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西教育》2013,(12):25-25
近期,老师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频发,恶劣的体罚手段令人震惊,为此不少教育同仁呼吁:要"赏识",不要"惩罚",要多鼓励,少批评。但也有不少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大吐苦水,表示现在很多孩子娇惯,难管理,连批评两句都不行,教师"动不动就丢饭碗",以至于老师不敢管。《珠海特区报》联合珠海新闻网调查发现,完全支持"教师不准体罚学生"的网友比例仅为18%,其余82%的网友认为是否该体罚,要"根据情况,视情况和处罚程度而定"。支持对学生体罚的网友们还给出理由:"适当的体罚是应该的,有的孩子太溺爱了!"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惩罚教育"呢?请关注本期微博看台。  相似文献   

2.
我的儿子已经是23岁的研究生了,回过头审视当年孩子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我们所做的工作,有收获也有遗憾,现在写出来供大家借鉴。 玩足"当老师"的游戏 "学校""小学生""新书包""红领巾"对于一个即将步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神秘、好奇、向往的欣喜,也是陌生、敬畏、未知的胆怯。作为家长,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给孩子形成"学校"的概念,我们家的做法是让孩子玩足“当老师”的游戏。  相似文献   

3.
现象:星期一校门前,家长笑着对老师说:"老师,孩子交给您,就请你多多教育!学习的事情我们是管不上他啦。"星期三放学后,家长拉着孩子气势汹汹地来找老师理论,"你们这是什么学校呀!孩子让人欺负了,老师是干什么的?把那个打人的孩子叫出来,我们跟他没完!"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应该成为是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地方。然而,许多年来,我们的教师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不少家长在孩子放学回来的时候,对孩子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今天在学校听不听话?"不少教师满足于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圈套"回答问题。学生就像孙悟空一样再怎么灵活也逃不出如来佛祖的五指山。时至今日,在不少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玩劣捣蛋。爱因斯坦却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  相似文献   

5.
周其星老师执教于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他早在2008年就与朋友一起成立了"三叶草故事家族"这一民间阅读公益组织,致力于亲子阅读的推广。在他们的努力下,不少家长更新了观念,不仅自己体会到了亲子阅读的意义,在家里读书给孩子听,而且走出家庭,走向学校、社区、图书馆,给更多的孩子讲故事,让书香弥漫孩子的童年。在儿童阅读推广活动中,周老师发现很多家长虽然知道要给孩子买书、读书,却不知道当下最适合孩子的书籍是什么,更不知道如何激起孩子读书的兴趣。本文就是周老师在线解答500余位学生家长及教师关于儿童阅读的一些疑难问题。我们很多人身为人师,也为人父为人母,一定会遇见类似的问题,希望这些具体的记录能对有心的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李镇西 《湖南教育》2014,(11):58-58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禁止择校,但家长们煞费苦心乃至不择手段地为孩子选个好学校,让"择校热"多年来依然持续升温。不少家长认定,只要孩子进了一所好学校乃至名校,孩子的前途就有希望了。我不止一次听家长对我说:"学校教育实在是太重要啦!"每次我都这样回答:"学校教育当然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它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  相似文献   

7.
吴小燕 《海南教育》2014,(16):25-26
我校在2005年被评为"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2006年被评为区"行为规范教育"特色优势学校,应该说,我校具有行规教育的良好传统。可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多元化社会的发展,给学校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随着我校新居民孩子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现在孩子的品行教育越来越力不从心。在学校里,我们发现孩子能对老师的行规礼仪等说教复述得头头是道、原原本本,可是实际行动却与之背道而驰,出现"伪道德"现象。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表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校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要求和企盼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家庭是每个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每个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由于不少的学生家长,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对孩子的"爱",造成"爱"得失度、失时,乃至失策,这样不但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9.
每每进行完了家庭教育讲座,都会围上不少家长,向你诉说:"我倒是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信了,也注意呵护孩子的自尊了,可老师不这样啊!孩子在学校一天到晚挨批评,老师老看着我的孩子不顺眼,什么难听的话都能说出来。您说,我们孩子还能有自尊,还能有自信吗?""老师三天两头请家长,数落我们就跟数落孩子似的。您说,我们回到家能不着急?孩子能不挨打吗?"......看来,教师和家长有时还真的成了一组矛盾。教师和家长应该形成教育的合力,否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目前,教育行政部门正在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建设,因为,在教师和家长这…  相似文献   

10.
如今,有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迫切。但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学校与老师的身上,而忽视了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很好地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对孩子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娃娃老师     
今天,我们学校来了一位小老师,他有一张跟我一样充满稚气的娃娃脸,嘴唇上刚刚冒出一层细细的茸毛,没有一点老师的威严。我们一下子爱上了这位娃娃老师,请你相信,我们孩子的眼睛是最敏感,最富于洞察力的。不过,听说,他正读师范,是来我们这儿实习的,只住一个月,就要走。唉! 你别奇怪,我们这所学校没有一个年轻教师,最嫩的也是个有两岁孩子的爸爸了。怪我们是城镇小学,不少机关家属向学校塞,年轻教师插不进来,学校生活没有一丝活泼泼的气氛。现在,竟来了一  相似文献   

12.
表扬的艺术     
"现在的年轻人啊……"这是我当老师之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调侃。现在的这帮孩子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对小孩子的设想,他们十三四岁时所接收的各种信息绝不少于我们活了20年后所接收到的……等他们到了二十多岁时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好也罢坏也罢,只是想说明现在的孩子真的和我们那时不同了。  相似文献   

13.
刘苗苗 《成才之路》2013,(15):28-28
与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相比,学困生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关爱,也需要社会的关爱。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缺少家庭关爱的孩子,还有不少的残疾或者智障的孩子。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耐心、信心和包容。作为职高班主任老师,如何让这些学困生在我们的教育下有所进步、有所收获,进而成为社会  相似文献   

14.
著名特级教师曾宝俊说过:"当前,‘建立’类型的课比较多,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孩子建立科学概念、建立科学信念、建立科学情感、建立科学技能,等等。孩子们也沉浸在老师为他们建立的一个个‘科学世界’里,并且从不怀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今的孩子质疑意识是淡薄的,他们的质疑素质有待提高。我们都知道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接触和接受,现在的课堂伴着信息技术元素的添加,不时闪烁着新理念亮丽的火花。这种现象在农村的公开课、观摩课教学自然生成,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切实给人以享受和启迪。这几年,我听了不少的公开课、优质课,积极与我们一线教师交流,发现新课标思潮下的"阅读教学"过程拘于形式,过于放任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跟着学生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明明答案错的教师也没有及时纠正,美其名曰:"别伤自尊!"教师该指导的没有,该纠正的没有,含蓄委婉地说:"把学习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发挥!"即使是高水平的优质课,也是在专家的精心辅导下磨出来给大家看的"艺术品"。这种"艺术品"在我们农村的教师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就是说,我们农村一线老师根本不可能每一节都上这样的课。  相似文献   

16.
谈蓉 《考试周刊》2012,(63):178-179
目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备受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也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唯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等生处于被老师忽视的位置,备受冷落。本文就教师如何关注中等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坚守的信念。这个信念告诉我们,教师就是一位教育服务工作者。可现实是,不少老师似乎很少去思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罗刚淮 《师道》2011,(6):23-24
经常被一些学校邀请参与教师的座谈会,座谈话题也常围绕教师的专业成长展开。他们常让我谈谈专业成长的经验,因为在不少老师看来,我几乎成了看得见的"神马"——一年公开发表几十篇教育教学论文。"你是怎么做到的?"  相似文献   

19.
我在一个教师QQ群上做了一个小调查:倘若让你的孩子在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之间进行选择,你会怎样做?绝大多数教师回答不看好职业学校。一位教师直截了当地说,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读职业学校。这表明社会的趋向性,不少家长和老师仍然望子女成龙成凤,认为读职业学校就等于没出息、没前途。  相似文献   

20.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其实并不亚于学校教育。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有怎么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父母在孩子婴幼儿时期所起到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的影响力更是不容小觑,而且会影响他的一生。作为妈妈,作为姑姑,我深深地体会到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婴幼儿时期的孩子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孩子是一个自由的、完整的个体,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懂得如何真正地爱孩子、尊重孩子,顺"其"自然,不强迫孩子做这做那,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