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正在走向世界,我国的新闻摄影也正朝着世界新闻摄影的最高水准迈进。这本画册所反映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作为人类观察社会的第三只眼睛,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新闻摄影记者,为中国历史的形象画廊留下新的更宏伟、更动人的瞬间。  相似文献   

2.
1958年,毛泽东同志来河南视察,我奉命跟随采访。一次,我和新华社记者侯波正在切磋采访中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信步走来,幽默地打着手势,同侯波开玩笑说:“你们总爱一只眼睛看人,目标集中呵!不过,不要总把镜头对准我,要多照群众么!”荷兰国际新闻摄影大赛的组织者们骄傲地宣称:“每天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些杰出的人们就醒来,用三只眼睛而不是用两只眼睛看世界,他们就是世界上的摄影记者。”  相似文献   

3.
新闻摄影中现有光线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称为“新闻摄影之父”的萨洛蒙博士于1928年创建了“小相机+现有光+不干涉对象”的现代新闻摄影技法。该技法揭示了新闻摄影的本质内涵——新闻摄影是摄影记者运用摄影技术记录正在发生着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形象进行报道的形象新闻,即在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以“第三只眼睛”的姿态在现场抓取“决定性”瞬间,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4.
新闻摄影记者都自诩为具有“第三只眼”的人,当然也就因为比别人,特别是比同行的文字记者多了一只眼而引为自豪,因而也往往使别人感到他们身上多了一些豪气和傲气。 有了机械的第三只眼,就真的比别人,特别是比同行多了一只眼么?我常常怀疑。 这正如记者往往被社会上的人们誉为无冕之王,记者也就容易被这无形的王冠而弄得有点飘飘然、昏昏然,其实,有多少人敢拍着胸脯自擂:“我无愧于这无冕之王的王冠”呢? 读葛新德的《昨天的瞬间》,我更加感到这无冕之王的不易,这第三只眼的不易,因为这第三只眼必须是一只“新闻眼”,否则,…  相似文献   

5.
世界新闻摄影展览照片水平之高,已为我国摄影界所公认。欲缩短我国新闻摄影与世界水平之间的差距,需从各个方面入手逐一进行研究。而首先应当着力研究的该是29幅历年最佳新闻照片。这些照片是每届比赛时从各项获一等奖照片中再次选拔出来的,大多取材于当年重大新闻事件或者具有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照片均富有极强的形象表现力。其中有些新闻特写照片的拍摄技巧和表现手法是无懈可击的。摄影大师们凭着他们具有穿透力的三只眼睛,而不是两只眼睛,更不是一只眼睛去观察世界,选取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捕捉最有代表性的瞬间,写就了近30年的一部形象的世界编年史。然而,我们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怎么历年最佳新闻照片绝大部分都是战争、灾难、疾病等题材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非我们最先发现。荷兰电台驻  相似文献   

6.
当摄影记者,搞新闻摄影,如果不理解新闻,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新闻摄影。这样,就不知背着照相机干什么,也就很难搞好摄影工作。现在,有没有摄影记者不知道什么是新闻呢?我不敢说很多,但也不敢说没有。至于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却还不少。事实上新闻摄影不真,不新,不活等等问题的存在,同一些同志不懂什么是新闻不无联系。所以,当好摄影记者首先要认识新闻。一、理解新闻“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  相似文献   

7.
旨在展示新闻摄影记者综合业务实力的“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评选活动,于1993年首次举办后,1996年举办了第二届,1999年又举办了第三届。每届各有六七十位摄影记者参加角逐,每次各评出“金眼奖”优胜奖10名,“金眼奖”提名奖10名(第三届因第21名与第20名得分相同而多评出1名)。 新的时代要求摄影记者不仅会摄影,还要会作文,不仅摄影技巧和文字水平要过硬,更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为了鼓励摄影记者做到“图文双全”,适应现代新闻工作的需要,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举办了“金眼奖”  相似文献   

8.
新闻摄影有"三只眼",第一只是镜头,第二只是肉眼,第三只是心灵,即我们常说的"灵魂之眼"。而真正好的新闻摄影作品,是最后那只眼——"第三只眼"抓到的。这是我在2008年3月7日举行的2007年度河南省新闻奖图片类评奖现场发出的感慨。  相似文献   

9.
“荷赛”,亦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它以促进世界范围的新闻摄影信息交流和提高专业摄影记者水平为宗旨。为此,WPP基金会组织了一系列有关新闻摄影的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组织一年一度的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有声望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这个比赛虽然早已被我国的摄影界所知  相似文献   

10.
摄影记者光会照相是不够的,一个摄影记者如果光会使用照相机而不会用笔写报道,那么他不是一个合格的记者。摄影记者既要有娴熟的摄影技术,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既能拍摄出生动的新闻图片,又能用笔写出形象、准确、有深度的文字报道,两种手法相互配合,才能把党交给我们的新]司宣传工作,做得更生动、更形象、更全面。一、摄影记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善于两条腿走路。摄影是摄影记者报道新闻的主要手段,但不是报道新闻的唯一手段。以去年的抗洪斗争为例,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当时身在抗洪前线,当他听说九江决D的消息后,立…  相似文献   

11.
摄影大师卡蒂埃·不列松曾经说过:“我们是恒变世界中的被动观者,惟有的创造就在于那按快门的一百二十五分之一秒。”的确,摄影的魁力就在于把握那难以预知的瞬间。新闻摄影记者手中的相机更是担负着记录生活的使命,它要求把持相机的人能够在那短短的一瞬间拍出真实且富有创造力的想像。获得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的王瑶,无疑是同行中的佼佼者,走进她的世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一张张精彩的影像,更有影像背后那颗热爱摄影、关切生活的执着之心。  相似文献   

12.
摄影是瞬间的艺术。一幅照片不论表现什么内容,调动了何种艺术手段,其画面上呈现的只能是生活的瞬间。而这一瞬间可能是百分之一秒,也可能是几十分之一秒。新闻摄影记者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识别出事物的意义及表现事物的适当形式,都要在一瞬间完成。把摄影记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选择摄影题材和摄影瞬间,比喻为森林中的猎手,是十分贴切的。他要寻找机缘,并且准确地猎获对象,一旦捕捉到了不可再得又撩拨情思的一瞬,他就为新闻和美学领域献上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相似文献   

13.
1988年初,世界新闻摄影作品展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人潮涌动,以至于展板都被挤塌。这次展览给中国新闻摄影界以巨大的冲击,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看到了中国新闻摄影与世界新闻摄影的差距。这之后,许多摄影记者便把目光瞄准了“荷赛”,力求在更高层次上去理解和把握新闻摄影。力求得到世界的承认。 1989年,中国137名摄影记者自己选送了600幅照片参加第3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参赛照片数量仅次于美国,但却全军覆没,无一人获奖。这两年,虽不  相似文献   

14.
田廷方是济南军区第148医院药械科的一位助理工程师,知情人都说,他长着“第三只眼睛”。在写作的这块园地卫,他硬是凭着比别人多长了一只的“新闻眼睛”,先后采写了《嫁给当兵的不吃亏》、《为了三十六年的心愿》等十余篇稿件在地方省级和军区报刊获奖。作为一名业余新闻爱好者,他勤奋求索,笔耕不辍,人们不难看出他在新闻写作成才道路上执著追求的足迹。“爬格子”的生活的确很苦,田廷方怎么也没想到在1988年的一个偶然机会,居然使他这位修理技师也“玩”起了笔杆子。而这笔杆子虽轻,“活儿”匈那么沉,那样艰苦,对他又有那么大…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编》2009,(1):F0002-F0002
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评选于2月13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在世界27个国家的63名获奖作者中,我国6位摄影记者以三金两银一铜的佳绩喜获丰收。这是中国摄影人参加荷赛以来取得成绩最好的一届。  相似文献   

16.
借助文字强化形象优势新闻摄影的优势是形象,但任何形象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新闻摄影的“局限”也是新闻形象自身的弱点所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摄影运用形象“说话”、独立报道新闻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形象性再强的图片新闻,也离不开文字说明交代它的诸要素。不认识这一点,过份强调形象的独立性是不现实的。事实上设有一个摄影记者是完全依赖形象而不借助文字就能报道新闻的;只是因为他们是摄影记者,是以画面形象为主报道新闻的,文字在他们手中处于从属的地位。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形象自身就“立”不起来,也不可能有新闻形象的相对独立性。因而文字说明对于新闻摄影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7.
北京时间2月13日18时,第47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通称“荷赛”)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揭晓浙江永康籍自由摄影师卢广拍摄的一组“艾滋病村”照片获得当代热点类(组照)一等奖。据悉,卢广是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当代热点类一等奖的首位中国人。 2月14日21时,记者连线法国,采访正在巴黎参加中国文化年摄影展的“永康老乡”卢广,听他讲述他与艾滋病村的故事。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代表家乡的父老乡亲首先祝贺您荣获荷赛金奖。大家都知道,这个奖项是世界上无数新闻摄影记者梦寐以求的。你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得奖消息的?  相似文献   

18.
新闻摄影能告别胶卷和相纸吗?站出来挺身应答的是如今数字技术下的数码相机。网络媒体正像一股不可阻挡的水流向着媒体的滩头渗透,面对“第四媒体”,新闻摄影之路将如何拓展,新闻摄影人又将如何应对?还是让我们在变与不变中看一看、想一想明天的新闻摄影。工具与人之间的关系早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日、美等国的摄影记者就使用数码相  相似文献   

19.
第3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于2月17日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揭晓。美国摄影记者大卫·特恩利拍摄的《亚美尼亚地震葬礼》被评为1988年最佳新闻照片,同时获新闻特写照片一等奖。美国摄影记者阿龙·瑞宁格在北京拍  相似文献   

20.
新闻摄影记者相对于新闻记录者来说,存在感非常低,但是在新闻的传播中又离不开新闻摄影记者。新闻摄影记者在新闻的传播中起着通过镜头传播新闻的事实。但是新闻摄影在新时代的到来,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从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传播问题及对策进行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