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雁 《中国编辑》2006,(1):86-88
安徽教育出版社将要编辑出版一部我的书评文集《书评的学理》,得到这个消息,作为作者,我便情不自禁地构思起本书的出版策划方案来。  相似文献   

2.
中国为什么需要建立“健全的书评制度”?假如没有这样一种所谓的“制度”,我们的文坛和书林又将如何?凡此,70年来的中国当代书评缺少长足进步的事实,似乎已经给出了全部的答案,而萧乾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借重《大公报》媒体平台所做过的探索和尝试,却依旧可为我们提供智慧和启迪。  相似文献   

3.
伍杰先生有大功德。他用几百天时间,翻检几百件资料,整理出一套中国百年书评的近百万字的范本《中国百年书评选》,堪称一部活体的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4.
孙利军 《图书馆》2007,(6):50-52
本文通过反观书评的当下实践与研究,指出读原著已成为书评的主观标准之一,认为应重新探讨书评标准,并就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书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继1999年访港之后,今年4月又得着了一次重访香港的机会。两次行旅尽管相隔6年,我却一直没有放弃对香港书林的关注,尤其是对香港书评的关切。因为1990年春,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于昆明举办的全国第一次书评理论研讨会上,我提交的论文就是《台湾香港社会书评事业综述》。  相似文献   

6.
在2003~2004年的岁末年初,关于“人造美女”的报道此起彼伏,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舆论界认为,“人造美女”是一种商业炒作。但是,何为商业炒作?商业炒作何以成为传播现实?新闻媒体如何应对商业炒作?这些都是在学理上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人造美女”现象略陈浅见,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书评家伍杰在撰文谈到怎样理解书评时,是这样说的:“图书评论是一种思想对话,是评者与原著作者的对话,在对话中沟通、交流,哪些需要理解,哪些有新的价值,哪些需要重新认识,哪些仍可存疑。通过对话,彼此都能得到启发,提高认识。这种对话是平等的,公开的,自由的,公正的,不带任何功利的目的,谁也不能强迫谁,是一种学理上的、思想上的交流和认可,  相似文献   

8.
《独上红楼——九面来风说红学》,梁归智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我不善于写书评,也不愿写书评,因为以个人之见来轻量妄议人家的著作,心里总觉不甚安然。可是这回要破例了——所因何故?就是既然见了《独上红楼》(“梁归智红学三书”之一)这本好书,不说几句话,向读者推荐,只顾独自欣赏,岂不也是一种“自私”的事情?做人治学,首  相似文献   

9.
看到《中国图书评论》编辑转来的邓晓芒先生撰写的书评,觉得写得很好。虽然他在中国文化未来的进路方面有一些不同看法,但这样的书评才具真正的学术价值,不同于那种一味溢美的吹捧文章。说实话,在对待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我确实是有些困惑。与邓晓芒先生的激进西化观点不同,我认为像中国这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有着极强的文化惯性和以不变应万变的同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家,书评作者多为知识分子,他们也热望自己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丰硕的成果,从而成名成家,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可是“书评家”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要说在今天,即使是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似乎也难找到一个。比如听说书评界的同志要编一本书,介绍中国自古以来为书评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人数相当可观。这些人均以“书评人物”名之。“人物”是一个中性名词,与“书评家”自然还相差一大截。这是不言自明的。那么是不是的确没有书评家呢?我看不  相似文献   

11.
人们一般说起书评,总会立马想到日常在报纸副刊上眼熟了的那些花花绿绿的版块,于是就作出顺理成章的判断:"啊,就是那种书评!" "那种书评"是什么"书评"?就文体而言,其实就是专家学者们常说的"大众书评"。由于它附着的载体,是必须按日发行且内容必须是具有新闻性的,受众必须定位在中等文化程度的报纸,因此,"大众书评"往往成为  相似文献   

12.
通过阐述"草根书评"的释义和兴起原因,分析其种类形式和对读者的引导情况,与常规书评进行优劣势比较,点明"草根书评"是书评文化新兴的、重要的组成,应与常规书评互为补充,共同推进书业发展和提升国民阅读.  相似文献   

13.
美国畅销书的营销手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艳 《编辑之友》2003,(4):61-62
美国畅销书的营销手段似乎在国内被经常采用,但其规模和影响却不可相提并论。中国有像 《出版商周刊》的畅销书排行榜一样有影响的排行榜吗?有像《纽约时报书评》一样权威的书评报刊吗?有全 国知名的书评家吗?有像奥普拉·温芙瑞一样能够捧红一本书、救活一个出版社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吗?  相似文献   

14.
是谁玩死了书评这个行当?谁是罪魁祸首?且让我们来分析中国目前书评诞生面世的各环节吧。好像是从今年年初开始,媒体呼啦啦登出一堆堆的文章,说中国人的阅读量急剧下降。我真惊异于大家的迟钝。自从所谓的书业大繁荣开始,对于买书和看书这一件事,我就颇感手足无措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们仍要承认这样一种事实,书评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件陌生的事情。书评还只局限于少数专业书评人员和部分书评爱好者,以及受人之托应付差事者。参与书评活动的人确是面很窄。分析参与书评活动的人面窄的原因,其根本在于书评的路子窄,这主要反映在书评阵地太少上。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众多出版物和众多读者的国家,专门性书评刊物真是屈指可数。缺少相应的书评阵地,何以发展壮大书评队伍? 书评的形式,除了文字外,声、像书评几乎是很难见到,书评的形式也是一条窄路。怎样冲出窄路,走上宽阔的大路?这是发展书评事业的重要认识。  相似文献   

16.
伍杰 《出版科学》2002,(3):23-27
20年来,中国书评事业经历了复苏、发展和初见繁荣三个阶段,从有评无论发展到形成独立的书评学。1985年是重要的转折点,此后各级领导更加重视书评,队伍和阵地逐渐扩大,书评数量增多,书评和读书活动相互结合,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伍杰,1930年生,湖南常德人。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杂志主编。现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山路崎岖》、中篇小说《金色的种子》,散文集《点翠集》、《芦苇集》、《溪流》、《花为媒》、《追寻》等。论文随笔著作有《作嫁琐议》、《我的书评观与书评》、《严复书评》、《精神阅读》等;主编有《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小传》、《中国古代编辑家小传》、《中国出版社概论》、《全国书评索引》、《中国百年书评选》、《中国书评精选评析》、《书评三十家》等。自2003年8月起,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上发表“书评家与书评”研究系列论文至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书评?“书评”是“图书评论”的简称,就是对图书进行分析评论。书评包涵两项内容,一是“书”,这是指书评的对象;一是“评”,这是指书评的性质。书评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书评文章或讲演等,则是书评者对图书经过研究所得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中国图书评论》杂志承办的“新世纪书评征文”评奖工作日前在京结束。  相似文献   

20.
各种不同类型的书评,是否有共同的规定性与标准?既然类型不同,书评自各具特色,各有独特的规定性。然而,它们又都是书评,因而也就有共同的规定性和共同标准,即有个性中的共性,一如中国戏曲表演中之有所谓“程式”。“程式”虽然往往会成为束缚创造性的东西,造就“匠人”,但又是表演艺术的基本功,不可或缺。书评的规定性与标准也类似戏曲之“程式”,只知按部就班遵循固定程式来写作,往往虽中规矩却落入俗套,四平八稳而无特色。所以古人强调说:“裁文匠笔,篇有大小;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②要求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