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社会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个体心灵的焦虑,人际关系的紧张,自然世界的报复.道家老子、庄子关于价值内在、生死一体、众生平等、为而不争、天人合一、知足有止的思想对于缓和这种不和谐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初三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主要是国情部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较小,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记忆困难,独立学习犹如盲人摸象,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实现自主感悟、同伴互助和高效学习这三点,学生学习能力将会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3.
一、以民为本《尚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邦是国家,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这个根本巩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讲贵轻,是指重要的程度。人民是最重要,其次是国家,国君是最不重要的。孟子是生活在战国时代,那时的君可能指七国诸侯王。后代理解孟子的说法,多将君理解为天子即皇帝。如明代朱元璋不满意民贵君轻的说法,将孟子逐出孔庙。春秋时代,郑国相(相当于总理)子产,当水灾时,他将自己的车放在小河中,为过河的行人提供方便。孟子知道此事后,说这就不懂政治。应该在冬天农闲时,组织群众修路搭桥,让所有的道路都暢通无阴。像子产这样做,只能解决少数人的问题,不能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而且自己的公务却可能由于没车受到耽误,得不偿失。政治要治本,不能只治标。贾谊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概括为“民无不为本”,他认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君的根本,也是官吏的根本。没有人民,国家也就不存在了。人民不高兴,国家也不能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高兴不高兴,决定国君的荣辱。后人评论皇帝的功过,也是根据他们对人民的态度,为人民做了什么好事,有过什么贡献。如果使人民受到伤害,即使他有各种业绩,也不值得赞扬。因此,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君道》)以民为本,始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宗元积极倡导文化教育,从那以后,当地中举人数不断增加。后人为了纪念柳宗元,建起柳侯祠,后又扩建为柳侯公园。美名传千古,流芳百世。与此相反,有的官员夺权于朝,争利于市,最后,权力与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留下骂名,遗臭万年。历史上无数这样的事例,都证明了贾谊的“民无不为本”的论断。所有君臣都要以民为本,这是万古不变的原则。以民为本,就是要关心每一个民。这里引出3项重要原则:1)当政者要倾听群众的意见,不是只是向群众灌输自己的政治主张。2)不能只按多数人的意见办,要保护少数,照顾弱者。真理不都是掌握在多数人的手里。3)不能都按群众的意见办,当群众的尾巴。正确的意见才能真正代表群众的利益。对群众的各种不同意见,要进行分析研究,采纳正确的意见,吸收合理的成分,进行集思广益,形成最佳方案。对不正确的意见,要做细致的说服工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搞统一战线,充分体现民本观,堪称典范。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的理想、信念的浓缩,构建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学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建构,要承袭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儒家经典《礼记·大学》精辟地阐述了“大学之道”,其“三纲领、八条目”,完善了儒家内圣外王系统。本文以青岛学院为例,阐述了“大学之道”在大学核心价值观构建中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忠恕之道"是儒家的为人处世之道.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道德实践方法,其所表现的是对自己的要求与对他人的态度.在当前行政伦理建设中,"忠恕之道"所蕴含的"平等"、"宽恕"、"责任"理念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即“忠恕”之道,它的思想真谛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不欲,勿施与人”。这一践行之道不仅可以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可以从中引申出来,它是人类的普世伦理,是全球的底线伦理,是全球伦理的重要精神资源,是天下和平、四海无波的根本。若要走向世界和平,就需要在各个国家内部、不同国家之间实行“忠恕”之道,只有这样世界才能赢得真正而持久的和平。  相似文献   

7.
韩非的治道思想包含了对"明主之道"的系统论述。在韩非看来,"明主之道"要求一方面掌握治国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掌握治国的制度措施。"明主之道"的治国思想原则是坚持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明主之道"的治国制度措施是熟练把握法、术、势的性质,掌握使用法、术、势的具体原则,使法制与引导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8.
大学是学者和学生的社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重塑大学精神、培育大学组织的独特性、永葆大学的核心技术、维持大学的学术标准、平衡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是大学生存发展之道。时下大学之道在中国大学被严重异化:大学的本体之义、应然之义和实然之义正在逐步消失,大学精神正在衰微。中国大学的组织特征正在趋同,大学的学术发展规律得不到尊重,大学的学术标准正在接受越来越多的挑战,大学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严重失衡,所有这一切说明中国的大学正在偏离大学之道。为了大学的生存与发展,也为了国家在新的知识时代的生存与发展,中国大学必须回归到其本体意义上来。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秦楚间最主要的一条交通线路,即始自咸阳,沿灞水,走秦岭,出武关,南过汉水谷地,达于楚的鄢郢地区,该交通线在武关东南分出一支,达于楚国的北方重镇宛邑。被丹江、灞水连接的孔道是西安通向东南最重要的秦岭交通,历史上称作商山道或武关道。战国中后期,秦、楚两国在武关方向先后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文章对秦楚之间几次重要战役中的过程,原因,以及双方的部署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进行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张占武 《职业技术》2006,(11):108-109
<孙子兵法>中对为将之道论述极为详尽,不但要求为将者要"智"、"勇"双全,"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进不求名,退不避罪","静以幽,正以治"同时要求为将者要善于权变,只有这样,为将者方能成为"国之宝也".  相似文献   

11.
张占武 《职业技术》2006,(22):108-109
《孙子兵法》中对为将之道论述极为详尽,不但要求为将者要“智”“、勇”双全“,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进不求名,退不避罪”“,静以幽,正以治”同时要求为将者要善于权变,只有这样,为将者方能成“为国之宝也”。  相似文献   

12.
经过考察论证,得出:"之子于归"的"于"应释为"往"。随着语素化进程,"于归"逐渐变成一个词,"于"的意思逐渐淡化。  相似文献   

13.
今天,又听了三节《自然之道》(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越听越不是滋味。课文中越来越多的疑问,让我觉得无法再深入研读文本……  相似文献   

14.
彭金金 《文教资料》2012,(12):140-141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机构,然而却在日益急功近利的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下呈现出诸多弊病。追本溯源,书院作为我国大学的重要源头,其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师重道的核心价值、兼容并蓄的学术风气及独立自主的治学原则,为我们探究大学之道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红莲 《甘肃教育》2020,(16):132-133
<正>语文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为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奠基的作用。语文学习中,学生掌握了听说读写等能力,打好了基础,才是学好别的学科的开端。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探索"育人之道",发挥自身的价值,主动探索与目前阶段相符合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综  相似文献   

17.
张学华 《课外阅读》2011,(5):7-7,112
道德教育是一个值得反思的主题。《论语》中阐发的道德教育方法,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关于朋友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选择朋友、对待朋友的标准。孔子的择友标准近乎完美,曲高和寡,朋友自然就少。他的待友之道与众不同,要做到“敬”,是老师对学生的尊敬,是人对神的恭敬。这其中渗透的是孔子热心救世、安贫乐道的人生观和中庸思想。  相似文献   

19.
20.
油画风景写生并不是将眼前的风景分毫不差地都搬到画面上,而是根据自己当时的感受与审美有取有舍地来写生表现。取舍不过是写生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它渗透在作画的每一个步骤中,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出自己当时的视觉感受和审美理想,所以,对风景的感受力和审美取向决定着最终的选择与放弃。而感受力和审美品位又是需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思考中慢慢得到锻炼和升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