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要想正确地“反映”,就要认真地观察。诗人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很有哲理。我们的眼睛像一台摄像机,它真实地纪录下所观察到的一切事物,  相似文献   

2.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要想正确地“反映”,就要认真地观察。诗人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很有哲理。  相似文献   

3.
神·人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林少斌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适应黑夜。“寻找”和“适应”,同样面对“黑夜”,那为什么有如此之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他,天生就是一个盲童。他的眼中从未有过光明,有的只是黑暗。他很渴望见到光明,他问妈妈说:“妈妈,你们为什么看得见,而我看不见,为什么你们有光明,光明又是谁给的呢?”他经常这样依偎在妈妈怀里,傻傻地问妈妈,妈妈每次只是轻轻说两个字:“太阳。”“太阳不够亮,我看不见它,我长大了一定要多种几个太阳,去照亮别人。”别人问他长大要干什么,他就说:“我长大了要当种太阳的孩子。”有些人认为这只是个笑话,而他妈妈却告诉他:“孩子,重要的不是眼睛,而是心灵,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棵太阳树,需要用善良美好去浇灌,太阳成熟了,你就会成为一个充满…  相似文献   

5.
诗人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请以“夜”为题,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相似文献   

6.
珍惜光明     
我经常这样想,如果每一个人在他的青少年时期都经历一段瞎子与聋子的生活,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他更加喜爱声音。我经常考查我那些有视力的朋友们,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最近,我的一位好友来看我,她刚从森林里散步回来,问她都看到了些什么。她回答说:“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如果我不是习惯听这样的回答,那我一定会对它表示怀疑,因为我早就相信,眼睛是看不见什么东西的。我常这样问自己,在森林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却没有发现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我这个有目不能视的人,仅仅靠触觉都能发现许许多…  相似文献   

7.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恰是对席蔚菁人生历程的写照和奋斗追求的批语。她有着一双盲人父母给予的明亮的眼睛,她从事着带领盲人追寻光明的光荣事业。  相似文献   

8.
来稿撷英     
庞学利《挑战生活》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华灯下,未来的日子何去何从?近似封尘的心在茫然中苦苦寻找着答案。也许心太高,也许梦太远,但回归现实是给自己定位的基点,顾城曾说:“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熟识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是的,青春的眼睛里容不下太多黑暗的颜色,慷慨之余,怎能让没有结局的奋斗就此停息?自考给我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这条通往彼岸的小桥上,莘莘学子群雄逐鹿般你追我赶,压上去的是信心,付出去的是汗水,我喜欢一位诗人的一句话:“一朵成功的花,人们往往惊慕它现在的艳丽,然而当初的嫩芽,却浸满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  相似文献   

9.
正诗人说:"上帝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在我看来,光明之中,除却光明本身相对黑暗所具有的色彩之外,还有着除黑眼睛之外的蓝眼睛、绿眼睛,亦都能看见缤纷的色彩。人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光明,认识世界,这从来都是源自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求知欲所致。选择"看"似乎自然而然,然而"看"是否真能有所"见",以及所"见"的多少和真实与否,总难以轻易界定。①  相似文献   

10.
曾有一位名家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而我要说的是:“上天给了我一枝笔,我要用它酿造快乐!”怎么酿造呢?听我悄悄把秘方告诉你——思维和感觉创造世界和生命。“这就是秘方?开玩笑吧。”有同学说。别急,这只是秘方的咒语。在你酿造的时候常常默念这句话,你才可以酿造出快乐!我们继续往下看。  相似文献   

11.
若木 《高中生》2011,(28):18
我最难忘记这样一首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顾城《一代人》的全部文字。每当轻轻吟诵时,我都会有一种震颤的感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诗人把"文革"那段黑白颠倒、人妖不分的岁月比作"黑夜"。"黑夜"里,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正义无处伸张,真理遭到歪曲,人性备受摧残,一切都是阴沉沉的,见不到一丝亮色,看不见一点光明。"我"虽有一双眼睛,但因为四周黑漆漆  相似文献   

12.
葡萄人     
有一个人长得像一串葡萄,紫色的,浑身胖胖的,眼睛小小的。他生活在一个很小的村庄里,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不过村里的大人孩子都很讨厌他,说他是葡萄怪兽。他很伤心,他决定找到自己的故乡——葡萄国。 葡萄人就这样踏上了旅程。 他来到了一家农户的院子里,看见一只狐狸在那偷吃葡萄,它的肚子大得像个鼓。它还自言自语地说:“要是有更多的葡萄就好了。”它一抬头看见了葡萄人,把它吓了一跳。它对葡萄人说:“啊哈,原来这里还有一大串葡萄呢?可是你怎么这么大呢?” 葡萄人说:“我虽然是葡萄人,可我却不是葡萄。” 狐狸说:“那你还是葡萄。…  相似文献   

13.
挫折的美丽□吉林一考生“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是著名诗人顾城最有名的诗句。看到“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这样的话题,我首先想起了这句诗。如果我们从挫折和痛苦这个角度来解读这句诗的话,我认为是最恰当不过的了,“黑夜”是遭遇的挫折,“黑色的眼睛”是遭遇挫折后的痛苦,“寻找光明”是释放痛苦,也就是缩小痛苦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真的,在人生中,能有几人有这样的襟怀呢?这又让我想起了他们:当盛唐的诗篇,在浩瀚宇宙间响震寰宇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胸怀大志的李白。年轻的李白,带着对仕途的憧憬,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天子…  相似文献   

14.
品味初三     
初三,就像一杯浓茶。姐姐说:“初三太苦了,一天里没有几分钟可以玩。太烦人了,就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想飞,但怎么也飞不起来。只好看别的小鸟在天空自由飞翔,在河边嬉戏了。”哥哥说:“初三太累了,我在那里‘作战’把眼睛都累近视了。我不想当‘进士’,我想当博士。没办法,我只能在黑暗中寻找一些光明了。”朋友说:“初三,像冰糖葫芦,酸里带甜。学习虽累,但你付出了,努力了,就会有丰硕的成果挂满枝头,有付出就有收获。相信自己,苦过去甜就来。”弟弟说:“初三的学生学问很大,我不会做的题他们都能做出来,而且他们大多数人都戴着眼镜,多有学…  相似文献   

15.
美的瞬间     
诗人顾城吟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用我黑色的眼睛作相机,轻轻按下快门,让一个个美的瞬间成为永恒。——题记  相似文献   

16.
叶萍 《初中生》2010,(3):46-46
“妈妈,我走了,你们不要难过,不要悲伤,我的眼睛还在看着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叫张鹏的男孩的墓志铭。他是一名在读研究生,因为肝癌而去世。在他去世两天后,他的眼角膜被移植到两个孩子的眼睛里。因为他的行为。之后,陆续有百例眼角膜捐献,许多双眼睛由此重新获得光明。  相似文献   

17.
无意中在记忆的脑海中深刻地印下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住着一对夫妇,一对残疾夫妇。丈夫的耳朵聋了,妻子的眼睛瞎了。可是他们却仍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早出晚归,男耕女织。村里的人对这对夫妇感到特别好奇。为什么一个人耳朵聋了,一个人眼睛瞎了却还能如平常人一样过得平静与快乐,甚至有一种超脱凡人的喜悦。这个丈夫这样回答:“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呢?我们应当很幸福啊。我可以用眼你说要送我一份礼物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痛苦中寻找欢乐在丧气时寻找勇气思绪缭绕魂牵梦萦中我不知道原来你给了我一种态度你给了…  相似文献   

18.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游途趣闻〕●顾城(1956—1993),我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他的作品在青年读者中产生很大影响。1980年,他以《小诗六首》参加“青春诗会”,引发了一场“朦胧诗论争”。1981年,他因《抒情诗十首》获“《星星》诗歌奖”。●我国当代朦胧诗始发于上世纪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等。●这是一首表现一代人在困境中追求理想的诗。诗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黑”字的运用,“黑夜”可以理解为对艰苦和险恶环境的描写;而“黑色的眼睛”则可理解为一个人追求“光明”的信念,因为是在“黑夜”的环境中,所以“黑色的眼睛”就显得更加突出和有震撼力了。一代人@顾城  相似文献   

19.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然后用寻找到的光明,点亮莘莘学子的心灯。”这是我写在日记本上的卷首语,也是隽刻在我心灵上的座右铭。细读这几句话语,总有几许忏悔,几许警戒,但更多的是鞭策,鞭策自己日臻完美地演绎好教育舞台上班主任这个角色。  相似文献   

20.
三个儿子离开家出去闯荡,都取得了成功。一起回来的时候,他们讨论着各自送给老母亲的礼物。大儿子说:“我要给母亲造一幢大房子。”二儿子说:“我送给他一辆小汽车,并给他配一个司机。”三儿子笑着说:“你们记得母亲是多么喜欢读《圣经》吗?而且你们知道她眼睛不太好。所以我送给她一只能够背诵整部《圣经》的鹦鹉,教堂里的长老们花了12年的时间才教会它这个本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