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智能方面的学习,另一类就是社会能力方面的学习。智能学习主要解决人与自然、与物理世界打交道方面的问题,社会学习则主要解决与周围人打交道方面的问题。智能学习和社会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在很多时候同时发生,但二者不一定同步发展。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学前期儿童的学习应该以社会学习为主,人格与社会性发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社会学习,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儿童了解别人希望他做什么,不希望他做什么,他应该怎样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他应该遵守哪些社会规则,在各种情况下他应该表…  相似文献   

2.
当代少年社会化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一个人若是只有人类的身体结构,那他还不是真正意义的人。只有等他通过一定的社会学习和社会生活获得了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性,形成了人类的心理结构和。行为动力系统,象人类一样行为,他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少年期社会化是人生整个社会化历程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它指学龄中期儿童在前期发展水平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形成少…  相似文献   

3.
一、设计意图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出于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总是在尝试着适应社会,他们通过活动与成人或同伴接触、交往,慢慢地接受和内化社会规范、道德准则以及行为方式,逐渐使自己从一个生物意义上的“自然人”变成为“社会人”.根据幼儿社会化进程特点,我园在建构社会领域课程中,注重培养符合未来社会要求的完整人才,在目标和内容选择上,总体地反映社会要求和社会状况,深入浅出地引导幼儿熟悉、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包括家庭、家乡、国家乃至世界;了解并学会处理自己与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萌发其亲社会情  相似文献   

4.
李春汇 《云南教育》2005,(29):34-34
教师要因材施教,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性格。因为性格是人个别差异的重要方面,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怎样做”,说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想得到的东西。教师怎样才能了解学生的性格以因材施教呢?  相似文献   

5.
源于人类社会生活之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性是人类的特性,是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其社会规范、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诸社会化特性的内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特征,也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儿童社会性发展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注意 !注意 !有不明飞行物向地球飞来,请大家提高警惕 !”网络卫星向地球各网站发送了这条消息,同时在电脑上打开网上电视,以便于了解“不明飞行物”的具体情况。那东西缓缓着陆,从里边走出了一个提着手提电脑的“人”——科威。他在一棵树前坐了下来,打开手提电脑,他的周围迅速形成了一道屏障。科学家通过网络让军方向这个来历不明的人进攻,可无论什么武器也无法穿透这道屏障。   “现在,”一个网络工程师说,“就要先看看他想要做什么,在他的目的明确之前,我们要保持最高警惕 !”   这个“外星人”不慌不忙地在电脑的键…  相似文献   

7.
问题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与同辈群体交往也越来越多。小学高年级以后,同龄人的影响更加明显,开始逐渐取父母、教师而代之。同辈群体往往可以满足儿童个人的社会需要,它常常是儿童的主要参照系,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美国有人总结回顾了心理学界对儿童的同伴关系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后认为:“在研究中应该考虑儿童自己对同伴关系的知觉和看法,这是过去的研究所忽视的。”苏联心理学家则著书说:“为了了解一个人在群体  相似文献   

8.
社会化贯穿于人类生命的始终。儿童自出生以后,随着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渐从依靠简单的条件反射对付现实发展到能适应社会生活,正是从所谓的“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这就是社会化。因此,儿童社会化是指生长在一定环境中的儿童学习所属社会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并获得社会经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信念、个性特征,从而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很多,3-6岁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幼儿园便成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稳定的社会机构之一。众所周知,幼儿园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机构。由幼儿园承担的、有…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环境与儿童的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形成、发展和完善自己社会性的过程。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主要是学习语言,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以及建立一定的情感联系,为日后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做准备。在这一阶段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不仅为儿童提供了日常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且也为儿童提供了实现社会化的基本条件,是引渡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不仅直接…  相似文献   

10.
教师要因材施教,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性格。因为性格是人个别差异的重要方面,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怎样做”,说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想得到的东西。教师怎样才能了解学生的性格以因材施教呢?一、仔细进行观察在学生“做什么”、“怎样做”中了解学生的性格。笔者曾经对学校元旦文艺汇演中迟到的学生进行观察,看到以下四类“精彩”镜头。镜头A:面红耳赤地与值班同学争执,说礼堂的钟走快了,准备推开值班同学强行进去,因此闹得不可开交。镜头B:看…  相似文献   

11.
姚凤英 《辅导员》2009,(3):56-57
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始于家庭,通过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的养育,学前儿童掌握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形成一定的社会技能,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当前在我国,许多家长在学前儿童社会技能学习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如,认为智力方面的学习是最重要的,社会化方面的学习是次要的,等等。“一个人若只限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懂得与人相处,那么他的潜能也根本无法施展出来。这样的话,即使是才高八斗,  相似文献   

12.
“剪掉”不适合自己的,剩下的就是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一入社会就善于利用自己的精力,不让它消耗在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那么就有成功的希望。但是,很多人却偏偏喜欢东抓一下、西抓一下,尽管忙碌了一生却往往没有什么专长,结果,到头来什么事情也没做成,更谈不上有什么强项。  相似文献   

13.
人的道德发展是一种社会化过程,个体能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社会性自我”,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理解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各种复杂而深刻的道德关系。离开这种社会化过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R·L·赛尔曼在道德认知研究的基础上,另辟了研究社会认知的新领域,进一步研究人们在实践中如何认识到他人的看法和观点、思想、动机和意愿,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社会教化儿童,儿童认同社会,学者们通常把儿童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称为“社会化”。有了这个社会化的进程,儿童才能从一个出生时仅具人类形骸而不识人间世事的“生物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知识、具有高度智慧和理念的社会成员。幼儿期正是社会化进程的起始阶段,因而至关重要.他们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社会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并能乐观地对待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的生活经验和受教育状况,因此,在幼儿期,社会性的发展对幼儿的一生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孩子是一个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爱孩子的具体表现就是关怀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关怀人,就是说对待儿童犹如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教师对儿童的关怀首先表现在善于做到不让他成为坏孩子,防止他走上错误的道路。”“教师的关怀指向哪里?首先指向儿童的脑力劳动。希望儿童的脑力劳动好.意味着要了解他的优点和弱点,懂得他脑力劳动的细微特征。”他还说:  相似文献   

16.
做过美国富豪排行榜第一名的保罗·盖蒂说过:“我并不以拥有多少钱来衡量我的成功,我以我的工作和我的财富所造成的就业职位和生产物品来衡量。”一个人要想真正的富有,不论是否拥有大笔财产,但必须使自己的人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如果这些财富对他的生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那么不管他赚了多少钱,都不能满足他生活没有价值的那种空洞。有太多的人,他们一辈子活着总是要听命于别人,做别人希望他们去做的那些事。于是,他们强迫自己落入一种窠臼,压抑了自己的特性而模仿别人。“我本来要做个作家。我父亲拒绝听我的,坚持要我上法律学校,成为一…  相似文献   

17.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毕生躬行“师道”,追求通过社会教化方式来实现理想的社会之治。在为师目的上,他希望通过教育方式使社会能够形成“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状态;在为师要求上,他强调一个人必须“修身立本”而“内圣”,继之“处为天下万世师”而实现“外王”;在讲学内容上,他注重把百姓日用之“人欲”与圣人之道的“天理”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大成学”思想体系;在教育方法上,他注重案例式、启发式、榜样式的讲学创新,形成“百姓日用之学”的讲学风格;在教学对象上,他坚持“有教无类”,使得教育对象更加平民化。  相似文献   

18.
人类认识事物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手段。由于宇宙万物千差万别,人不能事事亲身实践,要了解一些自己实践范围以外的东西就必然离不开问接手段。况且,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人们的思想、认识又需要交流,——自己认识了的东西或需要言之于他人,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或需要向他人了解。言之于人,学之于人都少不了凭已了解的东西去启发联想,从而间接了解未知的东西。这就是让不知道某种事物的人通过形象思维,间接地认识某种事物。《说苑》上有一个故事是对这个问题较好的说明。有一个门客对梁王说:“惠施说话,就是善于打比方。大王如果叫他不打比方,那他就无法把一件事情说清楚了。”梁王说:“行。”第二天,梁王遇见了惠施,对他说:“希望先生今后讲什么事情就直接了当地说,不要打比  相似文献   

19.
点灯的人     
2004年9月,在江苏扬州举行的第一届儿童阅读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儿童阅读教育研讨会的开幕式上,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作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致词,他希望关心中小学教育的人,都做一个用儿童文学为孩子的精神发展“点灯的人”。让我们分享他的美文。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真正动力来源于自我概念水平。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价,即他认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他接受了别人对他的评价后,再把这种概念转化成自己的认识而形成的。儿童的自我概念一旦稳定下来,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