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均 《家庭教育》2008,(7):21-21
俗话说:“好话一句,暖人一辈子;坏话一句,伤人一辈子。” 父母面对孩子,一句话,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一句话,也可能成就孩子的一生。不久前报载,一个孩子因为爸爸的一句话。孩子赌气出走,至今未归,父母终日寝食不安。四处寻找。这位父亲逢人便讲,他很后悔自己当时说过的那一句“狠话”。这足见一句话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赵娜 《青年教师》2010,(2):27-27
“不,我是一棵自生自灭的狗尾巴草。”这是我班一个异常调皮、任性的孩子对我说的一句话,这让我无比震惊。 后来我了解到他自幼父母离异,父亲又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而他只好与8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  相似文献   

3.
曾有这样一个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一向不好,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但他的语文老师从不歧视他,因为他知道孩子没有母亲,父亲又忙于经商。一天,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我和祖国》,可当批阅到这位学生的作文时,发现只有一句话:“祖国是雄鸡,我愿意是一粒米”。看着这篇只有一句话的作文,语文老师的心中热浪奔涌,仿佛一下子悟出了一个真理:即使是极淘气的孩子,心中也有阳光!于是在第二天的作文讲评课上,老师格外提到了这篇作文。他说:“从地图上看,我们的祖国像一只雄鸡,有个聪明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代保民 《上海教育》2006,(6B):54-54
有一个孩子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教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有一个孩子考了三次艺术院校都未能通过,父亲抱怨他是“白痴”,叔叔说他是“孺子不可教也”。还有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呵斥,教师和长辈们都认为他资质平庸,愚笨无为。可就是这样的三个孩子,最后都成长为举世闻名的伟人,他们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  相似文献   

5.
曾有这样一个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一向不好,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但他的语文老师从不歧视他,因为他知道孩子没有母亲,父亲又忙于经商。一天,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我和祖国》,可当批阅到这位学生的作文时,发现只有一句话:“祖国是雄鸡,我愿意是一粒米”。看着这篇只有一句话  相似文献   

6.
陈莉萍  汪强 《师道》2003,(7):22-22
有一个孩子在同学中的人缘并不好,因为他经常“说谎”,譬如他捡到一枚怪异的石头,他就会对同学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当然报以哄堂大笑,可是他并不在意。久而久之,老师把他的问题反映到了他的父亲那里。父亲听了却不生气,只是暗中观察孩子是否真的像老师说的那样在说谎。有一次,孩子在泥地里捡到了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的拿着对他的姐姐说:“这是一枚古罗马造的硬币。”姐姐拿过来一看,却发现这只是枚十分普通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而已。孩子的姐姐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好好惩罚…  相似文献   

7.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六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边,三个月以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一个真正的男人。不过,这三个月里,你不可以来看他。”父亲同意了。三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三个月的训练成果。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就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共十六次。禅师问父亲:“你觉得你孩子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气概?”…  相似文献   

8.
一个高中三年级的男孩子,衣冠不整,边幅不修,母亲想提醒儿子稍稍修饰一下,被孩子的父亲阻止了。孩子的父亲说:“你怎么不懂?他不修边幅说明他还没有对女生产生兴趣。这是好事情,高三了,读书要紧!”  相似文献   

9.
孩子为何说谎症状:一位父亲正在审问他的儿子。“老师说班里丢了一块钱,是不是你拿的?”孩子:(恐惧地看着父亲)“不,不是我。”父亲:(口气缓和,交待政策)“你只要说实话,我不打你。”孩子犹豫半天,终于下了决心:“是我。”父亲:(震惊,怒火万丈,失去控制...  相似文献   

10.
我遇到过这么一位家长。他的儿子放学不按时回家,和一群孩子爬到学校的大铁门上玩儿。这是很不安全的!于是我逐一找来了他们的父母,讲孩子行为的危险性。其中有一位家长居然惊喜地对我说:“老师,你说什么?我的孩子爬铁门?真的?他敢爬铁门了!真好,真好!”家长的反应让我一头雾水!也就是这位家长的儿子,读到高年级的时候竟然向他的语文教师提出:“我不写作文、不写日记行吗?我可以用图画来代替!”他的语文老师“慷慨”地答应了。后来,这孩子考上了美院。父亲的“另类”,让儿子也很有个性!父亲希望儿子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许爬铁门是孩子…  相似文献   

11.
孩子的父亲有时是十分吝啬的,譬如对于诗诗没完没了的“轻率”的发问,你无论如何也难得让他开口。当然,这时候好胜的孩子往往会咬住嘴唇,瞪直了两眼,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这是夏日的某一个晚上。孩子父亲让我读一篇《读者文摘》“精品”,并建议念出声来。“1914年4月14日载着2200多人的巨大的‘泰坦尼克号’客轮在  相似文献   

12.
儿时,我家住在一个乡村学校。我们姐弟三人,跟着乡村的孩子捕鱼捞虾,我父亲端起我们捞的一盆鱼虾,全掀翻在河沟里;我们跟着其他的孩子上山打柴,我父亲一把火,将那堆柴火化为浓烟和灰烬。其实,那时我们家并不富裕。父亲在这样做之后,总恶狠狠地留下一句话:将军路上不追兔!对父亲乖张的行为,我们大惑不解,我大姐翻着白眼:“我们没有追兔子呀?”我二姐挠挠头说:“何况我们又不是将军!”我们姐弟三人都不理解父亲这句话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孩子在同学中的人缘很不好,因为他经常“说谎”。譬如,他捡到了一块怪异的石头,就会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哄堂大笑,可是他并不在意,继续对身边的东西发表“另类”的看法。久而久之,老师把他的问题反映到了孩子的父亲那里。父亲听了,却不认为孩子在撒谎,而是认为孩子是在想像。有一次,孩子在泥地里又捡到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他的姐姐说:“这是一枚古罗马硬币。”姐姐拿过来一看,发现这是一枚十分普通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孩子的姐姐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好好惩罚他,…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8岁那年,他曾和父亲吵过架,其原因是填报升学志愿与父亲意见不一致。他坚持了自己的志愿,没有听家长的。父亲以为一片好心却不被孩子理解,一向听话的孩子竟敢反对自己,便发火大骂孩子“不孝”。而孩子则认为他有权力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便说:“谁也不能把意志强加给我。”一听这话,父亲勃然大怒,拍案骂道:“大胆!你是我生的,若在旧社会打死你我也不犯法!你给我滚出去!”他真的一甩袖子住到姨妈家去了。这件事最终还是以父亲的妥协了结,但从此父子之间变得冷漠、隔膜起来。多年后回想此事,父亲的好心是不容置疑的,他还是…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孩子在同学中的人缘并不好,因为他经常“说谎”。譬如他捡到了一枚怪异的石头,会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哄堂大笑,可是他并不在意。久而久之,老师把他的问题反映到了他父亲那里。父亲却不认为孩子是在撒谎,而不  相似文献   

16.
曾有这佯一个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一向不好,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但他的语文老师从不歧视他,因为他知道这孩子没有母亲,父亲又忙于经商。一天,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我和祖国》,当批阅到这个学生的作文时,发现只有一句话:“祖国是雄鸡,我愿意是一粒米。”看着这篇只有一句话的作文,语文老师的心中热浪奔涌,仿佛一下子悟出了一个真理:即使是极淘气的孩子,心中也有阳光!于是在第二天的作文讲评课上,老师特意提到了这篇作文.他说:“从地图上看,我们的祖国像一只推鸡。有个聪明的孩子写道:‘祖国是雄鸡.我愿意是一粒米。  相似文献   

17.
幽默二则     
幽默二则1.“这个人的发言太枯燥乏味了,讲了一个多小时,只有一句话让我感到高兴。”“什么话?“先生们,我的话讲完了!”2.孩子问:“做父亲的是不是总比儿子懂得多?”父亲肯定地点了点头。“蒸汽机是谁发明的?孩子又问。“瓦特。”父亲胸有成竹地回答。“那瓦...  相似文献   

18.
朱株 《湖南教育》2014,(12):58-59
“我们究竟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这是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心理专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质问所有家长和教师的一句话。现实中,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自己的话,都会不自觉地强调父母多么正确且充满先见之明,而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这样的言行其实透露给了孩子一种信息:“你什么都不懂”“你千万不能自己行动”“小孩子总是错误和愚蠢的”……  相似文献   

19.
不遵守纪律不爱学习的小磊转变了。一向与老师一脑门子官司的小磊父亲也喜笑颜开了,用他的话说:“过去一见老师就是云遮月,现在是艳阳天。” 从云遮月到艳阳天这一转变,是老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是老师与孩子父母交往方式的转变。 三年前,小磊来到了我们班。他顽皮好动,手脚永不停歇。对这个孩子我早就知道;对他那护短的爸爸我更有极坏的印象。 同组老师说:“小磊的爸爸有两大功能:为孩子护短;教训班主任。”我心想:我可不是年轻教师,上来就要给他点儿颜色看看。 一次,小磊的爸爸问我:“以前我儿子的作业不是优就是良,怎么到您…  相似文献   

20.
一个10岁的孩子与他的父亲去深山打猎。正当他们愁着没有猎物时,目标出现了——一只黑乎乎圆滚滚的野猪。心动不如行动,眼疾不如手快,他们紧追着那只野猪,但是一条山溪挡住了他们的路。山溪将近2米宽,父亲轻轻一跳,便跃过了水流湍急的山溪。但对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这简直无法逾越。孩子的父亲急着去追野猪,就对这孩子说了一句话:“把鞋子扔过来。”孩子并不懂这话是什么意思,但照父亲的意思做了,把鞋子扔了过去。就在他把鞋子扔过去的那一刻,他才恍然大悟:把鞋子扔过去了,他就必须跳过去!于是,他鼓起勇气,纵身一跃,竟跳过去了!他征服的何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