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之前一直和<礼记>同治.到了宋代,<大学>才被单列出来独自成书.朱熹为<大学>、<中庸>做了章句,并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编排在一起成书<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从元代到明、清一直被列为科举考试用书.但现在所见的朱熹<大学章句>已改变了原貌,<大学>的面貌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诸多变化,各个时期对<大学>的研究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就.  相似文献   

2.
冬婴,本名梁平,男,重庆石柱人,生于1966年冬天.87年毕业于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在石柱中学任教十三年.2000年考入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200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涪陵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至今.写诗20年,以冬婴为笔名先后在<诗刊>、<诗歌报月刊>、<星星诗刊>、<诗神>、<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诗潮>、<诗林>、<绿风诗刊>、<红岩>、<重庆文学>、<重庆日报>等发表600余首诗歌,十余次获全国诗歌大赛奖,有作品被转载,并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选等多种选本.诗集<低处的风声>予2007年7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8年获第六届台湾薛林青年诗奖.  相似文献   

3.
脸谱: 姜丰: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后保送到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西方美学硕士学位.1993年和复旦队友摘取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1994年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国际部正大综艺组,担任编导兼外景主持人.1997年在中央电视台<文化视点>做栏目主持人、制片人.2002年1月,她远赴英国,就读剑桥大学媒体与文化专业攻读博士.著有散文集<温柔尘缘>、<西部故事>、<不舍的玫瑰>、<玫瑰心>,小说集<爱情错觉>、<相爱到分手>,诗集<秋水伊人>,长篇小说<1998年的爱情>,<情人假日洒店>.2006出版了<结婚季><飞一样飞>.  相似文献   

4.
<桃花人面>又名<桃源三访>,今存<盛明杂剧>本和<古今名剧合选·柳枝集>本.<盛明杂剧>本题名作<桃花人面>,<柳枝集>本作<桃源三访>.该剧两版本的语言皆具浓厚抒情性,注重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但<桃花人面>较精致蕴藉、形象生动,<桃源三访>则曲辞容量更大、更整饬,带有叙述性,文人色彩更浓.通过比较<桃花人面>与<桃源三访>的曲辞和宾白,探讨孟称舜杂剧语言风格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5.
我区分书的好与不好,有我自己的办法.但最好的书,我想是那种不管时间地点,随便翻开书的任何一页,都可以读下去,并且读出味道来.即使你的心绪不好,也可以在阅读中忘却自我,恢复宁静.能禁得住这样读的书,古今中外不是很多.当然一些传世经典,比如<论语>、<老子>、<庄子>、<大学>、<中庸>、<史记>、<文心雕龙>等,是有此奇效的.<孟子>我试过,就不行.小说中,只有<红楼梦>有此效果.<三国>、<水浒>、<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虽是名著,也禁不住这种阅读方法.至于学者们撰写的研究性著作,欲达此阅读效果,就少得接近于无了.  相似文献   

6.
班固作<汉书>,汉初部分多袭<史记>,因此<史记>与<汉书>重合的部分,成为研究<史记>版本、校勘、史实出入的好材料,并可能由此窥见<史记>原貌.本文仅就<史><汉>异文略作考辨.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7.
邵杰 《钦州学院学报》2010,25(2):20-21,29
<离骚>之后有<幽通>、<思玄>与<答客难>之后有<解嘲>、<答宾戏>并非一回事.俞樾之"昭明不达斯旨,妄标‘骚'体,然则<幽通赋>可谓之‘通',<思玄赋>可谓之‘玄'乎?乃至<九歌>、<九辩>、<招魂>、<招隐>不分体例,尽被‘骚'名,古人所不料矣"说,犹大科学家走出实验室竟忘记了科学常识.而两部较为权威的<中国文学大辞典>介绍骆鸿凯<文选学>均有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8.
元代散曲<白苧歌>的渊源要追溯到我国古代著名的乐舞<白纻>歌舞.从<白纻>歌舞演变为散曲<白苧歌>经历了乐府<白纻歌>、宋词<白苎>和元代散曲<白苧歌>三个阶段.<白纻歌>是配合<白纻舞>表演的歌曲,在唐代被广泛传唱,于宋代演化成词调<白苎>.<白苎>词调在被用作杂剧、诸宫调等唱调过程中,逐渐由词转化成了散曲<白苧歌>.  相似文献   

9.
自古诗人爱月亮,李白更是和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李白现存的1044首诗歌,直接或间接写月的,竟有320多首.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月下独酌>、<静夜思>、<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初月>、<古朗月行>、<关山月>、<把酒问月>、<雨后问月>等等.  相似文献   

10.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大量地引用了<释名>作为例证.<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在引用<释名>时出现了一些失误.致误原因主要是不明白<释名>的声训性质.<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是成功引用<释名>的典范,它充分认识到了<释名>的声训性质,多方面挖掘了<释名>的价值.因此,<释名>的声训性质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1.
衡阳的第一部"通史"--<衡阳历史文化丛书>,近期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6卷,分别为<历史风云>、<经贸史述>、<城邑沧桑>、<文化史论>、<教育史略>、<风物荟萃>,共计140多万字.  相似文献   

12.
清代学者崔述是史学名家,其史学思维方式也贯穿到了他的读<诗>笔记--<读风偶识>中,他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使<读风偶识>染上了浓重的史学色彩.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崔述对"诗可以观"的理论认识与其观<诗>知政的说<诗>实践是高度一致的.他认为"诗可以观"就是指通过<诗经>可以考察政事得失、历史变化,强调现<诗>知政的作用;在说<诗>实践中,崔述透过<诗经·国风>文本看历史兴袁、政治得失、风俗好坏.二是以史证诗,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考证<国风>某篇是否属诸某人,是否反映某件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3.
周传寿 《文教资料》2008,(35):15-17
明末时期的黄道周.为福建闽南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和文化名人之一.他自幼博览群书.潜心攻读诗、史、经典,尤为钟情于"屈赋".深为屈原爱国主义思想情操和执着"求索"精神所折服、所感染.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对人生的感悟,仿照屈原的<离骚>、<九章>、<天问>等作品,抒写了<謇骚>、<离疚>、<丛骚>、<九戾>、<九诉>、<九绎>、<续天问>等辞赋,具有极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后代研读.本文试以黄道周<謇骚>为对象.从黄道周的思想品位探寻其对"屈赋"爱国主题的继承与发展.以传承先人文明,弘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张同江,男,生于1963年9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学历. 系河北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会员,唐山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唐山市教育局中心教研组兼职教研员. 被聘为<学习报>特约编辑,<学习方法报>数学版版面主持教师、<数理天地>,<中学生数学>通讯员,<读书时报-数学专刊>特约作者,<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特约编辑. 在<数学通报>、<数理天地>、<中学生数学>、<数学大世界>、<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主编、合编论著多部.  相似文献   

15.
<大戴礼·夏小正>所用历法,迄今主要有"十月太阳历"、"殷历"和"夏历"等三种观点.比较<夏小正>与<礼记·月令>,它们记载的物候相一致的情况居多;测算星宿的距度.可推知<夏小正>与<月令>记载的正月、三月、五月、六月和八月的星象皆一致.可见,<夏小正>与<月令>使用的历法大体相同.另,<月令>与<淮南子·时则训>记载的星象亦一致,且<淮南子·时则训>中斗建寅这一星象为夏历的主要标志,可见<月令>使用的是夏历,而<夏小正>所用历法亦以夏历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春秋、秦汉时期学者经常谈及上古有三易,即<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可惜<连山易>一书早已失传,其真相扑朔迷离.笔者根据对<山海经·五藏山经>和<连山易>的研究,发现古人所描述的<连山易>,其性质与<五藏山经>非常接近,并据此推论<连山易>出自<五藏山经>,而笔者创意绘制的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客观上复原了<连山图>.  相似文献   

17.
颜师古注<汉书>,征引古籍达百余部,而簿录类唯有<别录>和<七略>,且二书早已亡佚不存.本文仅对<汉书>颜注所引<别录>、<七略>之佚文加以笺释,从而完善清季以来诸家<别录>、<七略>辑本,以见古本.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代是美学思想鼎盛的时期.当人们把多数的目光聚焦于<论衡>、<典论>、<文赋>等倍受后世瞩目的著作时,却往往忽略了同处于这一时代的葛洪的代表作品<抱朴子>.从美学鉴赏的角度来说,<抱朴子>是一部非常有影响有价值的美学著作,尤其是<外篇>.葛洪的美学思想上承<淮南子>、<论衡>,下启<文心雕龙>,在魏晋美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的发展历程及古老中国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董西厢>与<莺莺传>相比的杰出成就;<莺莺传>和<董西厢>思想内容存在着深刻差异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董西厢>是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桥梁.指出在情节、主题、结构、矛盾冲突、人物、语言等方面都具有独创性,并为王实甫的<西厢记>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经验,对<西厢记>有导乎先路之功.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中国题材诗的源头,其中亦不乏中国最早的送别诗,但由于历代经解的影响,<诗经>别诗经常被附会本事,强作他解.结合古今<诗经>笺解注译,考辨<击鼓>、<渭阳>等诗歌意旨,发现<击鼓>是一首征夫别妻之作,<渭阳>是赠物惜别之制,<崧高>、<烝民>、<韩奕>是祖饯仪式上的别诗,<有客>是最早的留别诗歌.还原这些诗歌送别诗的本来面貌,不难演绎出中国早期送别诗嬗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