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现行中小学体育教材中存在的问题1.教材重复太多无重点现行体育教材中教学内容重复较多,年级跨度太大,这就出现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一直学习“蹲踞式起跑”,“推铅球”之类的教材,但动作技术并无多大的区别。所以教来教去,只能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2.受条件限制,部分教材想教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努力把握教材的设计思路与意图,以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线索,展开体育学习活动。树立“用教材教”体育,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积极灵活地使用教材。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教材是学生学习体育的重要资源,但不是惟一资源,教材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学习体育的需求;只使用教材通常不能够学“通”体育。  相似文献   

3.
一、变“教材”为“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对现行的体育教材进行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教材教不完,也教不了,学生学得不明,也学不好。基于这些笔者深感到在改革教材时,第一应向学生开放,面向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趣以及知识实际,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使上体育课和学生发展个性、表现自我联系起来。在自身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尝  相似文献   

4.
对高师体育专业相关学科教材之间内容重复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师体育专业现行教材体系的整体研究发现,高师体育专业现行教村体系相关学科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必要的内容重复现象。这种整体匹配不合理、不协调现象,给教学效果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学是通过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体育技能的教育过程,是实现现行体育目的、任务的手段之一。体育教学主要是体现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其中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方面,是体现教学效果的必然结果。既然体育教学取决于学生的“学”,那么就存在着一个学习动机与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4.体育教学内容排列和教材低级重复问题体育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实际上是教材排列的理论问题。由于体育内容庞杂及内部关系呈现“非阶梯性”等原因,教材排列的问题一直是体育课程和教材理论的一个难题,也是一个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说明和解决的问题。《论文》谈到:“体育教材内容有一定广度,经常会让人批评‘蜻蜒点水’;而教材内容少一些,又会被批评为教材重复,为了完成总目标,具体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是必须强调的。有人认为可以实行单元教学,一个年级教过的单元(如跑、跳、投或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对现行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体系改革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发表本文的目的在于对作者的某些观点引起讨论。例如作者认为现行大纲“教材内容重复过多是一严重弊端”等。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8.
体育学法指导十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 《体育教学》2000,(1):34-35
随着体育教学观的更新,现代体育教学应朝着求立体、多层次、重效果、讲效益的方向发展。而长期以来,体育教学改革总是把“教什么”和“怎样教”作为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对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  相似文献   

9.
现行的中学体育教材存在着许多弊端。亟待改革,我个人在学习——试行——引进女子健美操过程中,领悟到女子健美操对于体育教改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推动“健身体育”体系的形成现行中学体商教材所选取的内容,主要是竞技体育的比赛项目,动作难度和要求都较高,学生很难达到要求,加上缺乏娱乐  相似文献   

10.
从体育教材与体育教学大纲的逻辑统一性、现行体育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内在逻辑性、评估教学质量的科学性、教材内容的不定性和无序性等几个方面,对“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作为编写体育教材,进行体育教学,评估体育教学质量和对体育教学进行管理的依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质疑,指出:体育教学大纲的统一性具有它的历史性和非强制性的属性,由于体育学科内容不具有内在逻辑性,并且体育教学大纲缺乏体育学科考评的终极支持,所以,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成为“四个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双主体性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教学的双主体性规律,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教师和学的主体———学生。体育教学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即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生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师教的客体。体育教学主体的活动具有双向性,师生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着体育教学过程的发展,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体育教学过程的主体与客体体育教学中所谓的“主体”和“客体”,主要是指教学活动中的“主动者”和“对象”。体育教学过程是由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影响(指置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  相似文献   

12.
从素质教育出发谈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体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以强身为目的,运动为手段,旨在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体育观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国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体系存在着诸多弊端,很难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为此本文拟作粗浅地探讨。一、存在问题1.教材重复过多现行体育教学大纲中教材内容重复过多,年级跨度大,这就出现了学生从小学开始推铅球直到高三(甚至大学)还在推铅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现行《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未将“篮球”作为基本教材出现,而只在选用教材中安排了“小篮球”内容。但现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已将“篮球”列为基本教材中的唯一球类教材。通过调查和实践,我认为:在小学体育课中应开设小篮球教材内容。其理由有三: 第一,根据中学大纲规定,篮球在全年各项教材的时数比重中,初中和高中分别占14%和16%,即每学年安排8-9课时。属于比重较大的单项教材,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地位。从调查中发现,目前大部分中学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未接受小篮球教学,导致完成中学阶段教学任务有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14.
在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和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对提高教学效果极其重要。我们认为,“教”与“学”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两种主要活动,其逻辑关系主要有四种。 一、教等于学 “教等于学”是“教”与“学”之间的第一种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意指教师教多少、学生也学多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的关系。 二、学大于教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学生所学多于教师之所教的情况,从而构成“教”与“学”的第二种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意指学生所学超过教师所教的范畴。一般而言,只要…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之一。文章就如何进行中学体育教学育人,分别从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寓教于情,挖掘教材内涵,思想品质教育的时机,发现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顾渊彦 《体育教学》2011,31(5):45-46
体育教材教法的研究中,要“教什么”是个核心问题。“教什么”是能从《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得到反映的。但是,从我国体育课程的历史来看,到底应当教什么,在相关文件中却有着不同的论述。1923年后,体操科改为了体育课,在1929年、1932年的课程标准中,关于教什么的问题只是指出了“作业类别”,即游戏、舞蹈、运动三大类别。从1942年开始,在课程标准中,关于教什么的问题指出的是“教材大纲和教材要目”。解放后,1950年的课程暂行标准中指出的则是“教材纲要”。  相似文献   

17.
一、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只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材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方法,统一考核标准,很少考虑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体育需要、体育基础与情感体验;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师的绝对权威,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围着教师转,围着教材转,教师一板一眼地教,学生跟着一步一步地学练,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在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下,学生“身顺而心违”,成为学习…  相似文献   

18.
试论体育教学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体育教学中教与学关系的分析,指出体育教学中占中心地位的是“学”而不是“教”,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教材和教法都应注意增强体质的价值和科学的锻炼方法,重视身体素质的发展。然而,从我国现行中小学体育教材的内容编排、课程设置以及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影响的价值上,还难以充分体现这一任务的落实。我国现行教材体系,是一种强调增强学生体质、也兼顾竞技运动教学的编排方法,使锻炼身体和竞技运动的发展融为一体。活动形式多,运动项目繁杂,我们认为这种编排方法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去探讨。例如,一年多项教材出现,重点不突出,教材内容重复  相似文献   

20.
体育保健学是体育中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目前还没有一本适于体育中专培养目标的体育保健学教材,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主要来自其他替代性教材。本文以体育学院竞技体校中专班长期使用的体育运动学校教材《体育保健学》为起点,结合目前体育中专的培养目标,对现行教材使用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应尽快构建适应体育中专培养目标的体育保健学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