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延燕 《考试周刊》2011,(53):41-41
龙是典型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性的词,龙的象征意义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是完全相反的,二者的形象很不相同,象征意义也相差甚远,龙是中国及中国人的象征,而"dragon"(龙)则是邪恶、残暴和残酷的象征。本文从二者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分析中西方"龙"这一词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汉语成语中富含以各种动物意象来进行寓意表达的成语,而蕴含"虎"与"龙"两种动物的成语更是难以枚举。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分析蕴涵动物"虎"与"龙"的成语在英译中所采取的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有关"龙"与"dragon"互译的思考由来已久,而近年来,"龙"的英译问题再度受到关注。这一翻译问题并非单纯的语言问题,还更多地关乎"龙"和"dragon"在相互阐释中的概念重构和权力博弈问题。"龙"在中国语境中正在发生着语义演变,且与"dragon"正在展开权力话语之争。从跨文化阐释的角度看,颠覆"龙"与"dragon"对译关系,对汉语"龙"的对外翻译进行改译,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蕾 《学周刊C版》2014,(10):212-213
对翻译标准独到的见解以及精妙绝伦的翻译作品共同造就了林语堂的伟大。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三标准。林语堂的翻译有时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标准,而是改编、翻译和再创作的结合体。本文将以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为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论语》过程中是如何彰显自身的译者主体性的。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是与原著的背道而驰,还是对儒家思想更好的诠释?本文将从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结合林语堂翻译标准,对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出现的"偏离"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述了郭沫若的翻译标准"风韵译"并对其意义进行解释,其在郭的英语诗歌翻译中的体现,更好地阐明了"风韵译"的三个主要原则,由此可见郭沫若的翻译原则和特点奠定了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将"夷"字翻译为barbarian,从此该字在汉语语境中的原来foreign的意义遭到驱逐,体现了英国对清政府施加的强权政治。近100年以后,费正清在书写中国历史时再次使用了这种翻译方式,反映了他思想深处根深蒂固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7.
翻译中对跨文化因素的处理往往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手段,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来看“中华龙”与“dragon”,把“龙”译为“dragon”是属于归化的策略;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来看,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或翻译技巧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带有颠覆性的政治和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8.
"场"字在汉语中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字,而与其他字又可构成许多新的词。本文从语义方面对"场"字英译进行分析,旨在帮助人们在翻译过程中能更准确地对该词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9.
"字面"翻译,是海德格尔译学的关键词。首先,需要比较全面而客观的把握它。其次,就"字面"翻译的实质、得失以及可操作性,有必要结合海氏翻译实践进一步予以发掘。  相似文献   

10.
中国“龙”与西方“dragon”文化不等值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的语言交流中,"龙"与"dragon"常作为两个等值的词汇,而实际上,"龙"与"dragon"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具有不同的形象和寓意,因此把"龙"与"dragon"对等是不合适的。并由此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针对存在的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有"鬼才"之称的芥川龙之介博采和、汉、洋文化营养熔于一炉。各种西方叙事技巧的娴熟运用,尤其是对基督教以及《圣经》文本的独特理解,造就了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基督教主题,即"切支丹物"。而作为芥川"切支丹物"重要题材的"圣母"形象更是浓缩地反映了芥川对基督教文化的认识过程。目前,国内对芥川"圣母"形象的研究流于宏观和表象,因此,对有关研究进行反思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龙”是中国文化中的十二生肖的集合体,是中国先民在生活的体验中创造出来的独一无二的神兽,象征吉祥如意,反映出我国文化中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但近年来,具有积极美好意义的龙被译为西方邪恶代表dragon,产生了文化误读。本文基于文化相对主义,以中国龙的重译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国际形象的重塑做出贡献。研究发现,从文化相对主义的角度考虑,使用异化方式翻译龙,选用译本loong,有效避免了文化误读,并为其他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龙文化作为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现象,长期以来都不能被西方人真正理解。在涉及"龙"的英、法翻译时,译者的第一反应通常是"dragon",但是中文中的"龙"与英文及法文中的"dragon"在内涵和意象上是完全不同的,如何翻译"龙"在中华龙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至关重要。要利用多种媒体向西方介绍、宣传中华龙文化;要掌控龙文化传播中的翻译权利;要清理纠正有关双语词典中一切有关中华龙文化的错误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词英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提出的"三美"原则给诗歌翻译带来了新的方法。在"意美"方面,注重原诗的隐含意思;在"音美"方面,注重押韵;在"形美"方面,则注重对仗。  相似文献   

15.
中华龙与西方文化中的龙"dragon"完全不同,应将龙英译为Loong以示区别.其理由有四个方面:(1)"Loong"的音形义贴合实际.(2)中"龙"与西"dragon"文化内涵有别.(3)异化(foreignization)("龙"translated as"Loong")翻译策略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文化.(4)英语中的汉语借用词为"Loong"的传播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东亚的两个重要国家,中国和日本都有龙文化。日本“和龙”在继承和吸收中国龙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对两者的异同进行研究,有利于从文化边缘地区研究中国龙文化,同时研究日本龙文化也是对中国龙文化的肯定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术界对"龙"的英文译名争议颇多,有的学者坚持传统的"dragon"译名,有的认为此译名损坏国家形象,建议改为其它译名。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龙"的英文译名应当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视野下进行创新思维翻译。  相似文献   

18.
翻译研究在经历了以索绪尔等的结构主义为特征的"语言学转向"和以哈贝马斯等的交往理性为特征的"语用学转向"之后,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也发生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域,为翻译研究的本体带来了新的维度和视角。本文拟从"文化转向"的视角探求"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基本范式和范畴。  相似文献   

19.
"三美"原则是许渊冲的翻译观,是他在翻译李清照词中努力达到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境界。诗词翻译中,只有充分体现了"三美"原则,译文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与原文相媲美。  相似文献   

20.
"老"字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颇高,随着语言的发展与演变,经扩展引申,其义项就更多了。本文从"老"字的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以及语法特征入手,对"老"字的意思进行深入全面地探讨,目的在于汉维对比翻译时,必须要求使用者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交际对象等)能够使用得切境、得体、有效。要在理解了"老"字的真正含义后,才能在维吾尔语中找到恰当的词语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