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最重要的工具,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文化"是人类的所作所为,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向关系。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必然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发展,而地域文化也必然会在汉语方言中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2.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对象初到一个新的文化背景里,由于文化模式的差异,往往会产生"文化休克"现象,即对异类文化的困惑、排斥和不适应.因此,外语教学中,应把社会文化知识的导入贯穿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徐超妮 《文教资料》2009,(24):167-169
高校隐性课程建设的情况,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科学地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渊源出发,揭示了高校隐性课程对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通过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不断深化高校隐性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4.
班级文化,是一种融入班级学生思想行动的价值观,它贯穿学生生涯,是一股无形的教育力量。健康的班级文化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部充满智慧、至今仍与时俱进的宝典,它对现在的班级建设依然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传统文化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它会连同校园文化一起为学生的成长添上厚实的新羽。充分利用班级这一主阵地,融合各种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让学生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相似文献   

5.
正教师在问题解决中所感悟、领悟的东西,是弥足珍贵的,是印刻在教师内心的觉悟,这种觉悟叫做"智慧"。1.教育的秘密藏在学困生那里。当我们面对一个怎么教也教不好、教不会的学生时,总会感到厌倦、厌烦,乃至身心俱疲,失去信心和乐趣。如果我们把学困生当作"UFO"一样去看待,就会产生好奇心,产生探究的欲望,就会充满探索、研究的激情和力量。的确,这样的视角和观念的转变,就会让我们的心态趋于平和,就会把学困生这个难题当作一个探求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呈多元化发展,从哲学而言,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有无之争、言意之辨、形神之鉴等命题对文艺思想和创作颇有影响.汉代的礼文化被"通达"、"任自然"所代替,情诗渐多,玄学之盛直接导致玄言诗的产生,山水赏会使以陶、谢、宗、王为代表的山水诗画达到相当高度.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师的工作场所学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的因素从根本上影响工作场所学习动机。受技能本位的职业文化影响,高职教师工作场所学习投入较深。培训主义的教师学习文化是高职教师工作场所学习的外部动因,对教师深层学习的推动力不足。实用主义的学校文化在高职教师学习中添加了"绩效"的成分,让高职教师的工作场所学习功利化趋势更加明显。文章认为只有当高职教师将职业看作事业,并将自己的理想、兴趣等结合起来,使理念与行为发生改变,促使学习"心流"的产生,才会产生更深层的学习投入,学习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8.
国际汉学界有"三个意义世界"之说,其中的"第三意义世界"是指既无血缘又未必有婚姻关系,但却和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世界各阶层人士。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势力这个话题上,学术界对于"第一意义世界"(由广义的汉人所组成的社会)和"第二意义世界"(散布并侨居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的作用,已经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但对于"第三意义世界"的作用,却较少有人提及。其实,从这个视角,人们会发现,所谓"第三意义世界"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势力、扩大其国际影响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他们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对中国文化的欣赏、热爱、模仿和践行,比起任何宣传,效果都要好得多;更为难得的是,他们的活动,会对所在地的主流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会更有效地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中国应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想方设法,培育第三意义世界力量,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以努力提升和扩大中国文化软势力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宗教是人们幻想出来的,但人的幻想并不是没有依据的,而是由于生命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生命生活是真的存在物,需要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维护和保证这种"真"的存在。凡是对生命的存在是有利、有益、有用的举动,就是善,就会产生美。  相似文献   

10.
黄晓玲 《考试周刊》2008,(1):185-186
从字形上看,我们发现"九"与"龙"字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对龙的图腾也必然会使人们对"九"产生一种崇拜,再加上阴阳家将"九"作为最大的阳数,它又和"久"谐音,使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于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就形成一种独特的"九文化"  相似文献   

11.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内在要求。有什么样的"文化主张",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才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气质"。"主张"表明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立场,一种诉求,一种见解,它以无形的姿态存在,表现出它的潜移力、吸引  相似文献   

12.
张华  唐虢 《四川教育》2007,(11):15-15
"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正如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所言,班主任工作只有在对人的心灵铺洒阳光的时候,才会对孩子产生现实的力量,而班主任一旦达成教育审美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成语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特定的复杂含义,为历代人民所喜闻乐见、相沿习用,被视为民族语言中的瑰宝。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成语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就自然会在读音、词形和语义等方面产生某些分歧,产生有别于"原型"的"变异",也就需要进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推行"礼治"的儒家文化,主张"无为"的道家文化,推行"法治"的法家文化是,我国的三大传统文化理念的精华。如今,企业要提高管理能力,将我国"易"、"道"、"儒"、"墨"和"法"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融合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为维护我国的和谐稳定将会发挥出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辨证地检视"四个危险"与文化的内在关联,客观地审视"四个危险"存在的文化因素,对于积极培育先进的党内文化、树立党内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加强党的自身文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防范"四个危险",需要多层面、多视角地探究"四个危险"产生的文化根源,深入分析"四个危险"存在的文化缘由,考察"四个危险"生成的文化机制。"四个危险"的产生,既有文化的社会转型、文化危机的潜在等在内的宏大社会背景因素,又有外来文化扩张、传统落后文化侵袭等影响的客观因素,也有党员干部文化修养欠缺,文化底蕴缺乏等执政主体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多重文化因素叠加而成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影子教育"开始走向兴盛,呈现出一片火热景象。"影子教育"产生和兴盛是科学知识型教育观主导下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科学知识型作为现阶段主导的知识型遭到了猛烈的质疑和抨击,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人类知识型也开始从科学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转变,而"影子教育"作为科学知识型的产物,也必然会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宗教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以美以美会的第一批教牧之一许扬美为个案,对美以美会早期华人教牧的皈依进行考察.文章认为许扬美在追求"长生不老"中产生的信仰危机是他皈依的契机,同时在其家族中已入教成员的引导也起了很大作用.在他皈依过程中,利用中国传统如梦、神迹等进行基督教福音的理解与宣传.  相似文献   

18.
论儒家孝文化与现代国有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构建和谐国有企业文化实践中,必须注重冲突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加强价值理念体系建设,通过孝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个群观冲突、义利观冲突、"德治"与"法治"观冲突、"贵和"与"竞争"观冲突、重精神与重实际冲突的正向转化,使员工形成共识,产生对国有食业目标、观念的认同感和作为国有企业一员的使命感,从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凝聚力,消除矛盾冲突,共同努力实现国有企业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文化以其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思想观念超前等特点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着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中的不健康内容,对缺乏分辨力、判断力的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产生着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面对异彩纷呈、良莠并存的网络文化,有关专家指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相当深刻。简单地采取"堵"的办法,禁止或控制学生上网的时间,让学生少受或不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不仅收不到什么好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专家还指出:在网络文…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32):192-193
为研究浙江社会变迁背景下武术文化适应过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社会变迁必然会引起武术文化进行调适,浙江武术文化变迁的动因有设武举取仕,武术从民间逐渐步入正途,南宋定都,促进全国武术在浙江的文化融合,防寇、抗倭兴武,藏武于民,民国国术馆成立,武术名师荟萃。浙江武术文化有"三态",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基本形态。舶来运动对浙江武术文化产生了较大冲击,浙江武术文化采用了文化救赎、传承救赎和经济反哺三种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