“波状”形态 ,从而构成一种美的流动。这种富有美感的艺术节奏不是随意形成的 ,需要教师精心创设与营构。1 .调控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疾徐张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教师讲话带有审…  相似文献   

18.
悲剧美辨析     
<正>在我国现有的美学教科书和美学论著中、一般都认为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美的审美实质就是崇高。如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中说:“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压倒,却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的和必然的胜利。这种悲剧的审美特性实质上是一种崇高美。”高尔太在《论美》一书中说:“悲、或悲剧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不等于这两个词通常所意味的悲哀,悲惨,失败与死亡。它的价值恰恰在于表现出人对这种失败与死亡的抗议与斗争。唯其如此,悲剧才同时显得崇高与雄伟。”在韦小坚等人著的《悲剧心理学》中也这样写  相似文献   

19.
中国美学是范畴美学。在众多的审美范畴中,“和”或“中和之美”又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审美范畴,它肇始于先秦“中和”思想,历代又有许多精僻详尽的论述。在此,我不想论证“和”的源流,而只想拍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象征诗派的理论柱石──契合与融合与“与”的相容性,以期对象征诗派与象征诗美的表现形式作一种传统化的审视。一、“和”:一种古典的审美意象中国的艺术精神主张主体和客体的和谐。而文学艺术作品的勉力——“神”在主体和客体的交接、交汇、和谐中.“‘重庆炳先生在片神”的概念的艺术转化》中认为:中国艺术…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问世,标志着我国文学欣赏领域讽刺艺术的趋于成熟。它讽刺形象的滑稽美、讽刺风格的朴素美、创作方法的真实美、创作思想的崇高美是我们欣赏和借鉴的宝贵财富。它对当时社会的辛辣讽刺和鞭挞,显示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必然灭亡。但作者把改造社会的希望寄托在那些洁身自好或主张“礼乐兵农”之治的“真儒”身上,反映了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