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的通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异族通婚家庭的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异族通婚家庭在"随谁的民族,姓谁的姓氏"问题上,普遍采取了婚生子女"随母亲民族,报父亲姓氏"的做法。此种姓氏的异化现象使少数民族在短时期内增加了许多外来姓氏,冲击了少数民族的姓氏秩序的稳定性,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立异族通婚家庭子女"随谁的民族,报谁的姓氏"的制度,以达到个人身上姓氏和民族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盖姓原本是我国古老的汉姓之一。自汉代始,在中国西北地区活跃着一支少数民族族群——卢水胡,至南北朝时期卢水胡族人的姓氏逐渐开始汉化,遂有了卢水胡“盖”姓,先后出现了盖吴、盖鲜、盖平定、盖闹等众多卢水胡族盖姓人物。卢水胡族盖姓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入中华姓氏大家庭之中。  相似文献   

3.
千姓是一个多源姓氏,其发展是一部迁徙史,历经时间的雕琢,记录着时代的痕迹,最终形成了以"团结""孝贤"为核心的千姓文化。其"天下千姓是一家"的家族理念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秘千姓的起源、迁徙及发展概况,是千姓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途径,也是后人对先祖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研究课题 任何文化都具有传承性。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活的流体,是沟通人与人、上代与下代、群体与群体、社区与社区等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每一代人都需要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社会文化的遗产,并把它传继给下一代人,使文化成为一个不间断的连续存在。每一个社会、民族或群体都通过不断继承既成文化传统,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新文化。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样式的家族文化,曾在漫长的岁月里影响了中国每一个家族的成员,它记录着家族的发源、生息、荣衰、升沉与变迁,成为一种群体的共通文化心理积淀与行为规范,深深地印记在各自的家族史上。由于各姓氏家族的特征不同,反映在该姓氏家族文化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族的发展,每一个姓氏所拥有的本姓氏家族文化内容,总是越来越丰富、厚重,于是便形成各具特色的姓氏家族文化。广义的家族文化包括家谱、家祠、堂号、堂联、字辈谱、家训、家教、家法、家范、义门、家族民间文学等。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家族文化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中国民间文化五光十色的生动内涵,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遗产,沟通着人与人、上代与下代之间的共存关系。  相似文献   

5.
秦汉以降,庶人有姓,但学界对于庶人有姓的理解却存在争议,一说秦汉庶人皆有姓氏,一说秦汉庶人姓氏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普及过程。本文结合秦汉史料,认为姓氏是个体家庭的血缘符号,庶人既然拥有个体家庭,则庶人应该有姓氏,这一结论也可在已出土的汉简材料中得到印证,不该存在所谓姓氏普及化或平民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山水优美的乡间,有许多从古代农耕社会绵延下来的血缘村,大家聚族而居,辛劳生息,乡风醇和,历史遗存和人文传统保持得特别完好,在当今很值得去走一走、看一看。浙江桐庐县江南镇荻浦村、深澳村,青山相拥,碧水环流。这两个村都是复姓申屠的直接血缘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桐庐申屠氏的由来按姓氏渊薮,申屠一姓是中华人文初祖炎帝神农氏十五世裔孙伯夷之后。  相似文献   

7.
在辽代,渤海人与契丹统治者有着灭国之仇,所以二者总有一种民族对立情绪,虽然有的渤海人在辽代也得到重用,但从总体来看,渤海人在辽代的社会地位还是相对比较低的。到了金代,由于金朝统治者提出“女真、渤海本同一家”的口号,所以渤海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女真统治者的盟友。许多辽东的渤海大姓在金代政权当中担任显赫的官职,他们之中还有的与金皇室联姻,故辽东渤海人与金朝统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金朝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鄂伦春族人的姓名由姓氏和名字两部分组成,姓在前名在后,是其民族记忆和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特征,反映不同文化内涵,体现其社会、文化、民族关系等特征。对鄂伦春族姓名的研究,史禄国、凌纯声等人在20世纪上半叶研究中国北方民族时有所涉猎。近些年来,学者们也对鄂伦春族的姓氏发展历史、命名原则、名字含义等进行了研究。本文重点从国内研究现状出发,梳理学界研究鄂伦春族姓名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史记》所载的屈原名字符合历史实际,原是字,平是名,这从司马迁对人物称谓的调遣方面可以得到证明。《离骚》提到的正则、灵均,是作者从原有名字演绎出来的美名,采用的是文学笔法。屈原两个系列的名字,在意义上存在纵横两种方式的关联,名和字横向关联,真实名字与虚拟名字形成纵向对应关系。屈原两个系列名字的纵横关联,分为两个层次,有表面层次,有内里层次。屈原名字还与姓氏存在意义关联,名字是作为姓氏所含意义的弥补而出现。中国古代姓氏与名字的意义相联结,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10.
在华夏之邦 ,河南淮阳陈氏家族繁衍甚众 ,生齿颇多。自古及今 ,其宗族生息播及大河上下 ,长江南北 ;甚而 ,在海外一些有关国家和地区 ,其族人也举目可见。这一家族根系深远 ,枝繁叶茂 ,当今人口逾七千万 ,约占国人总数的 6.8% ,名列中华十大姓之第五 ,仅次于张、王、李、刘四姓 ,堪称神州名门望族。同时 ,与陈姓同源异流或由其衍生出来的姓氏多达 40余 ,个中田、胡、姚、孙等均系中华大姓。更不用说王姓一支、袁姓一系 ,也为陈姓递传一脉。若把此等外姓支流亦归而纳之 ,其人口数量之大 ,实无出其右者。一言以蔽之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陈姓…  相似文献   

11.
以姓氏为资源的中原根亲文化,主要是以中原姓氏、历史名人为文化依托,以姓氏文化为内涵的一种文化形态。其文化根源是根亲,通过姓氏来溯祖追源来实现血脉相继的目的。中原根亲文化是中华民族落叶归根思想的典型表现,体现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它的魅力不仅在于是对文化的传承,更在于它已经成为海外华人寻根问祖最重要的依据,从而激发炎黄子孙深刻融入在血脉中的爱国情怀与建设共同精神家园的热情,进而对地方精神文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神话中的姓氏名号及其文化意义郭风岚无论是研究神话,还是追寻姓名与文化的渊源关系,都回避不了神话中的姓氏名号、神话中姓氏名号的文化意义这类问题,因为神话中的姓氏名号不仅是我们追溯姓名产生和发展的源头,也是我们追寻人类历史、人类文化发生和发展进程的起...  相似文献   

13.
展华 《文化交流》2012,(12):71-73
台湾人习称家为"厝",意思是安身的住处,如家宅叫"厝宅",祖家叫"祖厝",家里人叫"厝内人",房东叫"厝主",房租叫"厝租",房地产契叫"厝契",乔迁新居叫"入厝",等等。台湾所属市县含"厝"的地名相当多,这些"厝"大都是同姓人聚居的地方,联系姓氏根源与宗族关系,显示出古色古香的部落色彩。位于台南玉井、楠西间的江家古厝,是人们公认的全台湾最大且保存相当完善的闽南式传统农村聚落。江家古厝占地面积3.5公顷,保留了130多栋房屋,其中多栋有百余年历史,包括土角厝、竹编厝、铁皮  相似文献   

14.
公元1894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史称甲午战争。旅大地区是中日甲午陆战的重要战场。因清军驻金州、旅顺、大连湾各路将领互不统属,加之清军辽东统帅的庸碌无能,未能对来犯之敌予以有效抵抗,故在20余天的交战中,金州、大连湾要塞及旅顺先后落入敌手。凶残的日军制造了金州屠杀和旅顺大屠杀。金州城西街曲氏妇女满门十人为免遭日军侮辱,跳入院中水井殉节。地方官王志修战后赴曲氏人家凭吊,作《题咏曲氏井并序》,从此后人称此井为"曲氏井"。曲氏井已成为大连人民不畏强敌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永垂后世。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文化具有"坚持党的领导"底色,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更离不开"党的建设"基础.企业要牢记"央企姓党"的根本属性,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通过党建引领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提升,积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国企属性、落实上级部署、适应企业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坚持企业文化的实践自信,为推动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上元燃灯习俗是中国传统岁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其起源、发展及演变定型为当今元宵节文化样式的历史步履,可以看到先秦帝王"庭燎"、"祭祀太一"仪式、汉代西域佛教及百戏杂技输入、隋唐胡风"灯轮"形制等儒佛道多元文化渐次融入、共生融合的现象。本文欲以提出:汉唐丝路文化具有"多元共生"性质,这对当今建设"一带一路"新文化,应具有历史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迪 《文化学刊》2015,(4):177-179
包括先秦儒道圣人观在内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厚的精神宝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讲话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从道德修养、治国方法、人生境界几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先秦儒道圣人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8.
纵观近千百年来中国的婚礼形式,走过先秦之仪礼、经历过盛唐之华美、崇尚过大明之庄典、感受过满清之仪仗……从古至今,婚礼礼制与婚俗经历了简化、增加、融合等过程,或重视盛大隆重的婚礼规模,或增添喜庆热烈的婚礼氛围,或沉溺于奢靡与攀比的婚礼风气等,但即便在先秦时期苛刻的等级制度下,婚礼仪式中也出现了跨越制度的行为。本文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思考,从婚礼礼制和婚俗的角度研究先秦时期婚礼中的僭越行为,以及在制度变迁下先秦时期婚礼中僭越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为今后研究先秦婚礼形态和婚礼行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先秦君子风范的角度对<诗经·曹风·(尸鸟)鸠>篇进行了解读.本文认为,诗篇中的"仪"字,是"仪容"、"仪表"之义.在先秦时代人们的观念中,仪容端正是君子修养的基本要求之一,仪容不仅与其个人道德有关,而且对国家政治也有重要影响.<曹风·(尸鸟)鸠>对国君仪容端正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20.
孟子在唐宋时期社会和文化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在宋代以前的社会和文化地位与先秦诸子无异,处于不著不察状态.唐中期孟子开始受到思想和社会的尊崇,宋代完成了《孟子》由"子"升"经"、孟子本人入孔庙配享成"圣"的全面升格.与此同时,形成了与"尊孟"并行的"非孟"思潮.孟子升降沉浮,与唐宋时期儒学更新的文化运动和孟子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是否合宜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