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充要条件是数学中极其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然而它又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充要条件主要讨论命题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包括:充分非必要条件、必要非充分条件、充分且必要条件三个内容。  相似文献   

2.
3.
众所周知,命题一般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研究命题就是研究条件和结论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充要条件正是刻划这种关系的重要概念之一。由于充要条件在中学数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充要条件这个难点的突破及逐层深化概念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4.
5.
充要条件是数学中一个常用的重要概念,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尽管取得了一些教学经验,但收效不大。主要是“充分但不必要“与“必要但不充分”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难于区分。近几年来,由于新课本中大量引进了推出符号  相似文献   

6.
“充要条件”这节教材内容,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教好这节内容,使学生能做到概念明确,条理清楚,运用自如,为今后学习打下较好基础,确是值得教师们探索的问题。但按现行高中统编教材第二册第六章的概念,顺序、例题来讲授,学生们学了后,还只会是迷迷糊糊,概念不清,似是而非,碰到具体问题判断不准确。我在教这节内容时,是重新组织了教材的。根据在不同班级的讲授,学生们反映较好,收到一定效果。但此教法是否妥当,请同行们给予指正。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主要讨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明确了解这些关系,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概念对数学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判断,才能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这对于学好数学,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资深教授涂荣豹先生曾告诫我们:“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此话充分说明了教师“教”的根本功力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把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梯度;学生的“学”最终表现为是否领悟了教师所教的数学概念的要义及数学解题过程中所折射出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我认为必须在教学中突出下面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充要条件是一个逻辑概念,掌握它十分重要,但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应用它去判断,解决具体问题也很困难。本主要列出几种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判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充要条件”这一节介绍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不易理解,用它们去解决具体问题则更为困难,因此充要条件的教学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而“必要条件”的定义又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充分条件”的名称还易接受。而“必要条件”的名称却难于理解,同学们说“对于一个正确的命题A→B,以前把A叫做命题的条件,B叫做命题的结论,现在称A是B的充分条件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有A成立就足以保证B成立,即为使B成立;具备条件A就足够了,充…  相似文献   

11.
漫谈教学     
漫谈教学有教有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的统一,缺一不可。教师按自己的意愿、模式、目标、要求引导或塑造学生,教师是主导。学习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学生是主体。学生有自己的理想、兴趣甚至梦幻,学习是为了实现追求.教师起辅导作用,学生可以不听教师的。...  相似文献   

12.
13.
“充要条件”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对进一步学习数学用处很大,是高等数学论证中最常用的术语,也是统编高中数学第二册教学中公认的难点。中学生学习它有三难:难听懂、难  相似文献   

14.
教学漫谈     
成为一名教师已近两年了,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灵武实验了也近两年。以前懵懂无知,意识不到自己在课改工作中的责任和意义。虽常听到“课改”这两个字,却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总  相似文献   

15.
王静 《数学教学》2001,(5):12-13
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数学中的许多公式、概念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教师如果能把数学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使数学知识生活化、通俗化,那么就能赶走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遥远感.  相似文献   

16.
在近几年的毕业复习中,我们明显地感到学生对充要条件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薄弱之处。他们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产生混淆,对充要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两方面的证明模糊不清。如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部分的内容?下面谈几点教学意见。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命题和命题的四种形式,并且知道原命题和逆否命题、逆命题和否命题分别是等价命题。这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充要条件等概念的已有基础。教材正是在这些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例来阐述条件和结论之间  相似文献   

17.
“一次函数”内容安排在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第17章“函数及其图象”的第3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的图象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内涵,感受现实世界中数量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经历如何应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次函数是学生接触基本函数的起点,也是学习后继各类函数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一次函数概念、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应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参数不仅活跃在解析几何的舞台上,在数学的各个分支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在解题过程中,若巧设参数,则使题解简洁,有些一时难以下手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请看下面几例: 一、角参数例1 如图1,已知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且PA=1,PB=3,PD=7~(1/2)。求正方形ABCD的面积。解:选择角参数。设∠PAB=θ,则∠PAD=90°-θ。设正方形边长为x,  相似文献   

19.
1 教材分析"一次函数"内容安排在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第17章"函数及其图象"的第3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的图象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内涵,感受现实世界中数量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经历如何应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次函数是学生接触基本函数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高中物理静摩擦力在教学中是个难中之难的内容,静摩擦力的教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要建立好静摩擦力概念,引导学生形成解决静摩擦力问题的程序性方法。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主动探究、归纳静摩擦力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