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潘光旦如是说   潘光旦字仲昂(一说号仲昂),1899年生于上海宝山.他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的,1922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攻读生物学、动物学、遗传学、人类学、优生学等专业,192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上海几所大学任教,并参与胡适等人的新月社活动.   ……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我国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经济学界一代宗师,第二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教授陈岱孙,因病于1997年7月27日上午8时12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7岁。陈岱孙教授,曾用名陈总,福建闽候人,1900年10月20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幼年时代1906-1915年在福州私塾读书;1915-1918年在福州鹤龄英华中学就读;1918-1920年在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学习毕业;1920年9月-1922年6月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1922年9月-1926年7月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并于1924年获硕士学位,1926年…  相似文献   

3.
读冯国瑞先生《绛华楼诗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国瑞先生(1901—1963),字仲翔,甘肃天水人。早年在天水甘肃省立第三中学肄业,同时在存古学堂从哈锐、任承允学习国学。民国十一年(1922)秋,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十五年(1926)夏毕业。又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次年夏毕业。曾任青海省政府秘书、秘书长,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兼任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解放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63年病卒,享年63岁。  相似文献   

4.
钩沉     
《教育与职业》2012,(1):108
●1967年12月9日社会学家潘光旦逝世潘光旦是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家,江苏宝山人,1899年出生,1967年12月9日去世。潘光旦1913至1922年在清华留美预备班学习。1922年留学美国,获得生物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各大学讲授心理学、优生学等课程。曾担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民盟常委。1934年起,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社会学系主任等。潘光旦十分重视优生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把  相似文献   

5.
1926年夏,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要在全国招收32名研究生。王力对国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决定报名应考。只是清华国学研究院招生简章上规定报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大学毕业生;二、曾在中学任教五年的教员;三、从名师研究有心  相似文献   

6.
试论蔡元培和梅贻琦的大学教师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我国最著名且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学首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两所大学的崛起并确立其全国大学中领头地位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而那个时期,长北大、清华的是蔡元培(1868-1940)、梅贻琦(1889-1962)。正如有的学者所论的,“北大之大,大于蔡公”,梅氏“这一生,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整个韶光,都是为了清华”。北大与清华同处一地,两校交流频繁,早在1926年10月蔡元培就撰文称赞清华设立研究院“尤是大学教育进步的  相似文献   

7.
洪灵菲(1902—1933年)广东省潮安人。1922年入广州高师(今中山大学),1926年入党,1933年因叛徒出卖被捕遇害。洪灵菲从中学时代开始就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任左联第一届执委。作品有《流亡》三部曲、《在洪流中》、《大海》等;洪灵菲像(1929  相似文献   

8.
智明 《教育》2009,(4):50-50
曾昭抡(1899—1967),字叔伟,湖南湘乡人。我国化学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1920年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后赴美学习,192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中央大学化工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出任北大化学系主任。  相似文献   

9.
黄艾禾 《课外阅读》2011,(16):30-31
在清华当校长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清华的教授太"牛"。在中国,"教授治校"制度最早由蔡元培提出,而真正得到圆满贯彻却是在清华。在1922年曹云祥当校长之前,清华的学生们在1918年到1921年间,赶跑了三位校长——张煜全、罗忠诒和金邦正,  相似文献   

10.
当代史学大师范文澜的早期革命生涯与学术生涯都与天津有着密切的关系。范文澜1917年在北京大学文科毕业。1922年来天津,在南开中学和大学任教。1925年起专任大学教职。这年,在天津投入“五卅”爱国运动,参加群众游行活动。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南开大学学生支部书记。当时,教员中还没有支部,他实际是被任为天津南开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1.
吴宓任职清华研究院主任一年余,1926年3月正式辞职。吴宓的辞职,直接原因是他的"研究院各提案"被张彭春和清华校务会否决,间接原因跟王国维、梁启超等同事对他支持不够相关。吴宓请辞研究院牵涉面广泛,关乎研究院的性质和未来走向,有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清华内部斗争,成为一个事件。  相似文献   

12.
于右任(1878—1964)陕西泾阳人,原名伯循,清朝举人。曾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部长。曾与宋教仁等创办《民立报》,反对袁世凯,并组织靖国军讨袁,任总司令。1922年参与创办上海大学。1926年后,历任陕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委  相似文献   

13.
钱颖一  李强 《教育》2012,(2):48-49
2011年不仅是清华的百年校庆,也是"老清华"社会科学的四个学科——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建系85周年志庆。这四个系都是清华兴办本科教育后的第一批科系。1926年4月8日,清华第九次教职员会议通过赵元任教授关于"本校学程以学系为单位"的提议。4月26日,清华学校评议会决定,首先在前一年已经设立的大学部设立17个系,其中11  相似文献   

14.
<正>编者按: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今杭州市),生于北京,名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927年他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1949年迁居台湾。  相似文献   

15.
里昂中法大学是近代中法两国进行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由于广东政府和自费生对里昂中法大学的经费的大量拖欠,以及学校建设项目的浪费,使学校在1922年至1925年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但直接威胁到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使中方基本上失去了对学校的管理权。直到1926年“庚子赔款”正式拨付给学校后.才使其走出困境,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于1912年14岁时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至1922年放洋赴美为止,在清华学校呆了整十年。1932年8月,他又应聘回母校任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至1946年7月15日作了著名的纪念李公朴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刺身亡为止。他又在清华大学担任了14年的教授。他一生的求学治学历程可以说是始于清华,终于清华。  相似文献   

17.
1926年夏,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准备在全国招收32名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报考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大学毕业生;二、曾在中学任教五年的教员;三、师从名师研究有心得者。当时,在国学研究院任教的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国学大师,这对那时的青年学子的吸引力可想而知。有位年轻人也和众多学子一样,非常想进这所名师云集的著名学府,但他仔细地对照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数量的增长经历了缓慢成长期(1912-1921)、迅速扩张期(1922-1926)、发展与定型期(1927-1936)、稳步增长期(1937-1949)四个阶段。国立大学的区域分布经历了严重失衡期(1912-1926)、稳定失衡期(1927-1936)、内迁扩散期(1937-1945)、复员均衡期(1946-1949)等四个阶段。国立大学是中央意识的载体,也容易成为各方斗争的工具。国立大学分布不均衡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均衡则是人为调节的结果。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存在历史的吊诡现象。国立大学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晶,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9.
每一所名气很大的学校的校史上,都会有一位父亲般的人物。清华90多年的历史,经历过多任校长,虽然早期清华曾有过周诒春和曹云详两位颇有建树的校长,但清华还是把后来的梅贻琦校长视为父亲。 梅贻琦早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1909年考取清华“史前期”——“游美学务处”第一批“直接留美生”,在从630名考生中录取的47名学生中名列第六。1926年,作为物理系的“首席教授”,被教授会选为改制后的清华第一任教务长,时年37岁。他对新办的大学部进行了切实的整顿,使清华大学部成为一所现代大学之雏形。  相似文献   

20.
[名家概览]生平与创作梁实秋(1902—1987),原籍浙江杭县(今余杭),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七七"事变后,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40岁以后着力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