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建国  吉星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235-235,229
近代安达市曾是中东铁路沿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遗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它们承载了安达市城市发展和更新的诸多历史信息,具有很好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等。由于这些建筑年久失修,且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结合这些建筑特征和现有状况,对其提出一些保护和再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鉴于濉溪县城的老城石板街历史街区的现状,实施综合性的保护与整治已迫在眉捷.但是历史街区的保护也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保护,还必须将其纳入现代生活的轨道上来.从物质形态的角度来讲,历史街区中需要保护的是历史空间格局和景观风貌,需要更新的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景观及建筑单体内的空间组织、设施条件等,需要构建的是它在老城地域中应有的功能和经济角色.  相似文献   

3.
在对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历史街区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街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总结性概述,分析了历史街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和更新构想。  相似文献   

4.
陈克元 《科协论坛》2007,(1):126-127
历史建筑是我们宝贵的遗产,因此需要加以保护。本文试着从历史建筑与人类势力的关系,谈谈对其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海门老街是台州市椒江区仅存的一条从清朝末年延续下来的传统商业街,是一处蕴涵着丰富历史信息的风土街区。本文以海门老街为案例,在现状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王琴 《科技风》2012,(4):194+196
在校园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校园中的历史建筑与现代化的教学、办公需求相协调与共存,已成为越来越多大众关心的话题.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校园历史建筑,还原大众对校园的认识,本文提出以保护性改造的方式还原校园历史建筑的本貌,通过对中西校园建筑发展、现代校园建筑的背景和现状、校园建筑的价值及保护原则及建筑的保存与再利用方式等几个方面,对校园历史建筑研究做出论述.为校园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必须重视校园历史建筑的保存和再利用  相似文献   

7.
历史街区大多是城镇某一阶段乃至今天较为活跃的地区,所以才会汇集城市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元素,也正因为如此,它不仅有历史印记,更拥有生活的感悟。当我们为人们展示一个街区的昨天时,生活依旧要在这里演绎今天和明天的故事,单纯的保护显然无法为鲜活的生活提供舞台。也许,对传统街区规划最好解释应当是发展而不是保护,我们尝试着用另一种思路去寻求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8.
今天,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蕴涵了当地文化特质的城市历史建筑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代表城市特色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城市建设浪潮的强烈冲击下,被漠视、破坏、甚至根本毁灭.保护历史建筑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并且应当遵循一些原则,使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振兴达到最令人满意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许五军 《科技广场》2007,(8):241-243
以灶儿巷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为载体,提出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方法、内容的研究,探讨了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的资金来源以及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汪天雄 《中国科技信息》2006,(15):210-210,203
分析了在建筑设计中对历史文化保护的种种误区,并就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保护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跨界含水层法编纂与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梅  王瀚 《资源科学》2009,31(10):1685-1695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近年来对跨界含水层法进行了编纂和发展,先后通过了<跨界含水层法条款草案>的一读和二读.<跨界含水层法条款草案>界定了跨界含水层的有关概念,确立了跨及含水层的一般原则,如含水层国的主权原则、含水层公平合理利用原则、不对其他含水层国造成重大损害的义务原则、国际合作原则等,规定了对跨界含水层防止和减少污染及保护、保全跨界含水层生态系统主要规则.作为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跨界含水层世界地图.<跨界含水层法条款草案>的通过将对跨界含水层法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并将有助于促进跨界含水层利用和保护的有序进行.对于我国及邻国对跨界含水层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彦娣 《科技广场》2012,(5):184-187
本文从地质科普旅游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地质科普旅游的内涵及特征;对地质科普旅游线路设计原则进行探讨,提出教育性、参与性、启发性三大原则;以龙虎山旅游栈道为例,分析了其规划依据、规划方案,包括其规划思路、规划原则;最后,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对地质科普旅游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琼粤地区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把世界不同的文明连接起来,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增进了友谊,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并对整个人类文明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1世纪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琼粤地区以其地域、人文、海上交通、科学技术和历史等优势,应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起到桥头堡和经贸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总结归纳了公路施工、营运期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与措施,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公路建设及矿山开采规模的扩大及城市建筑层次和密度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在土地资源严重紧张的形势下,边坡生态防护显得格外迫切。以现浇网格生态护坡为基础的边坡生态防护以其优良的技术优势适应了这一需求。通过边坡生态防护对道路边坡、矿山边坡、河道边坡及办公生活区边坡进行治理,保证边坡的稳定的同时,美化了环境;通过对城市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墙面绿化,在不占用土地面积的条件下达到了生态防护的效果,实现了建筑业发展与生态防护双赢的效果。利用边坡生态防护技术,从不同角度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宜居小区,实现了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对于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梁加铎 《大众科技》2011,(10):240-241
文章从道路危险品运输的基本性质入手,通过对今年新颁布实施的《关于修订〈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的决定》的学习,以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为基础和依据,从严格落实检查惩处方案、提高道路危险品运输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普及宣传教育、完善危险品运输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数字化管理,共享信息数据等方面提出时策,保证道路危险品安全运...  相似文献   

17.
UPOV联盟植物新品种保护基本格局及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的权威数据,从植物新品种权总量及增速趋势、各国品种权申请和授权在国内与在国外的分布结构、授权保护的品种结构、世界种业十强掌握的新品种权份额及中国与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接轨等多方面,系统分析了当前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格局。通过跟踪了解植物新品种权的国际发展和竞争动向,进一步分析了发达国家科研育种及品种保护的先发地位对我国种子企业经营和新品种培育的影响,提出有效构筑我国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理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民心特点,并找到有效的合作交往模式,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问题。但是,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如原苏联影响、欧美国家殖民、宗教传统等)异常复杂,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难以奏效。该研究结合文化心理学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利用社交媒体Twitter数据来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自我表征特点(独立性或个人主义),并建立自我表征与社会信任(普遍信任、特殊信任)的预测模型,以探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合作交往的行为模式,即:自我表征是独立,还是互依;人际关系偏好是陌生人之间的普遍信任,还是熟人间的特殊信任。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在自我独立性这一个人主义文化指标上存在较大的变异,且主要受欧美国家殖民历史和当地宗教传统的影响;此外,针对陌生人、外国人的普遍信任与针对家人、熟人的特殊信任,可以通过个人主义指标来预测。总之,"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产生的海量语料库快速计算其个人主义指标,并以此来建立自我表征与社会信任的预测模型。该研究为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民心"特点、探索当地合作交往的行为模式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9.
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扩大市场空间,诱发更多的研发投资,从而提高技术进步。基于2001—2015年中国286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对基础设施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首先,道路和通讯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其中通讯基础设施投资的促进作用略大。其次,分时间段来看,两类基础设施投资均在2008年之后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均有下降;分地区来看,两类基础设施投资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最大。最后,门槛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支出均存在双门槛效应,随着门槛值的增大,不论是道路基础设施投资还是通讯基础设施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也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0.
科技合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聚焦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下简称“共建国家”)科技合作情况,探讨科技合作如何赋能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通过梳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科技合作助推共建国家发展的实践探索,剖析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新时期科技合作支撑和引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