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2019年6月1日,"新时代藏羌彝走廊发展论坛暨第十一届西部五省区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在四川成都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西藏自治区、贵州、云南七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科研(外事)处、"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重大项目课题组、四川藏羌彝文化走廊研究高水平团队承办。来自中国社  相似文献   

2.
正16.隋炀帝杨广(569—618),隋朝第二代皇帝(604年—618年在位),上榜理由,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亲自打通丝绸之路的帝王,不仅如此,他还主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经略。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在古代专制社会时期,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人。隋炀帝亲自打通  相似文献   

3.
藏彝羌走廊石棺葬文化的发掘与研究迄今已走过70余年的历程,学术界就石棺葬文化的命名、内涵、族属、分布范围和影响等达成了较多的共识,但在许多问题上也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四川大学考古系等六家学术单位于2009年7月举办了"藏彝羌走廊暨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讨会",国内外1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研讨主题包括石棺葬考古新发现、石棺葬文化专题研究、藏彝羌走廊及民族文化研讨和工作研讨及其他等。  相似文献   

4.
正一、前凉初期与晋之关系前凉政权孕育于张轨任凉州刺史。公元301年西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张轨趁机主动上奏前去凉州。加之王族卿臣力荐,晋惠帝便正式册封其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当时凉州鲜卑叛乱与盗贼横行并存,他迅速勘定叛乱并掌控河西,为前凉割据政权奠定了基础。史学界把公元301年当做前凉的开端。张轨是"阴图据河西"(《晋书·张轨传》)称霸一方,抑或"阴有保据河西之志"(《资治通鉴》卷89)对晋朝"弘尽忠规"?  相似文献   

5.
宋晓梅 《寻根》2002,(4):96-99
公元5世纪的最末一年,在中国西部的一个弹丸之地——吐鲁番,来自陇西金城郡的麴姓人嘉,借高昌国王马儒之世子出城迎接北魏使请求内徙之机,弑杀国王,结束了近三百年北方政权扶持傀儡,河陇汉族诸姓轮番上台的历史,自立为王,建立麴氏王朝。在麴氏高昌国的大部分时期内,张氏家族以其特殊的出身地域、家族门第和家世门风对高昌国政权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蜀汉政权建立后,基于自身的需要四处开疆拓土,目的在于增强自身实力,在三国鼎立中取得优势.蜀汉政权的开拓行动贯穿整个蜀汉历史.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行     
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自秦陇入西域的主要通道,它东起兰州,途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而后出玉门关。阳关,进入西域,全长16op多公里。这条宛如彩带这逦展向远方的丝绸古道有着一千多年的辉煌历史,也造就了沿途迷人绚丽的文化。“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段中从兰州到敦煌的这11op多公里在历史上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终于,我有了一个机会,从兰州出发驱车沿着这条古道西行赴敦煌参观采访,亲身领略到了“丝路文化”的灿烂与博大。从兰州发出,经过天祝藏族自治县,翻过乌鞘岭后便进入了河西大道。中午我们赶到了有西北第…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藏族、羌族、彝族文化遗产丰富,集中在四川西部,形成了一个地域辽阔的文化遗产走廊。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而言,这些地区的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方面相对比较滞后。为了促进这些区域旅游业进一步健康协调发展,结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对这些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主题文化体系;并从五个方面将全域旅游理念具体运用于藏羌彝走廊文化遗产开发,包括创新文化资源开发思维,满足游客个性需求,提升旅游业协调发展水平,突破旅游空间,以及助推自主旅游模式,从而提高藏羌彝走廊文化遗产的旅游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9.
西凉乐探幽     
西凉乐探幽白翠琴西凉乐,或你凉州乐,形成于十六国后期,因产生于凉州而得名。既含有秦汉旧伎,又融迸了西北诸族的声惆和乐器。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产物,西域与中原地区文化交融的结晶。凉州,位于河西走廊,力中西交通要道,是我国多民族余居区。河西地区...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族走廊"的概念自1979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后,学术界对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尚不充分.作者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依据历史上有关民族活动的情况,结合地理方位,认为"民族走廊"的全国格局,为"二纵三横"的构架,"二纵"即南北纵向的"藏彝走廊"和"土家-苗瑶走廊","三横"为东西横向的"壮侗走廊"、"阿尔泰走廊"和"古氐羌走廊".  相似文献   

11.
敦煌莫高窟     
杨学勇 《寻根》2005,(3):96-102
敦煌,位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青、新三省交界地带,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中西交通的中转站,也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重要城镇;是古代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和西域南北道交汇要塞,是联结中原西域和中亚以及欧洲的咽喉之地,乃“华戎所交,一都会也”(《续汉书·地理志》刘昭注引《耆旧记》)。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20世纪初王道士等人在清理莫高窟16窟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从而使保藏在此的成千上万件绢纸书画、文献遗书得以重见天日,打开了…  相似文献   

12.
<正>自然地理条件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生活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河西走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走廊内部自身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文化地理空间格局。同时,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共融不仅仅表现在走廊地貌本身所影响的游牧和农耕文化之间,更是表现在其“廊道”过渡地带的联通方面。伴随着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形成了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文化风格。  相似文献   

13.
“民族走廊”的概念自1979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后,学术界对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尚不充分。作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依据历史上有关民族活动的情况,结合地理方位,认为“民族走廊”的全国格局,为“二纵三横”的构架,“二纵”即南北纵向的“藏彝走廊”和“土家一苗瑶走廊”,“三横”为东西横向的“壮侗走廊”、“阿尔泰走廊”和“古氐羌走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羌年历在羌族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并对借羌年历搭建羌族体育文化传承平台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对羌年历进行了历史考察与分析,其次结合羌年历的文化特征对其与旅游文化产业的结合进行了阐释,而后对依托羌年历搭建羌族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平台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文章最后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搭建这一平台,冀望借羌年历为羌族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永胜 《寻根》2008,(5):64-69
南诏、大理国是我国唐、宋时期在西南边疆建立的政权,当时在其境内佛教相当盛行。尤其是大理国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皆信仰佛教。大理国的22代君王中,就有7位“避位为僧”。  相似文献   

16.
甘肃,位于祖国的西北内陆,省境大部位于陇山之西,故简称陇。全省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2200多万。甘肃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省份。史前时期,这里就有我们的先民活动。秦安县大地湾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器物,境内还有多处出土了大量彩陶,器形优美,花纹图案丰富多采,显示了甘肃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辛甸文化的不同特色,被誉为“彩陶之乡”。甘肃还拥有丰富绚烂的石窟艺术。驰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在“中国四大石窟’冲占据两席,还有榆林窟、炳灵寺石窟、马蹄寺石窟等。丝绸之路横贯甘肃东西,…  相似文献   

17.
藏彝走廊是中国三条主要的民族走廊之一,其历史沉积的久远性、民族构成的复杂性、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空间。这一多元文化空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展现,就是这条走廊上众多的多民族文化汇聚场所。本文以四川松潘黄龙庙会这一多元文化汇聚场所为切入点,通过对黄龙庙会多元文化生态及其形成历史的探讨,从一个具体的点上展现藏彝走廊文化空间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并由此思考在整体上把握藏彝走廊历史文化面貌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是建筑在文字记载之上的,是重视"起源"和"传播"的。当历史学成为强势学科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历史就被肤浅地描写为汉族中心或帝王中心的历史。而羌文化的特色不是为观光、为表演、为换取金钱而存在的;相反,它是羌民族本身,是羌民族的生存智慧和历史。而这段历史也不能理解为华夏文化史或中原文化史的附庸。  相似文献   

19.
刘治立 《寻根》2005,(2):139-141
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很有影响的鲜卑族政权,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吐谷浑政权控制着青海大部及甘肃、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土地,曾经消灭了赫连氏建立的夏政权,对北魏、隋朝和唐朝统治构成一定的威胁。唐贞观九年,大将李靖等率数路大军西击吐谷浑,其国势逆衰。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发兵袭击并灭掉了立国三百多年的吐谷浑政权,吐谷浑王诺曷钵被迫率领部族数干帐投奔唐王朝,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云南先后建立了两个地方政权——南诏国和大理国。南诏大理国的主体民族是白蛮,他们在绵延500多年的历史上,以洱海区域为中心,逐渐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南诏大理国文化,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民族档案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