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性的语言,当然要提倡自由、活泼。但自由到“自由主义”地步,或是活泼到失序或无序程度,我看也是可忧的。 眼下的许多文字制品,正在起劲地拒绝三种语言。例如: 一,诗歌过分拒绝押韵,在语言上刻意追求“自由散漫”,主张越“无序”越好。  相似文献   

2.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电视新闻媒体对重大新闻采访 ,往往都有老百姓对事件的直接反应 ,并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的确是电视新闻媒体的优势 ,一般报刊没法比。可是 ,当电视记者的镜头对准普通百姓时 ,无论是男是女 ,是老是少 ,是工人是农民 ,是学生还是知识分子 ,几乎都是一副紧张而又呆滞的表情 ,操着背诵式的语言 ,内容大都是权威报纸的社论片段 ,或哪位首长报告的摘录。举个例子吧 ,悉尼奥运会期间 ,当电视台记者采访一位五六岁的小女孩时 ,记者问道 :“你认为中国运动员表现如何?”小女孩操着标准新闻广播员的口吻 ,朗朗回答 :“我为…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写新闻要注意吸收群众语言。那么,作标题是否也应当如此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请大家看几个标题:对官僚主义者不能软弱无力板子必须打在张三李四身上《人民日报》发表读者来信及评论员文章  相似文献   

4.
近日读报,有一则标题读起来特别不是滋味。某市一位环卫局清管站的负责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新闻单位进行宣传时,报道出来的题目如出一辙:“粪头的情怀——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XXX”。看(听)后我们怎么也接受不了,一个劳动模范啥称呼不好,非要用大粪一词,并且还要加上个“头”字,让人恶心不已。真  相似文献   

5.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 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  相似文献   

6.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民群众的心灵,在新闻作品中让群众用自己的语言说  相似文献   

7.
懂得“尊重”与换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是成功采访的前提 记得十多年前在商洛电视台做记者时,有一次去商州二十里铺村采访某民政领导慰问贫困村民.当这位领导来到一位贫困村民家时,这位村民正在卧床养病,见到领导来了,自然很激动.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6,(5)
尊重“上帝”开拓创新@姚文...  相似文献   

9.
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每天通过报纸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各种知识,为了使宣传更加有力地打动读者的心弦,需要认真地在语言方面下功夫。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里,号召我们一切从事宣传工作的人,要下苦功学习语言,首先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相似文献   

10.
广播编辑,记者平的是语言文字工作,他们所写的广播稿是要通过播者的嘴说给人听的。因此,写广播稿,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写话。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语言,那就办不好。”这是泛指,是指革命工作者,作为一个广播新闻工作者,学习领会这段话,有其特殊意义。我在做广播编辑工作实践中,积累了群众语言近四千句,计  相似文献   

11.
我到江苏省江阴县访问养猪模范李仁林。我说:“猪为六畜之首,养猪工作太重要了!”他说:“养了三年猪,田里旺得不可知。养猪,可以肥田。”“种田不养猪,等于秀才不读书。不养猪,就要荒田。”我说:“养猪,饲料问题是第一位的。”他说:“养猪,首先要抓饲料。人不给猪吃,猪就不给人吃。”我说:“这猪养得真好!又肥又大。”他说:“你看这猪,滚瓜溜圆,肚子拖地。看见人走到跟  相似文献   

12.
“人格”颂     
鲜花,掌声,泪水,赞叹…… 2004年2月20日晚8时,央视举办的“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颁奖仪式上,杨利伟、钟南山、达吾提·阿西木、高耀洁、巴金、梁雨润、成龙、陈忠和、衡阳消防兵群体以及日本律师尾山宏,以他们各自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感动了全中国。简朴的颁奖会,简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新闻工作者的工具,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工作者是靠语言来工作的。如果语言贫乏、枯燥,就不可能写出生动深刻的好文章来。要提高语言的表现能力,就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要向文学作品学习语言,要向外国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群众语言朴实、简炼、生动、形象,用群众语言去表现群众的思想、情感、生活和劳动,群众喜欢看,喜欢听,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要尊重“弱势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曾经采访一所盲童学校,天真烂漫的孩子对我们的摄像机充满了好奇,我们向校长建议:“可以让孩子们摸一摸,看一看摄像机是什么样子。”校长高兴地召集孩子们说:“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摄像机是什么样子。”不同的用词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一个“摸”字说明我们对失明儿童的无知,一个“认识”饱含着一个特殊教育者对失明儿童慈母般的深情厚爱,这里没有“黑暗”、“瞎”、“盲”之类的词语,只有挚爱、平等和尊重。 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会如何尊重弱者。 关于失学儿童、孤寡老人、贫困学生、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5.
“隐私权”概念来源于西方,又称“个人私生活秘密权”。美国法学家荷尔下的定义是:“一种每个人要求他的私人事务未能得到他的同意前,不能公之于众的自然权利。”廖晓英在《新闻法通讯》总15期著文说:我国宪法及法律对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权利已有明确规定。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  相似文献   

16.
第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据说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不仅积极推销自己的出版物,而且大量买进海外的版权。张天明同志刊于《中国出版》的文章中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出版界的成熟”。他说: “买版权,表明中国出版界著作权意识的强化,和对知识产权的充分尊重。这是作为一个成熟的出版大国应具有的思想和法律基础。今年中国著作权法的公布。中  相似文献   

17.
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反映实际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说到底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语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实际生活的变化发展,群众不断地创造着极其生动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心声,表现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们批判过去“左”的政策是“又粗又壮一根绳,捆住我们种田人”,“大呼隆”、“大锅饭”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县站的广播稿中,常常见到一般化的语言。称赞一个人的工作精神时,总是说:“吃饭无味,睡觉不香,一心扑在工作上;写到人物思想时总是:有人说他傻,他情愿做这样的傻子;写到对人物评价时总是:大伙一个个翘起大拇指,说他是我们的带头人。这些语言,可说是陈词滥调,似乎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没有生机,听众也早就听腻了。  相似文献   

19.
朋友自北京归来,谈到8月6日台湾歌手张惠妹在工人体育场的演出情况。6万多个位子座无虚席,最高票价每张卖到2000元。就是说,一张票,相当于一个下岗工人半年多的生活补贴,贫困山区一个劳力两年的收入,十来个失学儿童一年的学费。孤陋寡闻的我,不得不瞪大眼睛发问:什么绝代艺术,竟值如此高价?朋友气愤地答:啥绝代艺术,顶多抵得上咱们这里的二三流歌手。所谓轰动效应,全是新闻媒体炒出来的。上演前,不少媒体,特别是文化类报纸,又发消息、通讯,又发专访、评论,对演出日期,还破例地搞什么“倒计时”……歌手尚未亮相,…  相似文献   

20.
解放日报的《新世说》专栏,因其风格独特,语言生动,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读的欢迎。大家说,读《新世说》,其平和的态度,聊天式的语言,不拘一格的章布局,常常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不仅如此,笔认为,《新世说》的另一独到之处,就是在于能够做到“用群众语言,做精彩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