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毕节地区县(市)地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选择22项指标,对贵州省毕节地区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聚类划分。结果表明:毕节地区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其影响因素可概括为工业发展及综合经济实力因素、社会福利和信息化因素、农业发展因素、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发展因素、人口增长因素五个层面,累积贡献率达95.914%。在进行区域聚类后可划分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一般区、低下区三种地域经济类型,较好地符合毕节地区县(市)经济地域差异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海南省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方法,通过对海南省19个地域单元2000年人均工业产值和所有制结构状况进行分析,把海南省工业发展划分为5个类型区;在此基础上,概要分析了海南省工业发展战略,即在制定工业发展的战略时,要兼顾发展生态旅游型省份的战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详细地介绍了主成分分析的原理与步骤,查阅(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选取了31个省市15个区域创新评价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三个主成分,计算出三个主成分和综合主成分的值,根据综合主成分的值进行排名,江苏排名第一,进而总结江苏区域创新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河南省城出发,利用1996-2005年数据对河南区域差异状况做了重点分析,包括区域经济差距衡量指标的确定,十年间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分析和2005年各地区之间的差异现状,得到的结论是:绝对差异不断增大,相对差异呈波浪式增加,总体差异水平在不断扩大,并利用SPSS11.5软件把2005年各地区分为经济发达区、发展区和欠发达区三类,最后阐述了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原因,并提出了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决策者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河南统计年鉴2011》的最新数据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序,按经济实力划分为4个等级并对结果做出评价分析,从而认识到城市之间的差异与竞争力,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山西省十一个市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适当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各个市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市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对于山西省各市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可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运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时序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对2001年到2010年期间南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平经济综合实力持续上升,“十一五”时期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开局几年,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为实现预定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宋宸依 《九江师专学报》2003,22(6):35-39,44
本文首先指出了信息化的含义,提出了度量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随后,详尽地比较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状况,并对区域经济的倾斜发展进行了实证,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信息化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提高信息化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从科技创新平台的数量规模、发展的供给环境以及发展的需求环境等角度,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区域布局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安徽省16市科技创新平台区域布局的综合评分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的体系结构;改善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环境;优化科技创新平台的区域布局;健全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诸多因素中选取13个因素,构建一套分析FDI在我国产生区域差异原因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FDI在我国存在差异的成因进行分析,找到影响FDI区域分布的四个主因子;在此基础上按主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得到FDI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三大地带之间FDI差异明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选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17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行定量分析,对各个地区的综合潜力进行排序,分析影响各地区发展潜力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主成分分析在安徽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应从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分析,这就需要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文章以安徽省17个地市为统计单元,选取了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10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数量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度量、比较和综合评价,以期为制定合理的区域决策、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加快安徽省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现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研究七五时期以来安徽省区域差异发展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在明确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后,文章从三个方面,即全省区域差异的总体状况:省内县市之间、地市之间及地理区之间有差异;四个地理区内部的差异,分析了全省近十年来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结果表明安徽省经济发展差异特征明显;相对区域差异趋缓,绝对区域差异进一步扩大;全省表现出南北的发展差异,各地理区内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最后,文章在探讨了区域差异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徽省今后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阳  李琳 《高教探索》2008,(3):44-48
首先运用改进S型主成分分析法对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两大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然后通过曲线拟合建立协调函数,应用模糊数学思想的协调度指标测度各地区的协调水平,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层次区域的协调发展程度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揭示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中存在相关性,增加了评价工作的复杂性,降低了决策效率。主成分分析方法能把多数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且这些综合指标各自所含信息互不相关和重复,并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四川省部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提高评价的效率,降低求解的难度。  相似文献   

16.
在大数据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利用海量的学习数据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数据分析、建模和解读是在线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使用主成分分析对实时学习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对学习者评价的方法。本文通过使用大数据量的样本分析,提出了包括行为数量、行为得分、考试得分等三类共计11个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这些指标降维,得到5个表征学习过程的主成分,然后使用主成分回归对5个主成分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到对学习者的评价模型。结果显示模型能准确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并已应用于实际系统。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及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对全省64个市(县)的综合评价值作了计算并划分出5个梯度区,较全面、客观地体现了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规律,深刻地分析了省内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优势产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区位优势、矿产资源优势、科技教育优势、旅游资源条件、丁业基础优势和政策条件等方面.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因此,选择陕西省优势产业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发展优势产业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带动陕西省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通过对2018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指标进行描述性比较统计分析,找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并选取相关指标,运用2010-2018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市场发育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对外贸易与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研究单元,运用标准差、极差、极差率、变异系数4个指标对2006—2018年区域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进行了测算。同时,构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13项综合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探讨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演变上,18个省辖市之间经济发展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逐渐缩小;在空间演变上,18个省辖市整体上可分为四类地区,Ⅰ类只有郑州1个市,Ⅱ类包括洛阳、济源、焦作、许昌4个市,Ⅲ类包括三门峡、南阳、新乡、安阳、平顶山、开封、漯河7个市,Ⅳ类地区包括信阳、濮阳、商丘、鹤壁、驻马店、周口6个市,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策略、人口素质是主要影响因素。河南省应从培育区域增长极、加大落后地区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人力资本水平4个方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