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的产生以及每一次职能的扩张,都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面对当前人们对大学育人应适应社会需求的质疑,中国高等教育应该理性面对,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社会需求,每一所院校都应有限度有选择地适应社会需求,而大学则应在适应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社会需求的引领.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具有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的双重性质,适应性是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超越性是其本体价值的体现。两者失衡于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有限的反应能力与超负荷的外部环境需求,但实质上体现了对高等教育本质不同认识的冲突。我们应从历史性与发展性的角度把握两者关系,合理平衡高等教育的外部需求与内部反应能力,探索和提升理论的包容性,将历史、逻辑与实践相结合,实现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一转变,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定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改变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结构,适应社会需求。就一般高校而言,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一转变,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定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改变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结构,适应社会需求。就一般高校而言,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论高等教育对现代社会的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是联系在一起的。当前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制约和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它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的适应主体的单一性,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缺少必要的中介,以及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时单一的资源约束机制。鉴于高等教育和社会改革和发展对这种适应所提出的新的挑战,建议在高等教育适应体制的改革中,应该建立具有政府和高等学校这种双重的适应主体,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有中介的联系,以及“资源约束”和“需求约束”这种双重约束等特征的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6.
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之初,高等教育机构便表现出服务社会的特性,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是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澳门是一个微型社会,微型社会具有开放性的特质,这促使高等院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然而,澳门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机制尚不健全,构建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回馈机制,发挥高等院校的社会引领职能是增强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社会体育专业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培养方式的分析表明:就业率较低、体育院校在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导致专业、课程、学时设置更新较慢;提出要主动参与市场需求的调查,主动调整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适应的对策.为社会体育专业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竞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高等教育社会需求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经济学范畴“需求”的一般分析基础上,阐释了高等教育需求的定义及其特征,剖析了高等教育社会需求的类型、特点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一、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两个不适应”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体化,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这个统一目标服务。这就是国际上把教育看成各国争雄的战略产业这一观点形成的主要依据,也是客观上推动各国的教育事业更快地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实际上,尽管有教育超前于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个别例子存在(如日本二次大战后的一段时间),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教育总是滞后于科技、经济的发展,很难适应迅速变化的现代科技、经济的需求。如欲要求教育超前于科技、经济的发展,社会就必须对教育  相似文献   

10.
自学考试既是一种考试制度又是一种教育制度。它是适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形式,也应随着社会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自身发展定位。自学考试自身的独特性与灵活性能使其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社会需求是一个自变量,自学考试的发展定位是一个因变量,自学考试的发展定位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一个动态的自学考试发展体系。本文旨在对社会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型专业嵌入式开考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论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如何适应社会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检验专业人员在社会上需求广泛,在知识与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医学检验专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医学检验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医学检验的发展形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教育步入市场经济社会,高等教育逐步完成从精英型教育向通用型教育的转型。而模块化教育理念无疑是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一条新路,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环节-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正是以其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教育环节贴近实际生产,服务领域,培养专业技师和中等职业教师为己任,其模块化进程的经验表明,模块化绝不是按专业设置简单罗列课程,课程间更应注意耦合。  相似文献   

13.
对成人院校招生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阐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人院校的招生工作,应不断转变观念,适应形势,处理好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学校发展、行业需求与社会需求、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等关系问题。从而保证成人高等教育沿着质量、效益和特色方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问题,依据社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应确立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试内容与方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因素对个体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中国大陆三省一市10909名高中生和香港3157名高中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家庭教育期望,无论是对中国大陆学生还是香港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都具有显著影响。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数量、家庭成员辅导学生功课、父母与子女沟通频率等因素,对中国大陆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社会网络广泛度、师生沟通频率,则对香港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一些常被认为影响个体高等教育需求的因素,如家庭社会网络资源、父母与学校的联系等,对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适应社会需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和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适应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理论,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城乡差异。研究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以后,城乡高中生对高等教育有着同样强烈的需求,但学生的城乡背景与影响高等教育需求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1)当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较低时,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当高等教育预期收益率较高时,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2)当家庭网络资源较少时,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当家庭网络资源较多时,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农村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表明,接受高等教育几乎是他们改变其不利社会地位、实现流动的惟一渠道。扩大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是改善城乡差异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在教育财政和招生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以回应此类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18.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也是为社会培养其所需求的人才。高职教育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确保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法,对农村三至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师生关系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村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和社会适应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其中,三、四年级学生的亲密性低于五、六年级,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社会认同感低于五、六年级;(2)师生关系各维度与社会适应的一阶因素、二阶因素存在显著相关,表现在亲密性和依恋性与社会适应呈正相关,回避性和冲突性与社会适应呈负相关;(3)师生关系对社会适应的二阶因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生的师生关系越良好,其社会适应情况也越良好.结论:通过对小学生与教师关系良好程度的分析,可以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工作重点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必须高度关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充分认识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理清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