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增强做中国青年的“志气”,是新时代对于青年的殷切期望。孟子“志气观”所修养的精神境界蕴含的“尚仁义之志”、“养浩然之气”,对新时代培养中国青年的志气有着极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理解孟子“志气观”的基本释义,深入探析孟子“志气观”的丰富内涵,汲取并发扬孟子“志气观”的宝贵思想,进一步引申为尚民族复兴之志、养理想信念之气和集青年奋斗之行三个层面。倡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践行理想信念、勇担民族复兴之责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气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何为"劳心者"和"劳力者"这一角度出发,以历代研究者所作出的含义界定为依据和基础,通过对《孟子》一书的梳理,分别对为君、为民的具体内涵进行探究,以求更加清晰地认识"劳心者"与"劳力者",从而更加贴切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孟子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其中"养心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阅读《孟子译注》后,从《公孙丑章句上》《离娄章句下》和《尽心章句下》这些章节的文字中对孟子的"养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将三篇结合来看,阐释何为"养心"?养何"心"?如何"养心"?从这三个问题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学习孟子的思想,进而将其带入现代生活,宣扬人性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4.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根本是"孝",故可以说孝道是孟子思想的精髓所在。对于孝道,孟子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他对孝的重要性、孝的基本范畴及孝的培养均作了系统的阐述,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道德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仍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孟子志气观即“尚仁义之志”、“养浩然之气”,造就了古往今来的人格和气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全球化的浪潮又给传统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如何通过立志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并保持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从孟子志气观的宝贵思想中获得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自得"学习修养论是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孟子"自得"学习修养论的提出、内涵和思想基础,然后在分析孟子"自得"学习修养论与当代德育工作契舍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自得"学习修养论对学生德育工作的两点重要启示:一是激发学生主体的道德自觉,二是培养学生内省能力与习惯。  相似文献   

7.
陈国安 《教师博览》2013,(11):57-58
<正>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一位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尊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孟子的生卒年似乎不如孔子那么确切可知,好在由于年代久远,一般的读者对此并不关心。读《论语》,会觉得孔子是一个温柔敦厚的长者,而读《孟子》,会觉得孟子是一个充满着英雄气概的壮士———孔子似乎总是说"你可以慢慢来",孟子则一再强调"至大至刚""养浩然之气"乃至"舍生取义"。在孟子看来,圣贤乃"与我同类者",自己努力去做,一定也会成为圣贤,因为他相信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诠释孟子的"知言养气"章,认为北宫黝、孟施舍、告子等人都是"不动心有道",而孔、孟圣学是"有道不动心"。孟子以持志为本,集义养气、学诲知言而至义精仁熟,自然"不动心",告子等人是在"不动心"上下功夫,而孟子"不动心"是自致的功效。在"心气不二"的气本论前提下,王船山将孟子的持志、集义、养气、知言贯通为一,彰显出孟子心性之学的气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对"仁"的理解,孟子不同于孔子。从天人关系的角度看,"仁"乃人心,由"心"推出"性",由"性"乃事天,这是孟子的天人关系。孟子又以人性为出发点,谈"仁政",实乃"心政"。由于孟子对于天人关系次序理解失当,加之所主张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与当时的现实相距太远,孟子的"仁政"也只能是其心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0.
《孟子.离娄上》"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章,对于孟子所言借以观察和研判一个人是否"胸中正"的眸子"瞭焉"、"眊焉",古今学者大都以眼眸的明与暗来解释。这样的理解并不恰切。本文认为,眸子的明与不明并非观目知人的关键,孟子注重的是在人说话时对其眼神作动态的观察;所谓"瞭焉"、"眊焉",主要是指目光的镇定正视还是游移闪躲,据此可以较有效地体察人的出言是否基于善意和诚心。从某种程度上说,观眸知人可以看作是孟子"知言"论的重要心得和有效方法。与传统的相术一般只从眼眸的先天形状、明暗程度来推测人的性情命运相比,孟子的"相眸法"具有一定科学性,更为合理,也更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历来争论颇多的论题。而争论的重点之一就是此气到底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除孟子之外的先秦诸家所说之"气",仍然是属于物质性的。而对于孟子的"浩然之气",历来有很多学者分别认为其是物质性的或精神性的。通过分析《孟子》的文本,再结合以上观点,可以发现,不能仅从物质或精神的某一方面来认识孟子的"浩然之气",如果从物质与精神共生的角度来理解,似乎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人性理论,他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以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性善",建构了一个仁政的学说."道性善"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称尧舜"则是孟子"仁政"学说的证明,两者构成了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两大重要部分."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不动心"即是衔接二者的枢纽.  相似文献   

13.
何为恻隐之心,《说文解字》解释说:"恻,痛也。"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对他人的不幸予以同情、怜悯。两千年前,孟子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并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进一步指出了"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以此为基点建构起它的整个学说。本文试图重新审视恻隐之心这一命题,并探讨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性善论的学说思想,对于后代的德育工作影响深远。从肯定人的道德属性、强调道德主体的平等性两方面思考孟子性善论的德育理论,从注重孟子义利观、培养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及能力、建构"人本"德育工作方法三方面探索孟子性善论对当今学校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就《韩诗外传》的学术渊源而言,孟子是荀子之外的一个重要源头。韩婴坚持孟子天子有不召之臣和诸侯不能友贤德之人的思想。在孟子圣贤观的基础上,他把仁道和仁者各分为四等。韩婴明确肯定人天生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继承孟子"反求诸己""求其放心""尽心"等内修路径,但他又把实现人之善性的根本工夫归结为明王圣主后天的教化。韩婴对孟子的民本思想、关税思想以及井田说表示认同,并重新描绘了孟子理想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6.
一、孟子"不违农时"的历史探因孟子提出的七条仁政措施中,首要的一条就是"不违农时"。孟子如此强调"不违农时",似乎令人不解。梁惠王身为一国之君,而且也不是过于昏庸的统治者,难道会不懂得农时?而孟子却在第一点就讲到"不违农时",岂不是没有意义的事吗?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经权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继承和超越,孟子明确提出"反经行权",而且理论更加系统化,对"经""权"提出了度的限制。本文在分析孟子"经""权"思想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孟子的"反经行权"思想,并归纳总结了其思想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度。最后,分析了孟子"反经行权"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人性论"的激辩中,孟子提倡的"性善论"成为重要的一派观点,以此为依据,孟子指出了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人生来具有的"善端"。在教学上,孟子提出了深造自得、盈科而进、启发思维、因材施教和专心致志的观点。在道德教育上,孟子首先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并针对理想人格的培养,提出了持志养气、意志磨炼、存心养性和反求诸己的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传播思想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孟子的传播思想主要是建立在"性本善"的理论基础上,强调推行"仁政",主张"民为贵,君为轻";同时他还特别强调传播者的知识修养,主张通过学习去提高综合素养等等。这些传播思想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孟子》心理和谐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一书包含的心理和谐思想丰富深刻。其对浩然之气的追求,对于今人培养和谐心理颇有借鉴价值。浩然之气是一种"心气",根基是义和道,养成要靠平时不断的日积月累和内心修养;浩然之气还表现为不怨天,不尤人,要有自信之豪气,做"志士"、"勇士"和"大丈夫",要对人生逆境想得开,并善于从平凡的事情中发掘快乐的资源。《孟子》内心和谐的思想具体表现为贤乐统一观、"志"、"气"统一观和仁、义、理、智的统一观;其人际心理和谐的思想表现在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主张尊老爱幼、善于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并揭示了实现人际和谐的途径等方面。《孟子》倡导的从实际出发,不唯书,执中而灵活以及处理好"为"与"不为"、"进"与"退"、"急"与"缓"之关系等,对于今人做到人事心理和谐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