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中心-外围结构与跨国公司选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投资选址时,往往倾向于外资比较集中的地区,在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下,形成跨国公司分布的中心-外围结构。本文研究了跨国公司中心-外围结构形成的动因、机制及其主要形式,对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国公司的中心-外围结构进行了剖析,指出了跨国公司选址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区位和地位对创新的影响一直以来是创新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创新能力在不同层面的分布遵循"中心-边缘"结构的基本规律,处于中心不同地位的创新主体在创新潜力方面差异较大。首先在辨析"中心边缘"和"中心-外围"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边缘"这一特定的空间区位和社会群体地位,并分析中心、中心边缘与外围这三大空间区位和社会地位的创新能力。基于逻辑推演和理论综述,提出处于中心边缘空间区位和社会地位的创新主体比处于中心核心地位的创新主体往往具有更高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力。最后,应用数据分析从空间、群体和企业3个层面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解析,实证检验"中心边缘的创新潜力效应",并分析其发生和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3.
徐雷  冯荣凯  白玲 《软科学》2023,(3):116-126
从劳动力市场不对称信息出发,赋予空间维度一个信号传递模型,构建“人才→产业”分析框架,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提供新的解释。结果表明:地区间全部劳动力中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差异是工资水平差异的诱因,这进一步引致劳动力迁移,形成人才集聚外部效应及其自我强化机制,构成经济空间分布的“向心力”;城市人口规模扩张导致生活成本提高,成为限制人口向中心城市迁移的“离心力”,并衍生为一种对求职者类型的甄别机制;数值仿真分析讨论了不同条件下“中心-外围”式的系统均衡结构,结果表明更高的生活成本会加强中心与外围的分离,在提高总产出的同时也扩大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4.
运用行业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跨国公司专利战略和市场竞争对我国企业创新效益的影响.分析表明,跨国公司的基本专利战略和外围专利战略均对我国企业的创新效益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跨国公司的进入,加剧了我国市场竞争,进一步降低了我国企业的盈利空间.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专利申请和市场开发活动也通过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对我国企业的创新效益产生了一定的正向溢出.  相似文献   

5.
理清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对于最大化利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提升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2005-2011年28个制造业行业为样本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实证研究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是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影响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过程中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再次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相比而言,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和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影响略高于对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建立并实证检验了一个跨国公司组织结构选择模型。这个模型是在偶发性、一体化响应和组织经济学这三个理论框架下建立的。在“所有的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依据自身偏好来确定组织结构”这一假设下。把以上三个理论框架的研究结论与结构优化理论结合。这一模型把知识资源作为一个跨国公司结构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考虑到决策过程中,并分析了这一因素的作用机制。在实证研究上,本文采用多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对80个有跨国业务的国内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测算,结果证明知识资源对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企业特定优势(FSA)的建立与转移对跨国公司的成功至关重要,本文在比较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角色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海外子公司角色转变对跨国公司企业特定优势形成与扩散模式的影响,以及发挥子公司能力与学习的重要性和支持因素。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地位日益凸显。为研究上海在引入跨国公司嵌入方面的影响因素及趋势,促进上海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利用理论分析方法,从经济嵌入、技术嵌入、文化嵌入、社会嵌入和体制嵌入五个方面分析跨国公司在沪本地化的特点,结果发现尽管上海的区位优势明显,但是由于人力资源成本限制、跨国公司的挤出效应和周边城市的竞争,在进一步引入跨国公司方面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需要从发挥自贸区溢出效应,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设立准入门槛和坚持"四个中心"发展四个方面进行改进,成为真正的"宜居、宜商、宜业"的世界城市。  相似文献   

9.
以综述大量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文献为基础,试图理顺不同层次相关研究的区别和联系;紧扣创新系统理论强调的"主体之间相互依赖"和生态学强调的"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将创新生态系统的各类组成要素统一到一个"中心—外围"的结构分析框架之中;通过分析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创新主体(中心)和环境(外围)范畴的变化,揭示出不同层次的内涵、结构和行为,以及各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此基础上为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出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供应链/价值链中的顾客价值驱动结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统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价值分析主要着眼于成员企业的利润和活动环节的增值能力,应该转向顾客价值。顾客价值是由若干因素驱动的,这些因素由不同成员、不同活动环节承担,形成了特定的顾客价值驱动结构。通过对顾客价值驱动结构的分析,有利于市场主体经营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有利于供应链成员评价和改善在供应链中的地位,有利于科学合理的设计供应链利益分享机制,有利于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企业在华专利及影响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云  夏民  武晓明 《预测》2003,22(6):19-23
本文以在华外商投资500强及其母公司在华专利申请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的数据挖掘,结合新时期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和专利战略的宏观背景,从在华外商投资500强及其母公司专利申请的演变、专利申请的结构、专利申请及专利申请垄断倾向的行业分布,以及专利申请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中国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和外商在华投资效益的影响等方面,首次从实证的角度开展了较系统的计量研究,提出了跨国公司母公司专利申请垄断倾向新概念,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丛聪  徐枞巍 《科研管理》2010,31(5):172-177
摘要:基于知识的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是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主要从知识的视角对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跨国公司母子公司间的知识构成与特性,并对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双方知识投入对母子公司关系的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对母子公司间的知识转移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会随母子公司间知识转移而发生变化,子公司拥有当地化知识作用的提高使得跨国公司子公司在母子公司关系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从研究跨文化管理的概念出发,分析跨国公司的文化冲突及其影响,着重论述了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的本土化策略。主要包括:人才本土化、产品本土化、销售渠道本土化、品牌本土化以及促销方式本土化。  相似文献   

14.
运用Theil指数、ESDA-GIS、规模-质量耦合矩阵和相关分析,从时空态势及影响因素对中国入境旅游流质(ITFQ)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1中国区域ITFQ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空间分布上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为核心的核心-边缘格局。与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不同,地带间差异是我国ITFQ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从全域空间分异来看,ITFQ的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局域空间分异,LL区主要在西部地区,HH区主要在东部的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HL和LH区数目较少;3规模-质量耦合模式上,东部地区主要为高耦合发展模式,中部、西部大部分处于低耦合发展态势,非耦合型呈现出高质低量型向高耦合型、低质高量型向低耦合型发展的态势;4交通通达度、地方经济水平、旅游产业水平、旅游目的、重游率、客源结构是影响ITFQ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丛聪  徐枞巍 《科学学研究》2011,29(2):252-256
 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是跨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基础,而基于知识的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是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分析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中的知识构成与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知识的视角对基于母子公司控制关系的几种主要跨国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知识构成、知识结构和知识转移对跨国公司母子公司控制关系的影响和作用。最后,对如何建立合理的基于知识的跨国公司治理结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三大经济圈碳生产率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如银  邵天翔 《资源科学》2015,37(6):1249-1257
本文解析了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1997-2012年的碳生产率,并将影响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效率、能源排放比率和产业结构三方面。结果表明,珠三角碳生产率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低且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2012年京津冀的碳生产率仅为长三角的42%、珠三角的34%。三地区碳生产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能源效率提高是推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地区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差异。其中,长三角地区能源效率因素的作用偏小,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碳生产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珠三角能源排放比率因素对碳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较小,贡献率仅为3.96%;京津冀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贡献率为8.02%。从产业部门看,第二产业对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最大,第一产业对碳生产率存在微弱的抑制作用,第三产业低碳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7.
量化评估长三角工业SO2排放影响因素的减排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有助于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差异化的减排路径。基于全过程控制的视角,采用LMDI完全分解模型对长三角城市工业SO2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源头驱动因子对长三角工业SO2排放表现为促增作用,而过程控制因子和末端治理因子则表现为减排效应。考察期内各影响因子的减排效应存在时空差异,末端治理是长三角各城市工业SO2减排的主要手段,其在经济发达城市的减排贡献较之于经济欠发达城市相对较小,经济增长则对工业SO2排放的促增作用最为显著但趋于减弱,而经济结构、煤耗结构和煤炭清洁利用的减排效应逐渐凸显,且其减排能力提升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末端治理水平是当前减少SO2排放的通用型措施,而提高工业能源效率和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在未来则有更大的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泰 《资源科学》2016,38(2):364-376
旅游流潜力格局是影响城市群旅游空间竞合关系协调与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基础。基于旅游供需系统视角,利用GIS和改进的旅游流潜力模型研究2000年、2010年两个时间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利用离散指数和Zipf分维数研究旅游流潜力格局变化的等级秩序特征,并利用积矩相关与秩相关系数分析不同因素对旅游流潜力格局变化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整体呈现出以扩散为主的等级结构均衡化演变特征,上海、杭州的扩散特征显著,长三角中心区域的苏州、嘉兴、常州、无锡等城市的旅游流潜力集聚提升明显;②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分布具有非均衡、多层极核的结构特征,核心-边缘模式是解释长三角旅游流潜力格局的基本模式;③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等级秩序存在幂律分布和分形特征,进一步证实说明旅游现象中可能普遍存在幂次法则和分形发育;④旅游业水平与旅游流潜力的等级相关性和影响程度最高,人口分布、时间距离的影响程度一般,但都呈现出不断增强趋势,影响因子体系之间的紧凑性和结构效率整体增强,说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的整体服务效率和旅游流竞合格局趋于优化;⑤旅游流潜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并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强趋势,证实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旅游流潜力的重要变量,也相应说明了本文旅游流潜力模型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00—2015中典型年份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对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与影响机理开展研究,明确区域城市土地扩展动态与要素驱动因子。主要结论为:①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指数不断增长,2000—2015间年均增速为4.20%,高于全国的1.28%。“沪宁—沪杭—杭甬”发展的“Z”字轴线上开发强度较高,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周边县市开发强度较低,“核心—外围”空间结构特征显著。②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正的自相关性,城镇建设与工业发展沿干线路网和核心城市展开,经济溢出与外资注入使得外围区县的外向型产业发展极具特色,土地开发强度的异质性高且较稳定,布局均衡。③影响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因素中,自然因素对城市土地开发的约束作用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产业结构升级而逐渐减弱,城市土地被高效利用,克服基础地理限制的能力不断增强。发达的交通路网便利了生产资源的流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土地的开发,显著提高了开发强度。同时,较高的城市行政等级在基础设施投入、人才吸引、交通设施等方面产生虹吸效应,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需求增大,助推了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