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在诗歌中表现得最充分。本文主要是运用莱考夫的认知理论来探索隐喻在中英诗歌中的运用,包括对其特点和分类的分析。从而得出增强隐喻意识,提高隐喻能力,从认知的角度理解诗歌隐喻是诗歌欣赏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帮助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认知的工具。本文试从舒婷的《致橡树》一诗中,探索隐喻和诗歌的关系,分析隐喻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以及隐喻为诗歌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文学效果,帮助读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3.
自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合著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来,隐喻研究在认知科学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认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工具,是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媒介。诗歌是隐喻的海洋,该文以舒婷《致橡树》为基点,探索隐喻和诗歌的关系,分析隐喻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以及隐喻为诗歌所带来的文学效果,帮助读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隐喻是系统地、单向地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结构投射。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抽象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在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创造新的意义、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隐喻起到中介的认知功能。在语用学的视角下,动态的语境是理解诗歌隐喻的“桥梁”,人们运用动态的语境可以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诗歌中新的、抽象的、不清楚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诗歌意象的认知概念化解读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隐喻性的写作,意象是诗歌语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意义的生成与理解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对诗歌意象的认知概念的运作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意象翻译该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诗歌中大量使用隐喻,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达和阐释,形象生动地表达情感。翻译诗歌时正确把握隐喻,能有效帮助目的语读者解读诗歌,领会诗歌的真正内涵。本文运用隐喻理论对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意境、风格、情感等多方面分析三个英译本不同的翻译效果,以求促进诗歌的认知翻译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7.
隐喻不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而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作为一个认知机制.一个认知域(源域)部分映射于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上,目标域因为源域而得到部分地理解。隐喻是诗歌的灵魂,和诗歌同质。本文从隐喻的认知功能角度分析艾米莉迪金森著名小诗《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运用隐喻的认知理论对比分析英诗文本,可从诗人的认知层面更深层次地体会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独特的理解和诗歌本身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方面,因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突破了如何运用语言能力和实现语言能力的籓篱,使传统的隐喻理论得到了重大的发展。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它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Glen Phillips的诗歌,指出Glen Phillips诗歌中的隐喻其实是来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体验,是诗人用灵心慧眼对一些基本概念隐喻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修辞手段,诗人使用隐喻,一方面将内心的感受图像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使诗歌变得清晰、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试图传达的内在涵义;另一方面,使诗变得意义深刻,更具可读性。本文尝试运用George,Lakoff等学者的认知理论,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通过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与概念隐喻的关系,说明了隐喻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无所不在,理解隐喻正是理解整首诗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爱情诗歌通常被称为是语言的精华和最高运用形式。爱情诗歌常常具有模糊的意象特征,其中会运用大量的意象进行隐喻,从而增加诗歌的意境美。隐喻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语言技巧,是我们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的一种体现,是人们认识世界、对世界感知的一种重要手段。爱伦坡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本文将以爱伦坡的诗歌作品为载体对爱情诗歌中的隐喻艺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兴是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最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其显著特征便是以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来隐喻人和事。从现代隐喻理论看,其关涉到的隐喻"人是动/植物"正是大连环隐喻(Great Chain Metaphor)这一人类最为普遍存在的理想认知模式中最耀眼的环节。以动植物为始源域,兴符合隐喻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投射方向,符合隐喻的体验哲学原则,符合诗歌含蓄性特点,符合先民的图腾崇拜意识。兴在诗歌中的创造性运用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大智慧和匠心独具的艺术个性。动植物隐喻作为人类最朴素的自我认知的方式,还普遍存在于东西方文化中,反映在其象征性和姓名文化中,这充分体现了人类在认知模式上的共性。  相似文献   

12.
杨雪  王静  崔学军 《海外英语》2011,(15):279-280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把语言就是隐喻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使隐喻从此正式纳入认知科学的新领域。隐喻的认识源于日常经验,这种认知系统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心理基础。诗歌是隐喻的海洋,唐诗更是中国诗歌的精华,该文以唐诗为基点,借鉴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主要内容对唐诗中的概念隐喻、换喻、拟人化和通感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认知语境人本性,并结合诗歌语言的隐喻性的特点,谈谈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隐喻。诗歌语言的境界就在于它能够在看似记忆中已经存在的经验和思维中,赋予隐喻以新颖性,同时人们对诗歌隐喻理解的争论也正是认知语境具有人本性的最好体现。一、认知语境的理论背影认知语境观是Sperber & Wilson在关联理论中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存在于大脑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作为“隐喻式语言”的诗歌自然离不开隐喻,隐喻翻译是诗歌翻译的关键。结合认知的观点,认为诗歌中的隐喻既有同质性的一面,又有异质性的一面,提出了中国诗歌隐喻的英译实践可归结为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分析一些古诗名句的译文表明,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换喻法与异化翻译策略中的明喻法、直译加解释的方法,是英译中国诗歌隐喻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认知语言学家的眼中,隐喻被看作一种认知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手段。在 Lakoff & Johnson 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对李白诗歌中的隐喻现象进行认知解读,旨在说明其诗歌的独特魅力和广泛流传有赖于隐喻的大量确切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认知隐喻理论指出隐喻遍布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本文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分析丁尼生的诗《深红色的花瓣睡着了》和《橡树》,分析了诗中的隐喻特征及内涵,旨在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意象和美。  相似文献   

17.
张杰 《海外英语》2022,(4):66-67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哲理小诗《未选择的路》中通篇贯穿着人生是旅行这一隐喻。通过综合运用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中关于隐喻的理论,分析了人生是旅行这一隐喻在诗歌《未选择的路》中的文体作用。研究发现,全诗隐喻统领在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下,具有系统性,形成了隐喻网络,实现了隐喻的衔接功能;隐喻的修辞性和认知性将读者深深带入诗中,实现了诗内与诗外概念的互动,体现了隐喻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的、语义的现象,更是一种语用的、认知的现象.诗歌中隐喻的使用是诗人追求最佳关联的结果,因此隐喻的理解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是读者在适当的认知语境下寻求最佳关联而取得语境效果的过程.以隐喻的认知语用观为出发点,结合具体的英语诗歌中的语篇隐喻为实例,可以进一步认识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9.
李丽丽 《文教资料》2012,(27):148-150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与诗歌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隐喻在诗歌创作中被广泛应用。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花"这一意象的,本文尝试将"花"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所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及其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花"这一意象。  相似文献   

20.
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代表人物约翰·邓恩素以其诗歌富含奇思妙喻,思辨性强,想象奇特而著称。"死亡"是邓恩诗歌中的主题之一,有关死亡意象与死亡隐喻的诗歌占很大比例。本文拟从认知视角,借助概念隐喻理论来解读约翰·邓恩诗歌中的死亡概念隐喻,并对其诗歌中大量死亡隐喻的创作原因作进一步分析,以欣赏邓恩诗歌中死亡概念隐喻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