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泰格特的《窗》通过一扇心灵之窗写出了人性的美丑与冷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人性的卑劣,更看到了人性的冷漠。一个利他,一个利己;一个热情,一个冷漠。这之间的距离,就是一扇心灵之窗。"窗"在高尚者的心灵中幻化出了灿烂的生命之花。在他的眼里,"窗"的世界是充满着一方光明、美丽、令人向往的净土。他是用心去看世界,用感情来描述生活,所以看到  相似文献   

2.
张奕智 《考试周刊》2015,(10):14-15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以"窗"为焦点,讲述了一个狭窄病房中的两位重病人:靠窗病人和不靠窗病人,对他们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批判了自私狭隘的心灵。这篇小说反映的不仅是美与丑、正和反等问题,更引人深思的是人性。透过这扇《窗》,写出人类的心灵之窗,折射心灵之窗的病痛。在作者看来是一篇拷问人性的佳作,是一篇真实反映人性弱点的力作。  相似文献   

3.
身处现代化、城市化背景,严风华却在乡野情结的驱使下以栖居山野的行为文本与散文创作的文学文本进行双构,在山地风情的体验中呈现人与山的和谐,在深山中顿悟生活之道、人生之思,在跨文体的探索中将散文、小说、戏剧、诗的元素熔为一炉,从而建构起一扇拥有心灵自由、自我的“心灵之窗”,《一座山,两个人》便是他寻找与建构“心灵之窗”的一次努力。  相似文献   

4.
李春燕 《考试周刊》2010,(2):233-234
“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不知为什么,每次看到这则公益广告,我总会想起班主任工作。怎样才能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让他们快乐成长呢?下面是我做班主任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5.
姜艳 《考试周刊》2010,(30):34-35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是英国文学的一朵奇葩。"窗"这一意象在此小说中反复出现,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那种超自然力的神秘爱情、人性扭曲和复归主题不断推向高潮,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本文从隔离之窗、自由之窗、回归之窗三方面来分析窗的意象内涵,展现了小说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了小说对人性扭曲和复归的深邃主题。  相似文献   

6.
薛锁英 《语文天地》2012,(20):11-12
澳大利亚女作家泰格特的《窗》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短篇小说。其精湛的构思、深刻的意蕴、美好的情操等等都很耐人寻味。一、文本简约美1.文题简洁文题只有一个"窗"字,可谓简约。这是病房之窗,又是社会之窗,人性之窗。透过这窗,不仅可以看到春天的公园、光秃秃的墙,还能看到世态人情、社会各色人等,或高尚、美好,  相似文献   

7.
我们从葛水平的小说《喊山》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作者透过那些生活在山梁上的农户匮乏的物质生活,发现他们的金子般的质朴的心灵。这是一个人,一个女人生命觉醒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宋明理学家论性,或秉于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人性理论;或源于《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或源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船山论性,以《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命题为基础,吸收、改造了《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的命题,提出了“继善成性”、“习与性成”、“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理论,形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人性学说。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四册《窗》一课,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课文以“窗”为焦点,以两位重病人相互间所持的态度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通过鲜明的人物心灵的对比,  相似文献   

10.
袁亚南 《教学随笔》2013,(16):129-130
迟子建的中篇小说《鸭如花》是其人性书写的典范之作,让我们看到了善恶、美丑等人性中对立面的转化与交织,看到了人性的救赎与自救,看到了人性的皈依与完善。《鸭如花》通过底层小人物人性的救赎与自救,谱写了一曲温情的乐章,体现了迟子建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人道主义关怀,她让人性中善与美的光辉照亮了灵魂中黑暗的角落,给读者以精神的抚慰。  相似文献   

11.
张若虚努力以挖掘心灵情爱为己任,试图给唐人提供健全人性之追求方向,其诗《春江花 月夜》既不言志也不载道,仅是一首抒发相思之意的纯情诗,但他的探索却被唐人不经意遗弃,直 到《红楼梦》之后才重被人们认识。林黛玉改此诗为《秋窗风雨夕》,从中透出的历史重量让人们深 感难以负载。  相似文献   

12.
《窗》题旨新探江苏兴化市安丰中学孙冬强,葛广元初中语文补充教材第二册中《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不少文章对其题旨作了较多的分析和探究,大致有两种见解:一种是说《窗》乃资本主义社会心灵之“窗”,展示了资本主义国家丑陋的冷酷无情的人际关系(见《中...  相似文献   

13.
人性中,难免会有“恶”的一面,只是有时它隐藏得很深罢了。《蝇王》通过一群孩子的所作所为揭示出了人性之“恶”,促人深思,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14.
《乐记》论艺术的社会作用,是从对人性的认识开始的。《乐本篇》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由此可见,《乐记》对人性的看法,既非荀子的“人性恶”,又非孟子的“人性善”,而是避开了对人性善恶的抽象思辨,在某种程度上逼近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论断:人生而静,这种天性举世皆然。人被世上万物所感,而生出种种发展变化,习相远也。人性善或人性恶的学说,是为人性作本质上的规定,带有浓厚的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15.
<正>古典诗歌具有“抒情”和“教化”的传统,在丰富的诗歌内容中蕴含着教化的功能。《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历史悠久,内涵深刻,很多内容都具有野性之美和教化之义。通过不同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诗经》内容和主题营造,对我国远古文学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一、从人性诠释到价值教化先来看《关雎》对人性的本质诠释。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知,《关雎》一文集中描述了古代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之事,并极具创造性地运用了“起兴”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葛水平的小说《喊山》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作者透过那些生活在山梁上的农户匮乏的物质生活,发现他们的金子般的质朴的心灵。这是一个人,一个女人生命觉醒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考题] 窗是人类的一大发明,窗子的种类很多,用途也多,关于窗子的比喻、联想也很多。如学习之窗、心灵之窗……请发挥你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以“窗”或者“窗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18.
鲁洁 《教书育人》2005,(7):19-21
知识人,不仅仅是教育这个领域中对人性所作出的一种设定,作为一种普遍人性的理念,其历史也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代,先哲们就把知识、求知看作人的最主要、最本质的属性。苏格拉底虽然崇尚人的美德,但却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所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他认为,求知是人的最本质的冲动:柏拉图要在人们心灵里建立的也是知识的“理想国”。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取代了上帝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不仅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指向,而且也为“知识人”的人性设定增添了现实的根据和功利的基础,知识人不仅是人的本性,而且是人要成为万物之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知识人,不仅仅是教育这个领域中对人性所作出的一种设定,作为一种普遍人性的理念,其历史也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代,先哲们就把知识、求知看作人的最主要、最本质的属性。苏格拉底虽然崇尚人的美德,但却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所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他认为,求知是人的最本质的冲动;柏拉图要在人们心灵里建立的也是知识的“理想国”。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取代了上帝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不仅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指向,而且也为“知识人”的人性设定增添了现实的根据和功…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课文《窗》的主题,一般的教学参考资料大都认为是褒贬人性的善恶,笔者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觉得不对。笔者认为《窗》的主题与其说是褒贬人性的善恶,还不如说是针砭世人心灵的闭塞,本文通过详实的剖析和充足的论证,树立正确的观点,纠正错误的提法,以避免现行教学中的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