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的国际形象得到提高、大国地位得到全面重塑,具体表现在:中国战场的突出贡献和中华民族的巨大牺牲为中国大国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使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中国的大国地位开始转机;跻身世界“四强”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集中表现,标志着中国大国地位的正式确立;国共两党都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当然,中国大国地位在重塑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国际社会,此后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能以平等的地位出现在国际社会中.“九·一八”事件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抗日战争.战争初期,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采取漠视态度,中国处于孤立抗日的境地.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的抗战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逐渐改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战时和战后的需要,美国将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作为自己的一项亚洲政策,不断地推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和判断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是制订中国外交政策和国家发展建设的重大前提。就理论视角而言,一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应包含国家主体的自我认识和定位,以及国际社会对国家主体的外部认识和定位两个方面。本文将就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的自我认识和定位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关于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研究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成果颇丰。这里以20余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对象,着重梳理与该领域研究密切相关的主要观点,同时还就战时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原因、中国国际地位变化与国际秩序的关系等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作概要归纳。由此,在整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拓展本领域研究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而综合国力的提升也推动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却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声音"不能得到有效传达,尤其是在国际法治话语权中,中国的法治话语一直未能取得应有的话语主动权,无法为维护我国国际经济秩序提供更好的保障。因此,在国际交往中要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就要将中国法治话语权的提升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从法治思维的创新、法治话语的创新和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入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国际地位的历史发展轨迹大约可分为四个阶段来考察,每一阶段都有它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和历史原因。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这主要取决于国内革命与改革、参与全世界共同的经济联系、始终一贯坚持和平共处原则和不称霸外交战略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所支撑的现代价值体系等因素。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绝不会对他国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7.
话语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际地位的体现.目前,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依然占据着国际话语权的支配地位,因此中国捍卫自身国际话语权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需要在建立健全传播机制的同时,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为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国民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迅速提高,但同时,中国的国际形象的提升却没有同幅度的提高,国际传播地位与国际地位不符.硬实力的提高也要伴随着软实力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才会提高,本文尝试提出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影响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既表征着国际社会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认可程度,也反映着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既是争取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战略之源,也是为世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的必然之举,还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基础支撑。然而,当前中国尚未掌握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与自身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与提升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夯实国内根基、布局发展中国家和着眼发达国家“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於民族主义第一讲,有言曰:“三民主义,是救国主义”又曰:“何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呢?因三民主义,係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適存於世界”。故民族。民权。民生实为促进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之手段,而救国之真正目的,在使中国永久適存於世  相似文献   

11.
日本从“九一八”事变开始,逐渐侵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七七”事变后长达近4年的事实战争中,中国没有对日宣战,在国际法意义上的处于非战争状态,然而这是中国政府基于战略的考虑,利用这一国际法律规则,在抗战初期的困难局势下,积极争取到国际同情和援助的手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也是出于对“宣战”所能带来的法律后果的考虑对日宣战,以便在战后赢得胜利成果。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100多年来抵抗外来侵略中获得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在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经过长达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打败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新疆是全国抗战的大后方也是最重要的国际交通要道,因此新疆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对新疆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展开新疆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条件,苏联共产国际因素是开展新疆思想政治工作的外部条件,新疆抗战共同纲领是发展新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动力。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新疆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形式的多样性的特点,对以后新疆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联合国自身机制的局限、美国的挑战和区域性国际组织地位的上升是制约联合国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自身机制的日趋完善,联合国的作用将会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5.
国际法中的战争法的基本原则有;限制原则;比例原则;区别原则;"军事必要"不解除当事国义务的原则;条约无规定的情况不解除当事国义务的原则。国际法对战争的约束面临新的挑战。各国家对国际法的自觉遵守是对国际法约束力的挑战之一。新型战争武器的使用脱离了法律的约束。军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道主义弱化,战争灾难加剧。  相似文献   

16.
战俘享有人道主义待遇,驻伊美军的虐囚行为己违反了《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等国际人道主义法的相关规定,属于酷刑行为,构成国际犯罪,应当承担相应的国家责任。  相似文献   

17.
意思自治原则在传统民法中的式微及在国际私法中的勃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别考察意思自治原则在传统民法领域和国际私法领域内的发展历史以及对其衰荣的实证分析.揭示了20世纪以来,意思自治原则在传统民法领域和国际私法领域中表现出的不同发展趋势:在传统民法中渐趋式微但在国际私法领域却日益勃兴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局势经历了数次危机与缓和,至今没有形成有效的安全机制。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的实质是美国东北亚联盟(美韩和美日两个双边联盟)导致的"联盟引导型安全困境"。在这种安全困境中,美国和其盟国既不能冒着破坏联盟的危险和朝鲜进行双边谈判以缓和关系或签订和平协议,又不能过度激怒朝鲜,使自己陷入一场不必要的战争。因此,保持中间路线——非战非和的现状是美国东北亚联盟的唯一的选择。只有打破目前美国东北亚联盟关系或者改变东北亚的安全格局才能实现东北亚安全。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先后采取了“避免介入”、“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扶蒋反共”政策。“避免介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大增强了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依赖;“扶蒋反共”政策为战后中国政治留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