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8 毫秒
1.
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加“文学”,而是一种跨界限(民族、语言、文化、学科)的文学研究,它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有了新的研究对象,从而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是这些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必须具备可比性。可比性是一种内在的价值,需要研究者从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之间的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中加以发掘。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重要依据,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关键。比较文学的研究还必须以文学为出发点,必须以文学为归宿。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原则,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
区域文化与区域文学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文化是民族国家之内在特定时期与环境中存在着的,拥有意识文化、地区文化、地缘文化、民族文化四大基本构成要素,并且具有意识形态主导性、行政区划限定性、人文地理稳定性、民族归属独特性这四大特征的阶段性文化现象。区域文学就是以区域文化为审美对象,拥有意识文化导向、地区文化限度、地缘文化特性、民族文化底蕴这四大文化内涵,地域文学的政治性需要与地方文学的地方性表达趋于一致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3.
隐逸是从上古就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一旦产生,就寓有某种文化意义。针对中古魏晋时期文学中的隐逸现象,对个别隐逸作家作品进行梳理,从隐逸的内涵和文化影响去探索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因素的过滤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化因素对异国文化的过滤是一种常的现象,而对外来文学的过渡在文学翻译中显得尤为突出。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因素的过滤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强调在文学翻译中应特别重视理解和把握语言深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文化视野中的古文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是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因此,要理解作为子系统的文学现象并探寻其规律,就必须“以大观小”,对文化大系统的现象及其规律做研究,在文化中理解文学。在文化视野中,中唐的“古文运动”不外是体现文化目的的一个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音乐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考察外国音乐史,特别是欧洲音乐史,我们就会发现大量的实例。音乐从文学中汲取营养,文学借鉴音乐的表现形式,二者互相阐发,自从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诞生以来,人们就感受到莎作语言中蕴含的音乐性,欧洲许多第一流的音乐家都从宏大的莎作中获得过灵感,为莎作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构成了莎士比亚文化中的音乐现象,或音乐中的莎士比亚现象。在这种超学科的渗透、比较中,只有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才有可能进入另一种艺术形式,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精神文化的部分外延,以伦理、道德、观念、文学、艺术、科技、出版、广告、信息等方面为视角,对香港的文化特色、文化产业、文化格局等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从香港的历史和现状分析香港文化在香港回归后的走向,展示香港回归后其文化的发展趋势将是将变得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现象,它的风起云涌,是外部社会和文学内在趋势等诸多因素形成合力的产物。本文把网络文学置于当代的文化境遇之中,从双重视角入手,把握网络文化、后现代文化思潮以及当代小说对网络文学美学特征与审美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是学术界提出的“重写文学史”理念的原质性延伸,整体文化与文学是区域文化与文学的整合,区域文化与文学是整体文化与文学图谱中的区域文化与文学;区域文化与文学既具有异于他者的区域性,又具有同于他者的整体性。城市发展的任何战略都必须立足于文化战略,现代化都市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大都市以文化论输赢”。重庆无论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丰沃的文化土壤和密集的文化人才方面,还是在鲜明的文化个性和开放的文化心理方面,与其他一些大都市相比都有着绝对的差距。重庆已逐渐表现出其文化自觉,正在努力将重庆的城市文化特征经过现代整理,实现创造性的转换。区域文化形成作家不同的内在气质及其作品的外在特征,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重要原因。重庆文化是重庆文学的摇篮,又是重庆文学重要的审美对象。重庆目前并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文学面貌,成就和影响都极其有限。但是时间一定会孕育出具有明显区域文化特征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重庆作家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文化选择和文化开放中形成自己的文学禀性和特色,完成具有特色区域性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0.
建筑同文学和艺术一样,是一种文化。既是文化,就必然具有文化的特征。可读性和耐看性是衡量文化水平的基本尺度。建筑创作应扎根本国土壤,结合中西先进的创作手法和传统风格进行发挥和创造。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有:社会历史;思想理论;文学自身的发展。它的基本特征是:中心内容表现社会危机和人的异化;创作精神主张表现主观现实和内心世界,是表现论而非反映论。它最主要的流派是象征主义文学和未来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在艺术表现上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惠帅 《天中学刊》2014,(5):48-51
对"一件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向来有诸种回答,如作者意图、读者理解、文本自身等,而这些回答显然都有一定的问题。通过分析理解以及对作品的存在及其意义时间性的探析,我们看到了这个文学作品意义的问题本身所具有的不合理性,进而从文学作品意义"到时"角度看到了以上诸种回答的问题所在,进一步揭示了作品意义的时间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是对人类生活、思想、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反映,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文学在文化这一大背景中寻找自己的机遇与挑战,更努力在文化的变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文化在文学的发展中得以滋养和积淀,更在文学的创作中得以表述和体现。这种相互的作用关系,就使中国当代文学具有了多维的文化价值。首先,从文学的视角看当代文化的历时性发展和共时性格局;其次,从当代文学的基本形态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选择及价值取向;最后,在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中,探讨其隐藏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欧洲各国华人数目在大量增加,华侨社会的结构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分子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有爱好文学、以写作为专职的,因此欧洲的华文文学,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于1991年3月在巴黎成立,如今的欧洲华文文学,已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前景一片光明。"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成立于1992年,今天的整个世界之上,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分布在海外各地的华文作家,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都有完整的中华文化背景。再就是因为长居国外,多少受到一些住在国文化特色的熏陶。他们具有一种揉和了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质,他们更习惯以这两种特质的混合观点来看人生,看世界。海外华文文学代表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对内,也就是对我们中华文化本身的。其二是对外,也就是对全个世界,对人类文化整体的。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为思维,具有广阔无垠的全息思维视域和融会一切思维方式的统合力.作为人类思维最具普适意义的展现形式,文学从内容和形式上拓展和深化了人类的思维,培育和滋养了人类的智能,使人类的创造性获得了无限的空间与自由度.并且文学作为文化母体,影响和哺育着众多的文化载体.文学作为思维是文学最永恒的品格.  相似文献   

16.
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在其精神表征的现象学维度上呈现出了一种技术掌控而人文去势的特征。在技术掌控上表现为技术赋型、比特叙事和超文本兴起的,在人文去势上则表现为电子媒介对人文精神的消解与重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精神呈现的完美的态势应该是技术与人文一种兼收并蓄、和谐兼容的状态,人文把握着的文学方向,而技术则是在人文大方向的引导下,推进文学的载体的技术进步。这样既能做到文学在技术中发展,同时又能做到不打破文学本身发展的特性,突出文学的地位,达到技术与人文博弈的最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东北抗战14年(1931—1945),是东北多民族戮力同心、共同参与的全民抗战。东北14年的抗战文学也是由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共同构建、齐力熔铸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民族危亡关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养成者的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做出了既非雷同而又相向而行的文化选择,这决定了抗战14年东北汉族作家文学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可比性的客观存在。从此出发所做出的同中见异、异中存同的比较文学观照,将有助于认识中国东北抗战文学的多元文化景象与民族文学素养,更有助于打破一元化的、“大汉族中心主义”的传统抗战文学研究视角,树立“中华多民族抗战文学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8.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俄罗斯文学的民族性特征。多余人是当时社会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社会历史文化方面探索作品主人公奥涅金作为多余人存在的深层内涵,揭示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Evidence of comparability is generally needed whenever there are variations in the conditions of an assessment administration, including variations introduced by the administration of an assessment on multiple digital devices (e.g., tablet, laptop, desktop). This article is meant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issues relevant to the comparability of scores across devices, and as such provide a starting point in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a research agenda to support the comparability of any assessment program. This work starts with a conceptual framework rooted in the idea of a comparability claim—a conceptual statement about how each student is expected to perform on each of the devices in question. Then a review of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is provided, focusing on how aspects of the devices (touch screens, keyboards, screen size, and displayed content) and aspects of the assessments (content area and item type) relate to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preference. Building on this literature, recommendations to minimize threats to comparability are then provided.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ways to gather evidence to support claims of comparability.  相似文献   

20.
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衍生物,全球化大潮的激荡于化的发展或许是件好事,华夏化自古以来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骄人魅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她始终与外族化不隔绝对立,而是在与外族化的交融中造就了博大精深的品质。而今,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如何展现华夏化的风采并高扬中国的旗帜?在眼花缭乱的这“主义”那“方法”的“前”“后”翻“新”面前持守学发展的理性?发扬原有的人精神传统,适度吸收西方人精神的合理成分,使人、自然、科技、社会彼此之间达到新的和合乃是必由之路,学的生存是一种对话的生存,固“我”之本后方能与外族进行对话,用外来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激活自己,从而进行现代的理论创新。这种理性精神应该是新世纪学艺术创作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