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散文化”是汪氏小说的典型特点,也成为了他小说的一张名片。在其作品的英译中,保留这种“散文味”对译者来说是一项挑战,考察了译者对“信达雅”之“信”的拿捏,也是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之一。对比研究《大淖记事》原文和邝文东的英译本[1],发现原文在遣词造句、文章结构、语言内容方面表现出浓郁的“散文味儿”,而译者在译文中删减原文内容、变换句式,致使原文的“散文味”在译文中变得稀薄。研究发现,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有三:英汉语言系统的不同、文化差异、译者的“有心之失”。  相似文献   

2.
文学体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关于文本的创作与解释程式。诗化小说是以小说程式为主导,在局部糅入了诗的部分程式的文本。本文首先用文体学理论讨论了《大淖记事》在形式方面的小说文本特点,然后着重论述该文本的诗化特征及其表现,再通过《大淖记事》的主线故事的意义论述了人物在爱情观念方面的特殊性:弱者的坚持之美,最后对小说表现的"诗意人生"内涵作出了符号学分析:人生摆脱了实在世界与理性世界,返回到人生的本真状态,审视人生意义本身。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以美好的人性和隐伏的悲剧为写作内容.带着“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写作目的.用“贴近人物来写”的写作态度来实践着他的朴实真挚的人道主义理想,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想和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4.
《大淖记事》如梦之倒影般显现了大淖这片匿名的世界和巧云,十一子的爱情命运,以感知生命陷溺于苦难,却被击打得更加优美,坚强这一实质,表现出汪曾祺对于人生该如何优雅地渡过苦难的思索。  相似文献   

5.
《大淖记事》是汪曾棋新时期小说中的名篇。作者在思想与艺术上对自由的追求与曾受捆绑的痕迹在小说中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张力。小说的价值正在于这种张力,它凸现了作者当时真实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先生在《大淖记事》中精妙地选择和运用叠音词和摹声词等修辞方式,不仅凸显了故乡高邮的地域色彩,而且在刻画人物、表现习俗、描绘情景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现从修辞艺术的角度,欣赏《大淖记事》中语音非常鲜明的修辞现象,学习修辞方法和技巧,更好地解读原著,作为今天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先生在《大淖记事》中精妙地选择和运用俗语、形容词、动词、释句、比喻、设问等修辞方式,不仅凸显了故乡高邮的地域色彩,而且在刻画人物、表现习俗、描绘情景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8.
月白 《初中生》2008,(7):83-86
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身材、脸盘都像妈。瓜子脸,一边有个很深的酒窝。眉毛黑如鸦翅,长入鬓角。眼角有点吊,是一双凤眼。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经常是眯睎着;忽然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像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她在门外的两棵树权之间结网,在淖边平地上织席,就有一些少年人装着有事的样子来来去去。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其作品因风格独特、清新自然而享誉文坛。其中,《大淖记事》主要描写大淖地区底层人物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喜怒哀乐,处处彰显他们在卑微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人性的高贵和纯净。这正暗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者和谐共处的文化内涵,也使《大淖记事》在汪曾祺的创作过程和当代小说中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先生在《大淖记事》中精妙地选择和运用俗语、形容词、动词、释句、比喻、设问等修辞方式,不仅凸显了故乡高邮的地域色彩,而且在刻画人物、表现习俗、描绘情景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现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归纳出《大淖记事》中最主要的修辞规律,了解修辞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欣赏原著,作为今天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在人物塑造、风俗描写、文学观念上无不体现出作家"以民为精粹"的"民粹"倾向。这种倾向也成了汪曾祺创作的一大特色,表现出他发自内心地对平凡民众的敬仰和崇尚。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的《大淖记事》书写了一个偏远而独异的世外桃源,在叙事上具有构思暗化、风俗强化、情节淡化、情感内化等特色,其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传达出了中国民族美学中的神韵。小说创作应该以之为借鉴,从民族化叙事美学中汲取养分。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是20世纪80年代重登文坛的一位老作家,但他却以一位“青年作家”的姿态进行创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跨越两个时代的一位作家。《大淖记事》中,作者又从大淖这个地方的人们身上寻觅着“美”和“人性”。这里的女人们和男人一样挑担、挣钱,坐相、走相也和男人一样。她们全无顾忌,姑娘可以自己找人,可以未婚生子,媳妇们可以在丈夫外再“靠”一个。这里的人们的生活随心所欲,生命得到了自由和解放。尤其是娟美可人的巧云和年轻英俊的小锡匠十一子之间纯真赤诚的爱情,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采用Leech和Short所提出的一种文体分析模式即: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语境和句间照应,来分析《绳》这篇聚焦婚姻生活的精品,从而探讨作家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的选择来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还乡》作为哈代艺术成就很高的一部小说,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国内研究者多采用定性、阐释性的方式来研究文本,而少有语料库的研究范式。文章通过将《还乡》作为观察语料库,以十部同时期的经典小说为参考语料库,从词汇和语篇两个层面考察其文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哈代善于用长句和复杂的结构去刻画人物,尤其是自然环境;环境与人物的矛盾贯穿全小说;高频三词词簇显示小说的悲剧色彩离不开文本中大量的否定结构与人称代词连用,高频词的检索有利于探析人物形象,加深读者对文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韩愈创作的《毛颖传》是一部争议最多的作品,对它的评价、思想主旨乃至归类都存在着不统一的看法。透过这众说纷纭对《毛颖传》进行审视,会发觉《毛颖传》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文体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余晶晶 《文教资料》2009,(14):16-18
罗伊·坎贝尔是南非的著名诗人,其经典诗篇《祖鲁女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母亲哺乳的画面,看似歌颂母爱的伟大.实则反映祖鲁人民惨遭殖民者迫害的痛苦不堪的情景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本文从文体学角度的语音、词汇、句法和意象四个层面对诗歌进行分析,深层次地剖析诗人的诗歌描绘和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9.
《管子》中经济类记事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它是商业发达的齐国,用自己成熟的经济理论内安朝政、外服诸侯的一种大胆设想。作为阐发经济思想的道具,它们具有明显虚构的性质。而且,这类记事存在着结构模式化的特征,经济思想表述中蕴含着诡异的情节。  相似文献   

20.
在《邱园记事》中,伍尔夫运用了景物描写的前景化、代表性的人物选择和反复出现的蜗牛意象三个策略将文中看似零散的碎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小说各部分之间的连贯和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