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词赏析     
卜算子①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②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释①卜算子:词牌名。②幽人:幽囚之人。作者自指。③省(xǐng):了解。赏析此词咏孤雁,寄托自己的情思。特点是人和鸿两个形象融为一体。上阕写静夜鸿影、人影两个意象融合在同一时空,暗示作者以雁咏人的匠心。下阕写孤鸿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主要写孤雁心有余悸的凄惨境况和坚持操守的崇高气节。透过“孤鸿”的形象,容易看到词人诚惶诚恐的心境以及他充满自信、刚直不阿的个性。可见:冷…  相似文献   

2.
论苏轼诗词中"鸿"与"鹤"意象的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诗词中鸿、鹤两种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前者具体化为飞鸿、孤鸿、归鸿,分别象喻了苏轼人生历程中的青年、壮年、老年阶段的生命体验,后者以"驯鹤"为主要形式,象喻了主体的品格.  相似文献   

3.
海棠诗与孤鸿词是苏轼初贬黄州之所作,皆是反映乌台诗案后的思想情感,但反映层面大有不同。究其原因应在时间,海棠诗,写于白昼,倾向塑造苏轼惯有的豁达诚挚之形象,以沟通自我与白昼之外界;孤鸿词,黑夜之作,展露灵魂之苦痛内心之矛盾,是面对自己的问题。由时间入手可以比较容易地见出二者之别。  相似文献   

4.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何独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唐代诗人杜甫和崔涂都曾以"孤雁"为题作诗,但抒发的却是别样的情怀。 杜甫的《孤雁》是一首写孤雁念群的赞歌。首联写孤雁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声音中透露出它对同伴的无  相似文献   

5.
这首词通过刻划孤鸿的形象,表现了词人洁身自好、不肯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也反映出词人政治失意后的孤独寂寥之感。意境幽缈,含意深远,格奇语隽,含有超逸之气。  相似文献   

6.
罗春娜 《文教资料》2010,(20):11-12
在古代文学中,雁是文人墨客喜爱使用的一个意象,它通常意味时令、季节的变化,又是信用的表征。然而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它却是另一番景象,其《孤雁》笔法独特,堪称写雁诗中的精品。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杜甫的《孤雁》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7.
论焦延寿咏昭君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延寿和昭君是同时代的人,他写过两首咏昭君的诗。这两首诗在咏昭君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一、焦诗是现存最早咏昭君的作品;二、焦诗最早将昭君个人与国家命运结合到一起;三、焦诗是赞颂昭君出塞这一倾向作品的源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梁代《刘生》诗溯源,分析梁陈两代帝王咏侠诗的特色及游侠形象的改变。梁陈帝王咏侠诗在宫体诗风影响之下,呈现出与建安风骨迥异的柔靡之音,咏侠诗在不同作者笔下被赋予新的形象及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远离班集体的“孤雁”受自身性格,家庭因素等原因的影响,形成了融入以班为集体的障碍,本文对“孤雁”的成因及如何帮助“孤雁”早日融入集体的具体措施这两个方面,通过在教育工作实践中的思考,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苏轼因“乌台诗案”,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贬谪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寓居定惠院(一作定慧院)。词人罪废之余,心灰意懒,遂闭门谢客幽居自省。一日,月夜下漫步沙际,与徘徊不定的孤雁相遇。人伤索居,雁悲离群,两者境遇,正复相似。词人因此借物咏怀,以孤鸿自喻,寄托其政治失意后的孤寂心情,同时表明自己不合流俗的决心。  相似文献   

11.
杨希水 《云南教育》2001,(17):31-32
《鹅》是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一首古诗,相传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全文十八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鹅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   全诗两句共四行。第一句的第一行连用三个“鹅”字,点明该诗所咏的对象。这里不仅表现了诗人在呼叫鹅,同时表现了鹅的叫声。因为鹅的叫声正是“鹅、鹅、鹅”,所以一听到这叫声,人们便知道是鹅在叫。这样写,既起到开头点题的作用,也使第二行的“曲项向天歌”的“歌”有了着落。接着,诗人采用特写的表现手法,具体地描写了鹅弯曲着脖子,对着蓝天唱歌的可爱形象。“曲项向天歌”寥寥五字…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以1924年他写的《孤鸿》为界碑,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以个性主义为核心的积极浪漫主义,认为诗的创作是诗人精神人格的表现,诗的形式应当是创造的,诗的美学价值在于诗情的纯真自然;后期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革命浪漫主义,与前期相比,在对文艺与生活、文艺与大众、文艺与革命的关系的认识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郭沫若文艺思想的发展,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历史逻辑的统一性,这是他文艺思想发展的典型性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任旭娟 《考试周刊》2009,(36):63-64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北宋杰出词人苏轼左迁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充黄州团练副使时创作的一首词,原题是“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是借物喻人、写法独特的好作品。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相似文献   

14.
清代文人曾写过不少咏育北京风土人情的竹枝词,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京城各类人士的文化娱乐生活,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地方戏在京城流行的情况,以及京城人热衷观戏,从而促进戏曲的发展繁荣,二是小说,字画和古玩受到文人格外青睐,京城具有浓厚文化气息,三是教育考试在京城的发达和变化,四是近代文明对京城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和文化时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从孤标傲世,卓尔不群,“世外仙姝”大胆追求“术石前盟”,愤世嫉俗的“咏贤才”三个方面分析《葬花辞》中的林黛玉冰清玉洁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翻开唐诗宋词 ,吟咏月亮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古代文人为何钟情于这一物象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用月色渲染气氛 ,表达贬谪的悲凉、怀才不遇的感慨古代为官清政廉洁、敢于直谏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 ,往往逃脱不掉被贬官流放的命运。因而古诗中这类题材的作品数量就很可观。而月亮这一审美物象 ,便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 ,抒发他们人生无常的感慨。如苏轼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 ,是一首咏物词 ,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词的开头 ,便用…  相似文献   

17.
高彤心 《函授教育》2002,(5):108-109
本文从孤标傲世,卓尔不群,“世外仙妹”大胆追求“木石前盟”,愤世嫉俗的“咏贤才”三个方面分析《葬花辞》中的林黛玉冰清玉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写得具体形象,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只有具体形象地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而不少同学作文,内容不具体,无论写什么总是几句空洞的话,这怎能感染读者呢?下面介绍两种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一、步步追问法。要边写边问自己有关的人和事“怎么样”?抓住引起人物和事件变化的因果关系,一步步追问出情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讲了个例子:“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他认为这话不具体,应改为“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当当地跳着”。这样改,形象地回答了从哪里落的,怎样落的,落地…  相似文献   

19.
咏物诗,把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作为描摹对象,在细致描摹事物的同时,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咏物诗的特点“不粘不脱”,即既要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曲尽“物”之妙;又要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有所寄寓。根据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有无作者明确的感情寄托,笔者借用王昌龄《诗格》中的术语,把咏物诗分为三个层次,即三个境界:“物境”、“情境”、“意境”。一、物境:抓住特征,绘形写神这一境界的咏物诗,能够准确地把握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给以逼真的描绘,使物的内情与外形达到统一。而诗人站在物…  相似文献   

20.
李慧琴 《河北教育》2005,(24):42-42
《红楼梦》里有一回,写大观园里的女孩儿们填词咏柳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