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朱天明  许祥军 《职业圈》2011,(9):141-141
我国消费型态的变化 IMI在《多种形态的我国城市消费者》一书中,运用VALS分析方法,将我国城市消费者细分为如下7类:平实型消费人群,潜力消费人群,消极消费人群,实力消费人群,中坚消费人群,弱势消费人群,经济型消费人群。并对各个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以及在各消费领域的消费偏好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这些划分有利于零售企业更透彻的研究某一细分市场的消费者的生活形态,把握其价值观、消费倾向、业余活动等将成为广大商家营销策略的设计基础。  相似文献   

2.
我国消费型态的变化 IMI在《多种形态的我国城市消费者》一书中,运用VALS分析方法,将我国城市消费者细分为如下7类:平实型消费人群,潜力消费人群,消极消费人群,实力消费人群,中坚消费人群,弱势消费人群,经济型消费人群。并对各个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以及在各消费领域的消费偏好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这些划分有利于零售企业更透彻的研究某一细分市场的消费者的生活形态,把握其价值观、消费倾向、业余活动等将成为广大商家营销策略的设计基础。  相似文献   

3.
"宜居"从字面解释就是"宜于居住",基本内涵应当包括政治稳定、经济富裕、社会安定、生活便捷、景观舒适、邻里和谐等方面.宜居和谐城镇就意味着应当以人为本,满足城市各阶层人群的居住、生活、工作、休憩、消费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能够实现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价值观的变革,网络消费这一新型的消费方式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继续稳步增长,网民总数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底提高5.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目前,奢侈品在我国市场的销售表现越来越好,奢侈品行业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奢侈品在我国已极具发展潜力,如何把握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实施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是奢侈品成功的关键.文章主要对奢侈品的消费现状及营销公关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也给处在这个时代转型期寻求奢侈品品牌建设的奢侈品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职业圈》2008,(10):82-83
1996年建筑大师库哈斯来中国考察,冠深圳以“通俗城市”的名称,认为深圳代表了21世纪新的都市模式,其特点为城市崭新、人群基本生活方式是消费,预示了整个中国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城市化的进程摧枯拉朽——现在中国大概有250个城市如深圳,拼命盖房子,城市处于急剧发展和扩张状态。深圳的突破点,就在设计上,大至城市规划、建筑设讥小至消费产品设计。深圳没有历史包袱,没有既定的游戏规则,这就有了不按牌理出牌的可能性。所以深圳要做北京、上海、香港没有做过的事,创出一套理念、一套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消费不断高涨的时代,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定程度逐渐变得深刻;广大普通消费者基本是从无品牌理念消费,慢慢转向了品牌主张消费。这也是随着时代发展,大众消费需求和心理都形成了一种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在奢侈品疯狂消费的国内,品牌更加深入到了人们的心智。且在非常注重彰显身份、地位和富有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就是这些虚荣心的外在表现,而所消费的品牌即是内在承载者。  相似文献   

8.
电影《新天龙八部》是一部经典的武侠大片,其以娱乐的形式给观众呈现了一场文化盛宴,把当今看似复杂的形态简单化,让观众沉浸其中。本文通过消费社会理论来解读它给消费者提供的这种消费文化:让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使他们对文化进行多层面的消费。这就是意识形态最终演变为娱乐化的体现和结果。  相似文献   

9.
如何结合消费者行为开展营销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商家的权利正在向顾客手中转移.因此,市场营销管理不能只孤立地研究消费需要本身,还必须选择市场主体消费者作为视角去研究影响消费需要的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内外因素,并去追踪消费需要产生的前导和满足后的延续过程.只有全面深刻地研究消费者及其行为,才能对市场营销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包装设计与消费心理研究的结合显得越来越重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设计的消费者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关注现代包装设计与现代消费心理两者间的双向互动.文章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着手,探讨了与之相对应的对于现代包装设计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消费社会的深化发展,现代消费已成为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重要因素。以此为出发点,以消费文化的视角来考察城市空间,揭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门半岛滨水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消费时代,城市主要根据经济诉求组织空间的生产,借助资本的熔铸,澳门半岛滨水空间建设呈现出博彩旅游化、高层豪宅化和空间巨构化等特征,并最终实现空间形态的重塑。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如城市消费空间与传统城市意象的协调发展、城市空间的阶级化和滨水空间的公共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城市文化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一直是政府文化发展规划和国内学术界的薄弱环节。政府的关注视野主要集中在对文化创造主体和传播主体的研究管理上,而对文化产业链的末端文化消费者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文化规划对下游营销渠道习惯性省略。从实证研究入手,以调查问卷为主要研究资料的获得方式,力图从社会统计学视角分析太原市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状况及其形成的消费文化。结果表明:由于年龄、收入以及教育程度等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居民群体显然拥有不同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文化,且在实际文化消费行为和理念中,存在不同群体的差异性现象。  相似文献   

13.
当前,必须认清我国文化消费的现状与瓶颈:第一,文化消费需求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扩大。第二,文化消费呈现新趋势,新媒体文化消费渐热。第三,文化消费占整体消费比例仍然偏小,滞后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第四,文化消费内部结构失衡:一是教育消费占比过大,严重挤压文化消费空间;二是文化消费层次偏低,文化价值在消费中流失;三是文化消费群体间存在差距。第五,文化消费区域结构失衡:一是城乡文化消费差距大;二是地区文化消费差距大。第六,文化消费环境欠佳:一是文化市场供求不对应;二是文化市场法治不到位,乱象丛生;三是部分消费者消费心态失衡。进而,提出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激活我国大众文化消费潜力的几点举措:第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加文化市场供应;第二,政策扶持文化企业,加强市场自由竞争;第三,兴建文化消费场所,培养文化消费习惯;第四,发掘新型媒体商机,创新文化消费平台;第五,降低文化商品价格,调控引导消费需求;第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压缩一般教育开支;第七,开发规划节日假期,增加假日文化消费。  相似文献   

14.
和普通类型的商品有所不同,博物馆文创产品主要针对博物馆的观众而言。在博物馆购买文化创意产品更多属于偏向感性需求的文化消费。本文通过对博物馆消费人群分类的研究,论证了不同年龄段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引申出几种设计思路。结合这些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创意设计,才能抓住特定人群的感性需求,诱发他们的感性消费。本文通过众多博物馆的经典案例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创产品的感性设计,以期推动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财产保值增值和资金周转需求使金融消费活动成为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市场存在不可避免的风险,而经济全球化又增强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对资金融通的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金融市场的特殊性使消费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基于此,笔者对金融消费纠纷解决现状进行调查,并建议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金融机构的适当性义务,使金融机构内部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受法律调整,高效、公正地解决金融消费纠纷。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住房市场的逐步开放,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文章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中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PM2.5时代的来临,带来的不仅是健康危害,也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以往的饮料产品,大部分都是集中在解渴,尽管近年来推出了很多新产品,降火概念也是很火爆.但是在PM2.5时代,这些产品的特性虽然可以迎合消费者的购买,但这并不是契合消费者的最佳产品,而有益肺部健康却成了新的消费需求. 做好产品 饮料是一种即时消费品,要引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单纯从产品角度来看,质量保障是无条件的:而产品诉求概念和表现形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期语萃     
正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人都是消费者,他们的消费包括物质消费,如饮食起居等,以及符号消费,如教育培训、网络媒体等。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消费也难以有很明晰的区别,如汽车既是交通工具,也是一种言语行为。任何"会言谈的物品"  相似文献   

19.
同一个愿望不同的"声音" 从消费初衷来讲,无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明星、名人愿望都是一致的,谁也不希望购买的产品或消费的食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采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老、新两代农民工城市融合中住房消费能力差异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微观层面上,"流入地"家庭年收入增加对新、老两代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能力提高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婚姻以及公平感知度对新、老两代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能力提升存在显著代际差异;系统层面上,社会保障制度对新、老农民工住房消费能力提升都没有显著影响,而住房保障制度与就业制度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能力提升有显著推动作用,对老一代农民工住房消费能力提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