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众所周知,不可知论是一种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学说。对于这种学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都未能作出令人信服的驳斥。只是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才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对于实践在驳斥不可知论中的作用,人们是充分认识和肯定的,这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是,对于陷入不可知论的原因,尤其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方法,似乎重视不够,以至于出现简单、片面强调实践对克服和驳斥不可知论的作用,而忽视辩证法对此的作用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不可知论是一种关于认识的理论,如何对它进行定性分析,在哲学界并没有解决。长期以来,人们都是把它当作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持否定批判的态度。我们认为这种简单化的做法不利于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不利于今天科学事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不可知论的性质重新作一恰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简单地不加分析地把不可知论等同于唯心主义或其它哲学派别,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讲不通的。本文从哲学史发展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了不可知论赖以建立的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基础。指出:作为世界观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是作为不可知论的哲学基础,而不应把它们视为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乃是认识论中的形而上学,认识中的相对主义和经验主义是导致不可知论的两条基本途径。文章最后对不可知论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4.
休谟哲学是怎样走向不可知论的?对这一问题,人们似乎倾向于这一看法,即休谟的不可知论是近代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就休谟哲学与它以前的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历史来看,这种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但也必须承认休谟哲学走向不可知论,有其自身的内存原因,是这些原因必然展开的逻辑过程。在这里,试就休谟是怎样走向不可知论及其教训,谈一些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根据一般传统的说法,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在某些哲学专著、论文、辞典和一些哲学教材中,都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观点加以肯定,似乎这种观点已成“定论”。但我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研究的必要。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可知论是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一种哲学学说,它是同不可知论即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  相似文献   

6.
洛克的经验论是以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为前提的,相信人能够认识外在的客观事物,最终将经验论的认识论理论化和系统化。休谟从经验主义原则出发,不承认经验之外的任何对象的可知性,是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而康德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哲学则主要倾向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是一种二元论。三种哲学体系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学说基础上建立起其自身独特的哲学体系,并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休谟和康德哲学的最大的相似点莫过于它们都是不可知论。有人说休谟哲学是彻底的不可知论,而康德哲学是不彻底的不可知论,但仔细考察他们的认识论著作,应该说他们两人哲学都应属于不彻底的不可知论。像休谟自己所说的“温和的怀疑论”。  相似文献   

8.
哲学作为对宇苗、人生问题作整体性和根源性把握的理论学说,自其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一个认识论难题:这就是个别的、有限的、感性的个人怎样才能把握普遍的、无限的、超验的认识对象。在这个问题上,经验的归纳不具有普遍性,理性的演绎找不到可靠的前提,因此,西方大多数哲学家或求助于上帝,或滑入不可知论。中国古代哲学家则独辟蹊径,走出一条不假经验归纳和理性演绎的直接把握对象的认识道路,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直觉思维传统。这种直觉思维,在儒家那里,由孔子初发端倪,子思发展,孟子完成;在道家那里,由老于开创,庄子完成…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所谓“感性”是指主体自我借助于感觉经验而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即感性直观形式。他把人类的直观分为经验的直观和纯粹的直观。直观在康德认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德的直观学说反映了康德哲学的调和主义、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实质,但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休谟从其不可知论的现象论出发,承认感性经验为我们知识的唯一来源。休谟关于观念的学说,特别是关于两类知识的学说是英国分析哲学家认识论学说的基础。英国哲学家麦克纳布在描述休谟哲学对现代实证主义的影响时断言,休谟划分知识为两类“成了现代经验主义的主要基石和最重要的武器”。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自在之物”既是指独立于意识之外 ,作为感性来源的客观存在 ,亦指作为理性的理念的思维存在 ;“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 ,这种不可认识是康德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而形成的 ,但是不能将其一概而论地斥责为不可知论 ;“自在之物”学说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叔本华是在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其中尤以认识论的批判至为重要。该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的;第一,叔本华对康德的感性、知性和理性学说进行了改造,以进一步限制理性的作用;第二,他以直觉主要认识论克服了康德物自体不可知论叔本华的这种批判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哲学上,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争论.可知论认为,一切都是可以知晓的;不可知论则认为,总有不少的事物是我们认识不到的.对于可知论,我们可以问:你怎么证明一切都是可以知晓的呢?对于不可知论,我们也可以问:你怎么证明存在着我们永远也认识不了的事物呢?不过,所有的研究的人员还是用行动在研究着、探索着,其信念正是:通过我们的努力,未知的可能变为已知.  相似文献   

14.
英语经验伦哲学发展到洛克以后,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体系日趋完善。然而由于经验论本身的内在矛盾,使得从洛克开始,在认识上由可知论逐渐转变为不可知论。导致洛克陷入不可知论的原因有三:洛克坚持了狭隘的经验论立场;割裂了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传统的唯名论思想的影响。对洛克在论述物质实体不可知思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合理成分应予辩证地扬弃。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有着本质、内在的联系,即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不可知论性质的分析和哲学史上各种类型的唯心主义与不可知论作了考察,并分析了不可知论产生的根源。作者认为黑格尔哲学实质上是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不可知论认为"物自体"在时空之外,所谓的真理并不是完全可靠的,世界也并不是完全可以认知的。这种认知危机对克莱斯特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亦成为其创作的源泉之一和作品的特色。本文即着眼于《洪堡亲王》一剧,从主人公不可知的命运,亦虚亦实的梦来论述康德的不可知论对克莱斯特创作影响来剖析该剧的特点,从而得出克莱斯特对康德不可知论这一哲学论点的阐释是基于他对该理论的亲身体验。这种体验在他剧本中表现在:人无法完全认识外部世界,人的命运和人生发展都是不可预知的,无法掌控的,人无法按照自己事先设想的道路去生活。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不可知论,五十年代曾有过较为热烈的讨论。三十年来,这个问题的研究进展甚微。到目前为止的一些论著,包括新近出版的高清海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冒从虎教授主编的《欧洲哲学通史》对于不可知论的论述,从本质上讲也无多大的突破。在传统的观点看来:对于不可知论的质的规定是: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尽管和对于同一性的理解不尽一致;按照这种质的规定,哲学史上, 象休谟、康德、赫胥黎等终因否认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皆被定为不可知论者;与此相对立,象黑格尔等  相似文献   

18.
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这一全称判断存在反例。恩格斯、列宁的论述都有唯物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的情况存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唯物主义者大有人在。正确解决可知论的有关问题,才能获得可知论者的资格。不可知论在哲学的发展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唯物主义者是否是可知论者,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9.
一般说来,不可知论就是: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理性是有限的,在感觉以外是什么也不能知道的一种唯心主义的理论。休谟就是西方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为什么提出并建立这样一种学说呢?我们又应该如何认识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呢?本文试就此谈几点粗浅的意见,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20.
《列宁专题文集》哲学卷收入列宁著作14篇、相关重要论述23条。在这些文献中,列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揭露了马赫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实质,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我们进一步厘清哲学认识上的是非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