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院校开办临床医学专业有几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会制约其发展,影响其质量。一、存在的问题(一)就业渠道不畅开办临床医学专业的高职院校大多为地方性高职院校,而地方性高职院校理所当然地是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办学宗旨也应定位在为当地培养县(区)及以下医疗卫生人才。  相似文献   

2.
专业群设置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高级形式,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要依据区域、行业经济背景及社会岗位(群)需求和教学资源配置状况,以优势(品牌、重点)专业为核心构建专业群。要优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调整课程结构,同时要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以促进专业群建设。  相似文献   

3.
刚刚发布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显示,各学科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两成,如何使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与时俱进?如何使学生能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情况,从教材改革、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法、师资培训、校企实践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做一点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产业结构直接决定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方向。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面向三次产业的专业点分布比例与区域三次产业生产的总值构成比例差异很大;专业同构性较严重,特色不突出;重点(建设)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不高;环保类专业及专业点的设置数量较少。因此,武汉城市圈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信息服务和宏观调控,高职院校应依托区域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加大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打造高职教育品牌。  相似文献   

5.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基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策略变革则是支撑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的根本性前提。文章阐述了区域产业布局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间的理论内涵与逻辑关系,分析了高职院校专业与区域产业布局互动过程中出现的理念性问题、制度性问题和内容问题,并从理念定位、提升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协调性、服务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内涵式专业品质建设、服务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外拓式专业功能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6.
推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是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2018年至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4个市(区)高职院校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相关数据,发现区域三次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数及专业布点数与对应产业结构分别处于不同程度的磨合阶段;部分专业同质化严重,出现热门专业扎堆现象;支柱产业相关专业供给不足,滞后于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建议健全专业—产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升专业结构区域适应性;找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消解同质化办学迷局;对标区域重点产业,强化相关专业设置薄弱点建设。  相似文献   

7.
试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日益凸显.文章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形势、专业结构调整的方法及主要对策三个方面探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路径和措施,引领高职院校向内涵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的发展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界谈论的热点问题,而当前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还非常薄弱。本文在简析产学研结合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反思了高职院校产学研联合的现状和问题,主要针对计算机专业教育及其发展现状、信息时代对创新型IT人才的培养要求、计算机科研成果转化等提出了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9.
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一直是高职院校着力探讨的重要课题。高职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审视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等问题,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为此,笔者在上海、江苏、湖南、四川、陕西和河南等省(市),对企业使用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情况和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工作、个人要求等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必须对目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应当面向区域经济并以就业为导向来建设高职专业。当前我国高职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集群结构特征相脱节问题成为造成高职教育资源浪费,削弱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潜能的根源。文章从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的政府功能缺位、市场机制不完善及高职院校应对措施不到位三个方面揭示了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的现存问题,并从产业集群视角提出了优化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方案的政府策略、市场策略及高职院校策略,为有效提升高职专业布局规划与产业集群结构适应性提供了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社会需求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设置应服从于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由区域产业结构所决定,才能使高职人才培养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强大支撑力量。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强调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并就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出相应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竞争核心集中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计算机各专业稳步的发展,这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加强师资内涵建设,才能全面提高办学质量,高素质、高技能的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实现长期发展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3.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区域产业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第一动力和专业设置的逻辑基础。专业设置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是地方高职院校增强其适应性、提升其贡献度和实现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地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发展匹配度的分析,探寻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契合性的特点,提出增强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适应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就是看其所办的专业能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能否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随着产业转型和升级,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服从于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接区域产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使高职人才培养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15.
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作用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反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一种耦合关系。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培养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一定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契合,打造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专业。文章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东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对两者的耦合关系、耦合路径作了分析,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育人是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合作培养学生,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供给方,结合企业技术需求,三者为相同的目标而进行合作,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培养和发展。构建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评估、提升产学研合作育人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本文从产(企业)、学(高校)、研(科研)三个方面着手,构建了紧紧围绕产学研的发展与成果进行评价的双重评价指标体系,能在有效评估产学研合作育人效果的基础上帮助高职院校找出其产学研发展的短板。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还要适应信息技术飞速的发展。在深入分析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等三大问题,并针对这三大问题提出了进行正确的专业定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性环节的培养质量、加强对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的具体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专业结构必须契合产业结构,并根据产业结构发展予以动态调整。通过对广州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地区高职院校区域布局不均衡,院校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需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匹配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为有效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专业对产业的适应性,应优化区域高职院校布局,大力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度,积极增设与新兴产业对应的相关专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服务广西区域经济为例,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优质高职教育的迫切需求,以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在导向与内容上特殊性,提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回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与企业合作的“紧密度”,增强行业对高职院校发展的“依赖度”,增强高职院校对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度”.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于区域性、行业性、应用性、市场性,围绕“培育创新文化、打造科研团队、搭建科研平台(基地)、选择科研项目”四条主线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