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那个被命名为“犀利哥”的乞丐。被网络和媒体关注,“哥”现象就层出不穷。“哥”的出现往往既搔到了社会的“痒处”,让人忍俊不禁;又触到了社会的“痛处”让人感慨万千。他们其实都在投射着今天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在复杂转型中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消费社会的视觉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在这个通常被称之为“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中,似乎一切特权和区分都被消解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传统的边界断裂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已经崛起。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现象的忧思     
目前“奴”与“被奴”两词广为流传。其实早在2003年“房奴”已作为汉语新词汇风行一时。现在又有“孩奴”、“车奴”、“蚁奴”、“卡奴”、“节奴”等热议,口风极盛。这些热词是反映人们对社会不满的极端概括,还是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现象?不论怎么说,当今社会的“奴”与“被奴”现实的确从深层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4.
《新闻前哨》2014,(7):7-7
张征陈海峰在2014年第3期《当代传播》撰文认为,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场”,通常被当作“官方舆论场”的对立面来看待。但是。“民间舆论场”反映的情况,是部分被忽略、部分被夸大的扭曲版的中国图景,虽然它存在着各种问题和毛病,但也蕴涵着巨大的社会价值。第一,自由的信息流动和言论表达,能为社会带来许多不易察觉的价值。比如,在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的背景下,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场”,成为公众宣泄情绪的“出气筒”和社会的“减压阀”。  相似文献   

5.
“弱者”的存在人生在世,以其参与社会的个体力量为标准,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被分为“强者”、“弱者”。悠悠历史中,“强者”虽不乏欺世盗名诲淫诲盗之辈,但依其社会角色,依然可以“强”食“弱”肉,“强”占  相似文献   

6.
袁玭 《东南传播》2022,(11):77-79
“镜像”理论由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雅克·拉康提出,揭露了个体从“自我”到“他者”的异化过程。韩国导演李沧东被称为“真正的现实主义导演”,他的作品主角多为韩国社会的底层边缘人物,作品刻画社会环境对人的压制与强迫,以困厄生活的真实细节,呈现出个体从“自我”到“他者”的异化。在对人物群像的刻画与构建中去溯源韩国社会,寻找被表象遮蔽的现实问题,完成对当下社会的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7.
王刚 《青年记者》2003,(11):54-55
繁峙矿难中记者集体受贿的丑闻,褪去了“老记”、头上的光环,使他们尴尬地站在公众的面前。“谁来监督记者?”、如何防止新闻界的“权力寻租”现象?如何正确认识、改善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现状?在各种质疑和谴责声中,被称为“社会的良心”的记者,被称为“社会公器”的媒体,该反思的问题的确很多。  相似文献   

8.
周杰 《新闻前哨》2010,(5):101-101
“社会聚焦”专栏是云南日报“昆明新闻”版的一个主打栏目。创办于2005年3月。经过5年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社会聚焦”栏目成为了云南日报关注社会民生、贴近百姓生活的一个著名品牌栏目,被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新闻名专栏”。  相似文献   

9.
欧洲法院通过司法判例确立“被遗忘权”,规定个人可以要求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运营商删除涉及其个人信息的网络链接。作为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利器”,“被遗忘权”也成为网络信息自由传播的桎梏,关闭了公民透视社会的窗户,加剧了公民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在“被遗忘权”设定的法律框架内,必须保留网络数据备份周期、给新闻报道留有“余地”以及规范其司法适用条件,实现公民隐私权与知情权在现代信息社会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曹晋 《新闻大学》2005,1(4):3-12
一、研究动机、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在西方学术界,“社会性别”已经和“阶级”、“种族”一样成为研究人类社会与历史的一个基本的分析范畴,在各个人文社科领域被广泛运用。“社会性别”、“阶级”以及“种族”也是传播研究的一个论述领域,如格尔·戴尼斯与杰母·胡木滋(Gail Dines &  相似文献   

11.
网络事件主题特征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网络事件,通常是指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跟帖、参与评论,引起传统媒体或政府关注的传播事件。如2007年的重庆“最牛钉子户”、“山西黑砖窑事件”、“华南虎事件”等。  相似文献   

12.
媒介形象的"三重资本"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今传媒》2006,(12):18-19
媒介形象是指媒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品相,是受众对媒介组织的印象集合,具有“有价性”、“被评价性”、“技术表征”及“唤起联想”等特点,是媒介符号化的社会体征。形象的价值在于形象对于个体与社会的有用性、有价性。媒介形象是媒介组织获取社会行动者注意  相似文献   

13.
张芹 《新闻实践》2010,(10):11-14
主流媒体往往被赋予一种新闻解读的功能,但凡社会思潮、社会现象、事件人物乃至政策法规,媒体无不企求鞭辟入里、直指内核的精准解读。一种是自觉充当“意见领袖”的主导角色,勇于评判是非曲直,引领社会舆论评价;还有一种是被授予“受众导师”的义务,细化“红头文件”的弘旨大意,把宏观背景转化为微观落地。  相似文献   

14.
陈秀云 《新闻实践》2010,(10):21-23
当传媒被新闻主体指责“误读”时,要细心斟别。如果传媒检查新闻文本及业务流程没有纰漏,即便有一些缺点也非如新闻主体所指时,那么就要确认是不是“被误读”。新闻主体指责传媒“误读”有各自的动机,传媒对待不同动机采取行动,相机行事。因为不同动机决定着“被误读”对传媒及社会的损害程度。总之,传媒对待“被误读”既要与人为善,又要坚持原则,摆脱强势组织或个人的工具形象,做好社会守望者。  相似文献   

15.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媒体作用不容忽视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成为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更是将“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提...  相似文献   

16.
“电视暗访”现在被很多记者使用,它为记者拓展采访空间,揭露违法行为,弘扬社会正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时间,“电视暗访”成为了维护社会公正,监督社会行为,构建社会和谐的有力武器,甚至有人说:不怕公安找上门,就怕丑事上镜头,此语可见,“电视暗访”的社会意义和巨大作用。但是,由于“电视暗访”涉及到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脚步。然而信息化开展了这么多年,“信息社会”中的“社会”二字似乎被更加光彩夺目,精彩频出的“信息”二字所掩盖。  相似文献   

18.
王茹 《记者摇篮》2009,(12):43-43
“人文关怀”与“以人为本”,是近些年被社会生活争相使用的热门词语。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论断以后,“以人为本”的思想更是被提升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来理解、学习、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19.
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大数据”中的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泥沙俱下。网民们有的在信息海洋中冲浪、淘金,有的却沉溺其间“呛水”甚至被“洗脑”。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及时甄别“大数据”,既是当好信息社会合格公民的一道门槛,也是部队建设发展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20.
“舆论”被一些学者称为除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其独特的监督作用已成为维护社会公正的强大力量。舆论监督被公认为实现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机制。作为一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舆论监督既是职责所在、民生所系,更是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