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故乡天下黄花》到《故乡相处流传》再到《故乡面和花朵》,刘震云的故乡系列小说带给文坛的不只是对生活和历史的戏谑和反讽,更多的是文本中蕴含的平民历史意识自身具有的独特文学价值,这种历史意识体现在文本中表现为作者与读者间、作者与笔下的人物之间平等的交流,平等的面对。这些平民的活动构成了正统的历史,而平民的历史意识让被载入史册的过去呈现出另类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废名一直被置于"乡土文学"或"田园小说"的框架中看待和讨论,废名与故乡的关系除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外,也多停留在对作家乡土情结和文体风格的讨论上,故乡与废名的深层关联,废名根源上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得到彰显。本文认为,故乡对于废名决不止于"题材"和"情结"的意义和价值,而是作为自我认同的方向与源头被书写和挖掘的,"故乡"与废名的自我是一种构成性的关系。从故乡到"故乡",废名的"发现故乡"与自我认同之路提示了一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回应现代性的独特之路。  相似文献   

3.
马燕 《考试周刊》2010,(48):167-168
随着全新历史课程标准的推行,"活动探究"作为一泓新水注入了历史课堂。在历史教学中,对于活动探究有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实施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反讽是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叙事的显著特征。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的反讽叙事主要体现在言语反讽、情境反讽以及性格反讽三个方面,同时又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蕴:刘震云表面采取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实质暗含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并对其笔下的"小人物""官人"形象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而这与他平民的创作视角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刘震云发表《塔铺》、《新兵连》、《单位》等小说,成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从而为学界所关注。从1991年至1998年,刘震云接连推出一组以"故乡"为题或内容的系列小说,又以不同既往的叙述历史的方式,引起轰动,评论界试图从不同层面解读这些历史题材小说。随着《故乡面和花朵》出版,作家的创作风格又进行了新的转化和变革。到《一腔废话》问世,作者以迥异于大众的个性化语言抒写方式进行话语创新,实现了一次新的超越和提升。进入新世纪,刘震云又把有趣的形式与有深度的内容结合创作了《手机》,也许是它的新的实验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或许是因为趁电影《手机》的热映,学界又掀起一股评论小说《手机》的浪潮。  相似文献   

6.
林小叶 《语文知识》2013,(2):100-101
乡土小说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交织着作者的乡情与理性。在题材选择、民俗风情的描写等方面,"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乡土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学观,作家即使处理相同的故乡题材,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抒写也有较大的差异。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两种不同的文学追求,决定了"五四"乡土小说与京派作家不同的文学视角,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7.
引言在韩国,长期以来,"历史意识"一词以历史认识与历史思考能力为主要构成要素,也包含实践性等较宽的内容([1])。因此,"历史意识"的范畴远远超出了学校历史教育的水平与范围,已经涉及人们总体的生活领域。正如学者所说:"历史意识的概念十分模糊、难以理解,但是其适用范围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8.
在刘震云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以"故乡"为背景,进行乡土审视。出身于乡土的他对"故乡"审视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对有着重重糟粕积淀的乡土现实的批判;一种是对乡土古朴的道德情操和生存方式流露出丝丝温情。作为一位有着深刻历史责任感的作家,其批判的力度远远大于温情。  相似文献   

9.
"文革"史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研究热点,新时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与其所造成的极大震动和深刻影响相比,"文革"蕴涵的理论生长点没有被充分开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文革"史的深入研究还需要学术界及研究者注重解决多方面的问题,以期在研究的深度、广度、方法及视野等方面获得全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语音形式上,乐陵方言"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咧",一个是"溜",均读作轻声。句类方面,"咧"与"溜"均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除此之外,"咧"也可用于感叹句,而"溜"不能。在句法位置上,"咧"与"溜"最大的区别是,不管表达何种语法意义,"咧"只能置于句尾,"溜"则没有这种限制。在句法功能上,"咧"属实现体,"溜"属完成体。乐陵方言"了"在与语气词的共现中还产生了一些语音变体,如"喽""嘹"等,语音变体不同,其语用价值也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节制资本"作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一方面阐述了通过节制私人垄断大资本而防止国家为少数人所把持的理念设想,另一方面又提出了通过鼓励私人中小资本、发展国家资本从而振兴中华的民族诉求。然而因其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限制,"节制资本"思想有其既定的局限。尽管如此,"节制资本"思想的提出与发展确实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2.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解放前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中"家庭"这个单词的拼写是"family"。有人说,"f"表示"父亲"(father),"a"表示"和"(and),"m"表示"妈妈"(mother),"i"当然就是指我(I)了,"l"表示"爱"(love),"y"指"你们"(you)。  相似文献   

14.
《故乡天下黄花》表现了中国乡村从民国初年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小说描写了大量人物毫无自主性的悲剧生命形态,刘震云从社会历史和生命本体两个层面揭示了悲剧的原因。这种双重扭结导致了悲剧的无法避免,也显示出刘震云理性和感情的矛盾与内心的迷茫。  相似文献   

15.
金宗 《西藏教育》2011,(11):35-35
"师生对话"就是一种把"对话"当成教学策略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师生对话"的步骤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师生对话"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这里的"师生对话"与我们平时的"对话"是有着一定区别的。  相似文献   

16.
以"天府"作为区域文化形象概念,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应予以丰富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需要。结合历史和当代人对"天府"内涵的认识,作为世人向往的地方,"天府"象征着"富庶、兴旺、和谐、智慧、美丽、幸福"。按照"天府"内涵的六大要素,四川在古史神话、历史文明与现实世界三个层面形成了形象叠加,"天府"既是古今四川的区域文化形象,也舍四川莫属!  相似文献   

17.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8.
"由"字句、"被"字句在语义、句法、语用上都有所不同。在语义上,"由"字句指向施事成分,表达过程义、行为义,"被"字句指向受事成分,表达结果义和动作义。在句法上,"由"字句与"被"字句在动词形式、否定形式、主动被动式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在语用方面,"由"字句更倾向表示未然体、主观态度,而"被"字句更倾向表示已然体、客观事实,同时"被"字句更多地表示消极色彩。  相似文献   

19.
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是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以独特的民间视角,向人们讲述了一段正史掩盖之下的独特民间史。从“历史循环论、欲望下的人性以及女性命运”三方面可见刘震云笔下的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20.
"气运"与"气韵"都以"气"为核心构成的新的复合型气范畴,南北朝时期,"气韵"作为全新的审美范畴开始运用于艺术品评。"气运"意蕴单薄,而"气韵"内蕴丰富,体现为形神的融合一体与生命的节奏韵律两者的有机统一,"气韵"的意义远大于"气运"。因此,不能以通假之名将"运"与"韵"相等同,进而将"气韵"的意蕴简单化为气之运化节奏和谐。"气运"与"气韵"有着本质差异,不能将其混为一谈,《续画品》中品评谢赫的原文应为"气运",而非张彦远转引之"气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