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好个谢灵运     
翁礼华 《高中生》2012,(7):57-57
南北朝时期有个善于爬山的文学家,叫谢灵运。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时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时取掉后掌的齿钉,于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屐”。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曾有这样的诗句:“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相似文献   

2.
拜读了《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文(载《小学教学研究》今年第4期),觉得该文有些说法值得商榷。作者提出:“谢公屐’,又名齿屐,是晋朝诗人谢灵运创设的登山、下岭、履平地的三用木屐……履平地时不用屐齿。”据《南史》、《宋书》等史书以及《辞源》《辞海》等工具书所载,谢灵运系南朝宋人,《南史》、《宋书》均有《谢灵运传》。由此可知,谢灵运并非晋朝人。所谓“三用木屐”,也不宜径直断定为谢灵运所“创设”的。《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辞海》“谢公屐”条:“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常穿的一种有齿木屐。”一说“常著”,一说“常穿”,均无“创设”之义。其实,“屐”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南朝·宋刘敬叔《异苑》:“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也提到了  相似文献   

3.
“谢公屐”,又名齿屐,是晋朝诗人谢灵运创设的登山、下岭、履平地的三用木屐。此种木屐底部前后凿二个糟或洞,另外刨刻二块木齿榫,又名屐齿。登山时把屐齿分别装进左右二只木屐底部的后槽洞;下岭时把屐齿从后糟洞取出装进前槽洞;履平地时不用屐齿。时人把此种齿屐称为“谢公屐”。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鞋的别称,据史书记载有:履、屐、屣、屦等。 履,lu,鞋。《郑人买履》以及《史记》中《留候世家》:“孺子下取履。”还有《孔雀东南飞》中脍炙人口诗句:“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上诸“履”皆为鞋。 屐,ji,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谢公履,身登青云梯。”木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鞋。山水诗人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齿:上山去掉后齿,下山去掉前齿,而木屐则以木板作底,上有带子,状似拖鞋。 屣:xi,鞋。李白《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金陵遇太守,倒屣欣逢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相似文献   

5.
拜读陆愚同志大作《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稿(载本刊1991年第四期),很受启发,得益不少。据我所知,对“应怜屐齿印苍苔”这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诗句的争论,一般都集中在“屐齿”是印在园门内的苍苔上,还是印在园门外的苍苔上。陆同志的见解颇有新意,首次提出诗人“穿着笨重的齿屐翻山越岭,艰难地在长满青苔又非常滑的崎岖山  相似文献   

6.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这首诗开头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怜"字值得推敲.怜什么呢?从句法来说,怜的对象是屐齿,但是,屐齿有硬度,大概不用太多怜惜.怜的对象应该是"苍苔".  相似文献   

7.
最近继拜读陆愚的大作《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载贵刊1991年第四期)后,又在贵刊1991年第十二期上拜读了李苍黔的《谈谈我对“屐齿”的不同意见》和石笑的《也谈“谢公屐”和<游园不值>》的大作后,颇受启示,因此也想占贵刊“争鸣之页”的一角,说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方家和同行。笔者以为,陆文固然多臆断,不足取,但也觉得李文“怜”字训为“爱”,不过是因袭前人之说,如教参言,谬也;石文虽然已经点明“争论的焦点却只有一个,即‘怜’字”。但仍把“怜”字误训为“惜怜”  相似文献   

8.
易芸 《西藏教育》2008,(6):18-18
古诗词用典故常见的有两种方式:明引和暗引。明引是对典实作出较为明显的概括或引述,即使有所改造,但并不晦涩,读者一看就能明白,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暗用,即引用时不露出典故的痕迹,所述之事与典实相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句中的“谢公屐”、“天鸡”两典故皆与其所虚构之想象相合。  相似文献   

9.
山阴道上络绎不绝,游人如织。在同一条石板小道上,那上山的和下山的擦肩而过。上山的人兴致勃勃、汗流浃背,满怀着希望问那下山的:"山上好玩吗?"下山的人疲惫不堪地摇摇头:"一个  相似文献   

10.
正山阴道上游人如织,络绎不绝。在同一条石板小道上,那上山的和下山的擦肩而过。上山的人兴致勃勃,汗流浃背,满怀着希望问那下山的:"山上好玩吗?"下山的人疲惫不堪地摇摇头:"一个破庙,几尊菩萨,到处都是差不多的。我劝你不必上去。"上山的人不以为然:"噢,是吗,上去看看再说。"上山的人挥舞着竹杖,擦拭着汗水,继续攀登上去。  相似文献   

11.
李白诗中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诗句,科幻小说的作者也常常提及在地球与其他星球之间架起太空天梯供人类进行宇宙探索的美妙前景,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心中一个伟大的梦想。  相似文献   

12.
平均速度     
1.一天,欢欢、乐乐等几个小伙伴去爬山。2.他们从山脚上山,上山的速度是2千米/时,到达山顶后沿原路下山,下山的速度是6千米/时。  相似文献   

13.
十月的黄金周,有的小朋友 要和爸爸、妈妈一道去登山游 玩。大人们会告诉我们:“上山容 易下山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上山时,我们可以弯下腰节省力 气,还可以利用路旁的物体,手 脚并用地攀登。下山时,人的身 体往后仰,手也帮不上忙,还要 时刻注意脚下防滑,走起来自然知就费力很多·(林绒)为什么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林绒~~  相似文献   

14.
跋涉人生     
在某风景名胜,山阴道上游人络绎不绝.在同一条石板小道上,上山的和下山的擦肩而过.上山的人兴致勃勃,汗流浃背,满怀着希望问下山的:"山上好玩吗?"……  相似文献   

15.
登山     
《新作文》2010,(3):30-30
三月三,三月三。 两个娃娃去登山。 上山又下山, 下山又上山。  相似文献   

16.
快乐的心     
<正>现在技术发展了,旅游业也进步了,进步之一就是各处名山胜地都架起了缆车。一般的旅行活动,都采取了上山乘缆车、然后步行下山的方式,一是可以省力,二是可以省钱,三是可以省时。登山活动,不知不觉变成了下山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有三种人产生了不同的感受。甲说:"上山坐缆车,啥也没看到,下山下了千级台阶,腿肚子都抽筋了,找罪受!"  相似文献   

17.
1937年秋天,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收到一位朋友的来信。信的末尾给他介绍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一辆老破车要翻过一座山,上山、下山的路程各为1英里。它上山时的速度小于每小时15英里。问下山的速  相似文献   

18.
波利亚谜题     
波利亚谜题:某人步行了5个小时,先沿着平路走,然后上了山,最后又沿原路走回原地,假如他在平路上的速度是4千米/时,上山的速度是3千米/时,下山的速度是6千米/时,试求他5小时共走了多少千米?平均速度是多少? 这个题目有点儿迷惑人,这里既不知道他沿平路走了多长时间,也不知道他上山或下山走了多少时间,好像题目条件不够.因此我们需要具体研究一下题目所给的各个条件,我们可以定性地认为,上山比在平路上走得慢,下山比在平路上走得快,因而同样长的路程,上山比在平地走费时间,下山比在平地走省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姥姥佬爷天姥栲栳B.嗟来之食蹉跎搓板磋商C.心有余悸雨霁季节觊觎D.流言蜚语斐然扉页绯红二、下列各组词语的释义,无误的一项是【】A.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因之(因为这)渌水(混浊的水)B.谢公屐(谢灵运穿的木屐)青云梯(直上云霄的梯子)暝(天黑、夜晚)C.殷岩泉(岸中的泉水在震响)石扉(石头门窗)青冥(天空)D.觉时(醒时)向来(原来)摧眉折腰(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三、下面对课文有关诗句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相似文献   

20.
[题目]一辆汽车上山时每小时行驶4千米,沿原路下山时每小时行驶5千米。求这辆汽车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