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华荣 《现代语文》2006,(8):121-121
《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一处这样写道“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的那番谈话”。船长为何这般态度?很显然就是因为菲利普太啰唆。大概莫氏也嫌其啰唆吧,所以惜墨如金地没有“如实照录”,而是采用了转述的方式加以叙述。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够“读”出那是一次啰唆而冗长,乏味而无聊的问话。莫氏在这里“简”写了菲利普的“啰唆”,虽然省去了不少笔墨,但却丝毫不减这处“啰唆”所承载的“语言信息含量”。  相似文献   

2.
知识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了"知识",我们教什么?没有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素养等诸多教育目标的达成从何谈起?没有了"语  相似文献   

3.
莫泊桑曾经谦虚地说他的小说不过是“反映微不足道的现实”。可从他的许多短篇小说来看 ,他真可以说是善于“化腐朽为神奇”,某些“反映微不足道的现实”,一进入他的作品就具有新意 ,放出异彩。莫泊桑的可贵之处 ,正在于能够透过社会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准确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不大为人所注意的真实风貌 ,真切细腻地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 ,绝不会因短篇小说“短”而放过细节的描写。在字里行间运用对比、衬托、蓄势等修辞的描写手法 ,使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层层叠出 ,逐步深化主题 ,让人物言行前后对照 ,真假美丑 ,作者不加评述 ,读者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4.
我曾看过全国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的演示课———《我的叔叔于勒》(VCD) ,确是耳目一新 ,倍受启发。在此 ,我绝不敢贸然评点 ,只是就那种独特的教学———“重拟标题”法 ,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宁鸿彬老师的教学风格新颖 ,独树一帜宁老师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他讲授的第一课时 ,他首先提出一个问题 :给课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 ,并要求谈谈所拟标题的理由 ,而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朗读课文。学生在高屋建瓴 ,整体感知后 ,纷纷争着提出自己所拟的标题 ,并解说得头头是道 ,在老师的…  相似文献   

5.
《我的叔叔于勒》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时,出于多种原因做了删节,这种删节强化了入选教材时的意识形态色彩,对原作的主题、风格造成了有意误读。删节版教材对新课标背景下教学改革的直接影响是压缩了学生的文本解读空间,使阅读教学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获取独特感受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也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6.
7.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虽然出现多义,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根据主题构成的三个方面,即从作家的立言方面、读者的发现以及尚未揭示出来而又包含在文本形象中的审美意义来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8.
《我的叔叔于勒》是外国短篇小说中的经典,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被反复从不同角度演绎。从教十几年,我也教过多次。其主题究竟是什么?我想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元解读中寻找最接近作者本意、最能表达作者创作初衷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9.
10.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大家大都认为以“我”的父母对于勒的大起大落的态度,揭露了菲利普夫妇六亲不认,嗜财如命的丑恶嘴脸,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酷,无情。但我认为这对菲利普夫妇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见这样的语文课堂:如执教《我的叔叔于勒》。[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包永武 《山东教育》2002,(29):34-35
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篇小说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对于全面理解这篇小说主题和学生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经历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整体考虑,看经济,析背景,观性格,需要认识、了解才可以评价一个人。作者主要谈克拉丽丝性格的多样化,谈谈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  相似文献   

14.
尽管在去哲尔赛岛的船上父母遇到了些不愉快,不过那个不负盛名的地方还是给了我们一份好心情。记得那天姐夫去订回家的船票,父亲还硬是冒雨追上去嘱咐他别再订来时的那条船、至于原因嘛,他一定打死也不会说是怕再见着于勒叔叔。  相似文献   

15.
现代小说理论认为技巧形式是小说的本体,没有技巧就没有小说.小说解读也要注重小说的技巧形式,找出这一篇小说独特的形式从而进入小说内部.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分析叙述者及叙述视角选择的秘密.  相似文献   

16.
张港 《现代语文》2001,(5):35-36
《我的叔叔于勒》中,几次提到了准确的钱数。先是讲“我”家里拮据时,说“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在写到“我”去向叔叔于勒付牡蛎钱时,母亲“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牡蛎钱应该是2法郎50生丁,“我”给于勒的是10个铜子的小费。  相似文献   

17.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是传统名篇。小说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的生活图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变化,展现了他们的寡情无义。少年若瑟夫是他们表现的观察者,从孩童的眼光展现了对那个社会的认识。课文在写作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手法的运用、情节的波折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相似文献   

18.
陈蔚菁 《广西教育》2013,(22):47-48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价值观教育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结合具体的文本,对初中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我的叔叔于勒》中的金钱、亲情、爱心、个人奋斗、人际关系等内容都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素材,与当代初  相似文献   

19.
周长江 《学语文》2008,(5):19-19
纵观文学史。有一些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一些社会难题。让我们去探索去解决。其中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辛中提出的“于勒难题”,因真典型性、普遍性和警世性。更值得我们去思索,去寻求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1912年,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在小说《变形记》中呈现了一个这样荒诞的故事: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长年奔波,靠微薄的薪金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那时候,他是家中受到感激的长子:父母夸赞他,妹妹爱戴他。某一天,一觉醒来的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丧失了劳动能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贡献了。这时候,母亲逃避他,妹妹想摆脱他,父亲用苹果把他往死里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