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陶然近三年的散文创作充分表现了他文体意识的自觉。他高频度、高密度地把意识流引进了散文创作领域。这不仅是作家创造力的再一次释放 ,也是多元共生的散文创作方法探索的一个新向度。这种探索的直接效果是文本的外在形态的快节奏、跳跃和不连贯。这又是与作家面对困惑时的不安、焦灼的内在世界相契合的。因此 ,陶然在形式上的探索并不是孤立的、为形式而形式的。他建构了一个散文文本外在形状与内在意蕴互为表征的对应图式  相似文献   

2.
本描述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论述了屠格涅夫的随笔故事,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体特点,确定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在俄罗斯学和欧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综观现代女性散文三十年的创作实践 ,其文体意识和表现技法大致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发展进程。“五四”时期的女性散文重在宣泄暂时性的个人情绪、实录个体的生活经历 ,艺术上缺少自觉的建构和锤炼 ,往往任心而写 ,使得作品在保持了“原始之美”的同时又显露出女作家对文体认识的淡薄和偏颇。进入三十年代以后 ,随着文坛整体创作风格的变化 ,女作家的写作视野逐步开阔 ,她们认识到散文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并有意识建构一定的艺术价值尺度 ,对散文创作中的题材选取、文本结构、语言方式等文体诸方面问题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从而使散文写作进入了较为自觉的艺术创作阶段。本文通过考察现代女性散文创作中文体意识和表现方式的变化 ,揭示这一自觉进程的发展脉络 ,并探讨其间的文学经验  相似文献   

4.
当代彝族散文创作虽然在许多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在文学观念、审美精神和文体样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受到传统写实观念的禁锢,导致其文体样式的陈旧,缺乏现代性。彝族散文应超越“博物馆”意识,追求文体自觉,提升艺术境界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李拓之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出发论述了李拓之历史小说的现代形态的具体表现,分析了包蕴其中的思想意义。指出李拓之历史小说在叙事起始的设置上体现了历史小说的小说思维对历史表述机制的置换;李拓之小说文本的整体均衡是以女性人物的焦虑为内驱力的;文本中视点聚焦的变化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中女性人物深层的生命面貌。  相似文献   

6.
冯伟林的散文内部激荡着一股鲜明的政治情怀,它以英雄题材为依托,由主体精神灌注而成为文体的内核.而以情为经,以事为纬,以论为魂是其文体的结撰艺术."有温度的政治话语"显示了其独特的语体风格.  相似文献   

7.
一、随笔体散文中作家如何发挥主体性 散文创作中,作家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以主观情感表现的特点,叙写人生,透视人生,品味人生,因此,有学者称:“散文的核心是作家主体,作家以散文为媒介与读者作心灵沟通,情感交流。因而,散文中的艺术世界往往涂上浓重的主观色彩。因为作家在散文中要表达的是自己对客体世界的感悟,而这些感悟又往往受到作家的审美理想与艺术思维方式等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更新发展,话剧文体也在不断变化。从早期的"文明新戏"、"五四话剧"、"解放区话剧"一直到"新时期话剧",其话剧文体、叙事方式、写作模式均在探索中前行。结合《狗儿爷涅槃》等新时期话剧作品对现代话剧的文体及其意义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小说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文本中叙述者与作家作品的关系,以及叙事层次的划分。叙述者在文体中不同的角色定位为小说不同的结构方式及风格形成起到了基础作用,而叙述层次的划分,又受制于小说篇幅,也影响了长短篇小说不同的意蕴表达方式,以达到最佳叙述效果。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的要求。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课标对这方面的高度重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广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一个散文作家的自我若要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始终处于开掘,深化,发展的演进过程中,冰心选择的“自我”是理想的,这决定了这个理想的“自我”是以舍弃现实为代价,是以遮蔽“自我”的另一面为代价。冰心“自我”内在精神结构中三个具有本质性影响的因素-宗教情结,童年情结和才女情结。这三个情结原先是滋润其散文艺术世界的三股甘泉,此时甘泉早已凝固,代之成为牢牢束缚冰心对自我进一步挖掘,审视和选择的三条绳索。  相似文献   

12.
俞翔 《小学语文》2014,(12):23-26
文体,即文章体裁,就是文章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曹丕《典论·论文》中指明“夫文,本同而末异”。其中“本”是指文章的本质特征,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表现形态,也就是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换言之,这句话有两层意思:首先,言语内容和占语形式是统一体,不可能“本存而末失”,也就是说,“文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其次,不川文体在言语形式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