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高等教育产业化引发了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文章借鉴穆尔的"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提出"教育生态系统"概念,并对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失衡和平衡进行描述与分析,从教育生态系统平衡视角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提出应采取体现受教育者的消费主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保持教育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等措施,维持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生态学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高等教育大幅度扩招以来,急剧快速发展使得高等教育规模超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而破坏了系统原有的生态平衡,在宏观上出现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失衡、规模扩张与教育质量的失衡、东西部高等教育生态区域发展失衡和高等教育发展结构性失衡等问题,本文以生态学的视角分析这四个失衡问题,并提出以生态观来引领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内涵式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考察东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认为促进东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动因是地 理及历史因素形成的理念认同、不断完善的组织机制、定期检查评估制度;阻碍东盟高等教育一体 化的因素为失衡的区域高等教育、残缺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参差不齐的大学自治进程。在“一 带一路”背景下,研究东盟高等教育一体化对推动我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及建设区域大学联盟具 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和“大学”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和“大学”概念的界定与分析□沈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张澜,温松岩□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界定,分析“高等教育”和“大学”是高等教育研究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和“大学”的概念表述是很多的,且各具特色,但尚未...  相似文献   

5.
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教育系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本文应用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在揭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效率失衡与公平失衡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高等教育系统回归平衡的路径选择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和冲突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育生态系统,研究大学英语教育现状,探索大学英语教育生态系统以及其失衡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英语教学中的各种失衡,利用冲突理论平衡大学英语教学主体之间关系、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环境、师生和教材之间关系以及评价机制等,提出合理可行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促进大学英语教育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内部治理面临“班长”与“校长”、“人治”与“法制”、“个治”与“共治”的困惑,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混淆失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导致了大学治理权力失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发挥“制度”、“机制”作用,对大学权力进行有效制衡,在权力约束权力中,促进大学内部权力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韩国政府开始思考高等教育体系加速转型的重要性,探索建立符合新时期教育变革发展所需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将共享大学的建构与发展提上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日程。韩国以首尔市为试点实施并颁布基于学分交流的“共享大学平台”的政策,进而在各地区都构建了多种形态的共享大学平台。这加强了大学与地区社会间的合作,扩大了线上教育和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于共享的概念与意义,分析韩国构建共享大学的背景、特点与保障措施,为中国探索高等教育合作与开放的新模式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劣关系到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生存和发展。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主体、客体和配置方式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失衡现象,严重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从学理分析的角度来审视高等教育资源的生态位、生态承载力、生态限制因子以及资源共享情况等,以期寻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根本原因。为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人才资源的核心动力作用,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将是应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保研夏令营”作为重点大学尤其是名校研究生自主招生的一种方式,能够多样化选拔优秀生源。但由于制度、权力和资本等因素的合谋,夏令营将普通院校毕业的考生排斥在外的行为不仅加大了研究生入学机会的失衡,忽视了研究生招生考试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的渠道、社会公平的手段等作用,而且研究生生源结构的失衡将加剧地区发展失衡。认为优化高等教育分层缩小阶层差距、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学术繁荣、打破地域分据格局确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保研夏令营”摆脱目前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为满足国内激增的大学入学需求、平衡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肯尼亚的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向农村地区扩张,即大学“下乡”.然而,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划、缺乏足够的资金以及受国内部族主义的负面影响,肯尼亚的大学“下乡”在许多方面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相反,出现了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大学社会功能弱化、大学教育质量下降和大学部族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像人类社会一样面临着生态危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内部出现的发展区域失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规模与质量的冲突等种种问题都源于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失衡。因此,用一种生态平衡的观念来引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同时,实现高等教育系统与环境相互适应、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相互耦合、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共生、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民办高校在大学制度转型中的冲突与失衡越发凸显。文章分析了政府的过度管理使大学丧失自主权、缺失政策和法律保障、行政权力掩盖学术权力、运行机制不完善几重困境,剖析其在大学制度中的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4.
巴西作为拉美第一大国、新兴经济体国家,一直怀揣着“强国”之梦。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助力“强国”建设成为巴西国家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回应全球知识经济外部冲击的必然之举。巴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主要聚焦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型、重点推动研究型大学建设、建立全球多边高等教育合作网络平台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周期性的政治动荡和严重的经济危机损坏了巴西的信誉与实力,导致巴西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推进中缺少周密的计划和充足的资金,缺失公平的教育生态系统和缺乏教育领域的“软”支撑,因此其通过高等教育发展助力“强国梦”之路,道阻且长。  相似文献   

15.
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了大学管理诸多要素的相对稳定与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可以从机制、内容、形式和结果等方面加以描述,具体体现在制度安排与大学本质的匹配性,并最终体现一种“自由与秩序”的相融,制度内容上越来越趋向于关注多元利益主体的权力均衡关系,制度形式上实现了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程序的协商一致,制度结果上实现大学功能绩效的充分发挥。“问题导向”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应坚持的政策范式,通过对我国大学制度的失衡状态分析,以解决高等教育制度层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市场化,在进一步确立大学自治、提升高等教育的选择性与多元化、增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意识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这显著地表现在大学学术自主受到威胁、学术权力地位下降以及高等教育公益性与市场性的失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三种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而形成的微观生态环境。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分析课堂生态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的失衡状况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现状,并探讨解决其失衡状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而存在,拥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特质。自然性即隐含于高等教育内部,直接指向教育和教学运行的自然规律;社会性体现在高等教育对象的个人社会化和高等教育本身的社会化的特征。然而,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出现了明显的失衡,因此研究高等教育生态预警系统的模型特点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从探讨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目的出发,本研究首先厘清英国高等教育国家体制、一元制、二元制等几个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从历史纵向角度追溯英国高等教育二元制与一元制建立的过程,随后从横截面剖析英国大学与非大学二元结构的内部构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解释了英国高等教育从二元制到一元制变迁的动因。根据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历程”与“动因”这两个核心主题,本研究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出基本结论。(1)在体制变迁历程方面。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呈现五个“大学与非大学”的二元制结构状态,同时也是一个多元、多…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浪费的生态学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末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同时,一系列高等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也日渐突出。高教资源浪费现象主要有人力资源浪费和物质资源浪费两个方面。从生态学角度看,高等教育资源浪费将导致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失衡、低效率和质量低劣。因此,必须提高高等教育物力和人力资源生态承载力,维护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