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从北宋建立到南宋初期,宋朝与高丽王氏政权有着十分密切的文化交流。宋朝音乐经过两国间的贡赐活动、典籍交流等途径输入高丽,给予高丽音乐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渤海国是怎样兴起的?渤海大氏及其族属出于粟末靺鞨(肃慎族系统),为靺鞨七部之一,居粟末江(今称松花江)上游,靠近长白山,亦接近旧高丽(本称高句丽)北境。新唐(?)谓“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其说甚确。公元六六八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灭高丽,移其遗民于各地。渤海大氏一族以附于高丽之故,亦被徙住于营州(今朝阳县一带),此时契丹渐强,遂附属之。六九七年(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契丹叛唐,攻破营州,渤海国第一代高王大祚荣趁此机会,携其全族从营州东奔,踰松花江至牡丹江上游东岸今敦化县地  相似文献   

3.
南宋前期的军队中,有许多来自敌方的归正人。他们为维护自身利益或有感于忠义,在南宋的大力招诱下投效军中,成为归正军。随着南宋军队编制的变化,归正军的隶属关系也多有变化。特别是宋孝宗时期,归正军隶属关系呈现出新特点。退伍后,归正军人的安置同地方财政形成矛盾,其俸禄被侵夺,这同南宋官吏的贪腐和地方财税体制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自北宋建立之初,宋王朝便与高丽政权有着密切往来。宋丽关系在北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达到顶峰,但同时也有大臣反对与高丽结好。受诸因素的共同影响,南宋初期,宋丽外交关系濒于断绝。宋人诗作对宋丽关系多有反映,保存了大量宋丽关系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在金代的边疆政策中,统军司是其防守南宋的重要机构。但是《金史.百官志》的记载及其校勘存在若干问题。后人研究者对这段记载也有许多不同的认识。本文对目前史学界存在的不同看法做了一些考证。同时也对于统军司的设置地区、官僚机构做了一系列的探讨,力求更加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6.
朝鲜半岛,自古与我国交往频繁,先进的汉文化源源不断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高丽一朝,虽然有本土文化的对抗,但其汉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1276年,蒙古军攻破临安,元一统天下。被蒙古七次进攻的高丽,成为元的藩属国,长期的人员往来,给高丽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元素———蒙古风。因而,高丽一朝,文化内容异彩纷呈,汉文化、本土文化和蒙古风俗,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宋代江西13个州或军附郭县的独立建学远比一般的县为困难,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附郭县为州(军)治所在,赋租皆由州(军)守管理,缺乏足够的财政自主权;其二是附郭县为州(军)学所在地,学子多萃于州学,因而县学建设往往被忽视,不如支邑县那般用心,时人也不会过分责备。  相似文献   

8.
欣然 《初中生》2012,(Z1):25
正1279年,元朝忽必烈派遣帐下汉人将领张弘范带领蒙古军追歼南宋小朝廷。南宋军民在广东新会崖  相似文献   

9.
从北宋建立到南宋前期,宋朝与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氏政权有着相当密切的文化交流。音乐交流是双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途径,宋丽之间进行了广泛的音乐交流,这对双方的音乐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女真及其金朝与王氏高丽相毗邻,在其建国前后曾与高丽发生过几次战争,主要是为争夺边界鸭绿江以东重镇和曷懒甸地区.由于这些城镇和地区控扼鸭绿江下游和半岛东北部一带,是女真及其金朝和高丽交界处的战略要冲,地理位置异常重要,因而成为二者战争交涉的焦点.这几次战争及其结果,也直接导致了二者之间的政治关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元代没有《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之类的书,所以有关岁时风俗的记载就缺乏系统性。元曲对传统节日作的大量描写,将节日中那种种生动的、琐细的、古朴的,甚至是怪异的民俗事象活现出来,为我们存留了当代人生活的信息,传递了逝去的时代的回音。  相似文献   

12.
契丹是我国古老的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特有的民族文化。元代契丹人充分利用其民族文化为元时期的历史贡献力量,对元统治民族蒙古的文化有着特殊影响;而作为蒙古统治下的契丹人,其文化发展必然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契丹与蒙古民族,通过在文字、语言、姓氏、习俗等方面的互相交流,繁荣了契-蒙民族问的固有文化,使得两民族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宋代重要节日之一的元宵节,以其独特的文化娱乐节目反映着时代特征。东京和杭州作为宋代都城,当时的一些习俗在这里充分的展现,以示帝国风尚。宋代习俗繁荣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探究其缘由对于了解当时的时代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义阳三关"及其关名的前身是春秋以后的冥阝厄、直辕、大隧三塞,"义阳三关"一名为南朝梁人提出,实质上是对东晋、宋、齐时期三关与所处地域间行政隶属关系的确切反映,成为历代相延的惯称,这一惯称甚至上溯至西周、春秋时期。义阳及三关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以其军事战略地位为基础的,它取决于义阳的边镇地位、战争双方作战与军运形式的区别。这种单一的地位基础决定了"义阳三关"历史地位的局限性和脆弱性。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中之所以出现了一批性格各异、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宋辽金元时期 ,北方民族不断入主中原 ,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造成的 ,北方民族的民俗风气尤其是婚俗观、妇女观等对中原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冲击了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 ,从而塑造出新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桃花女》在元杂剧研究方面并非是一篇颇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其内容、语言及其风格方面与其他元杂剧相比并没有更多创新。但是,作为一篇反映当时风俗的民俗文化作品而言,却具有其他作品所无法取代的研究价值,它填补了正史的一些空白之处,特别是在元代的婚俗方面,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从这一角度入手,不仅能发掘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蕴含,还能为元杂剧研究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化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七夕是中国民众传统岁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竞相歌咏的对象。唐代七夕诗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很丰富,是唐代七夕节俗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唐代七夕节的主要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元代竹枝词作品中有涉及冀北交通的内容。作者经行居庸道路,记述了沿途见闻。对于交通史、生态史、民俗史,乃至长城地带区域文化的研究,都提供了值得珍视的信息。作为纪行诗的一种,相关竹枝词作品的文学价值也因此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9.
定西的人生仪礼多遵循传统中原古制,《元史》载:"婚丧礼仪,尚循古制。"但由于地域和时间的关系,各民族间虽互有融合,但也有独特的仪礼风俗。本文选取定西民众熟悉的传统婚俗作为探讨对象,对定西传统婚俗进行粗浅的分析,从而归纳出传统婚俗背后所映射出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元朝在确立服饰制度时,施行了汉制衮冕与蒙古族传统质孙并行的服饰双轨制,使元代服饰呈现出多元的、南北文化融合的局面。元代的服饰制度从实施的过程到其形式都颇具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汉法”与“旧俗”碰撞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