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与编辑敬业的自觉性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肖力华 《编辑学报》2003,15(2):87-89
情感在人的心理和实践活动中具有开端和动力的作用。编辑主体在从事编辑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会体验到一定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又会反过来对编辑职业认知产生影响,从而决定了编辑一定的职业信念和职业行为。培养编辑主体健康、积极、稳定的情感,对提高编辑主体敬业的自觉性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编辑的社会角色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晓月 《编辑之友》2010,(12):85-86
一 编辑的社会角色 编辑是社会精神产品的提供者和人们精神食粮的过滤者,是人类文化的积累者和传播者,担负着向社会提供精神食粮的重任.任何出版物都必须经过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完成由手稿到出版物的第二次信息转换.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足最初的选题还是之后的修改加工,都体现着编辑的学术意识、审美趋向,都包含着一种导向意识.  相似文献   

3.
编辑选题策划能力从何而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琼 《编辑之友》2007,(4):44-46
编辑是维系国家与民族兴衰的精神使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纽带、桥梁,担负着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的重任.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来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信息载体和媒介形式发生了根本的革命,社会和民众传递信息、交换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愈来愈快捷、方便,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也急剧加快.由此,作为文化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加工者的编辑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编辑活动领域的扩大、过程的加快,编辑活动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由单一服务变为综合性服务,等等.  相似文献   

4.
编辑是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加工者。其创造的精神产品起着影响精神世界和指导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这些精神产品有着高尚健康与庸俗低下之分。这就要求编辑人员首先要从社会效益这一角度来考虑问题,为社会提供真正有益的键康的精神食粮。而要做到达一点,每位编辑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为全社会着想,为子孙后代着想。所谓道德,就是指一定的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提倡的行为所关系的规范的总和。而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职业生  相似文献   

5.
文史编辑所做的工作也许会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因此文史编辑承担的社会责任会更大,唯有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够为社会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自现代出版事业诞生以来,编辑就是一个神圣而高尚的职业,编辑的职业操守是对文化和科学传承事业的担当与坚守。而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编辑更应该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并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做文明薪火的传递手。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曾讲过,在当今大文  相似文献   

6.
一建立编辑从业者的职业准入制度很有必要 编辑活动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文化,是意识形态.编辑及以其为核心的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本质贡献是文化力,是舆论导向、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文化建设是编辑活动的灵魂所在,思想引领是编辑活动的根本目的,而经济运作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编辑职业从编辑活动出现伊始便进入社会视野,而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介竞争与产业发展环境的多重裹挟下,编辑主体身份认同成为新的话题。编辑身份认同是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结合,是编辑主体在自我判断、他人评价与群体协同中对职业身份的意义建构与社会确认。其既包括编辑主体对职业身份的理解与审视,也涵盖社会大众在制度、规范、环境下对编辑角色形成的期待;既是个体的职业自觉,也是群体的价值同构,更是社会化的精神表征。职业自我、本体安全、基本信任、认同主体是编辑身份认同得以生发的必要条件;内外制度规训、自我叙事与反思、“重要他人”的认知与评价成为编辑建构身份、获得认同感的主要影响因子。编辑主体正是在身份认同中不断找寻编辑活动的意义,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集体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自我超越中实现职业提升。  相似文献   

8.
试论网络编辑活动的认知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作为数字时代中的新兴传播媒介,其革命性的传播方式与空前迅速的发展规模对大众传播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以网络媒介为载体的网络编辑活动在文化传播申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求我们对网络编辑活动有全面的研究与认识.本文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入手,运用相关认知理论,结合网络编辑活动特有的编辑对象和编辑手段,分析网络编辑活动的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9.
编辑主体是“编辑活动中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个人和群体。他们在编辑活动中,能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编辑符号以及其他物质与精神手段,选择、组构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编辑角色的社会规定性,决定着编辑主体的社会实践不仅是从个体性的价值观、信仰、职业观、教育程度等人文背景出发,而且还要遵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文化心理、智能需求,达成主体意志与社会意志的契合,  相似文献   

10.
编辑道德行为选择的机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彭敏宁  昌兰 《编辑学报》2005,17(2):92-93
编辑队伍的素质关系到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编辑道德选择能力是编辑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阐明编辑道德行为选择的内涵,并分析编辑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强调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应从心理角度入手,培养编辑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编辑自身也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在实践中自觉地培养道德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87篇编辑职业话语文本,探讨编辑在职业话语言说中表达的职业权威建构问题。编辑权威作为一种被合法化的权力,指导着编辑通过专业知识、道德准则和职业规范与社会达成契约,在编辑实践中运用知识和智慧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制度保障为编辑提供的决策权和影响力、编辑自身修炼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社群的支持与信任共同建构起编辑的职业权威。认知合法性、道德合法性与同行共识合法性这三种合法性机制共同塑造了编辑权威的社会认可基础,揭示了构成编辑权威的复杂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文化强国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编辑主体作为出版活动的中坚,必须具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思想文化素养;坚守以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和工匠精神为基点的职业追求;树立以优化知识结构和实现自我超越为动力的终身学习意识,勇担时代使命和文化责任。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中国出版业繁荣兴盛;把握编辑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出版行为;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全社会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面向世界,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文史编辑所做的工作也许会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因此文史编辑承担的社会责任会更大,唯有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够为社会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4.
穆刚 《编辑学报》2017,29(3):293-295
检索有关工匠精神的文献并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对科技期刊编辑工匠精神内涵进行探讨.提出工匠型科技期刊编辑概念并对其内在特点与外在表现进行分析,进而基于职业价值导向、职业心理驱动力和职业心理自适应3个方面分析工匠型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心理特征,并提出职业心理特征的陀螺模型.认为:工匠型科技期刊编辑是科技期刊灵魂的塑造者、质量的守护者、发展的推动者;对工匠型科技期刊编辑进行定义,对其特点进行概括,对其职业心理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科技期刊编辑提高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有利于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发现与培养工匠型编辑.  相似文献   

15.
论编辑的情感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编辑活动中,编辑所表现出来的观点、认知、学术见解、价值取向,并不完全归属于认识上的直接结果,相当一部分是受人的情感因素影响.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认为,情感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所认识的或操作的事物所持有的态度的体验".从情感的范畴来看,情感包含着情感和情绪的综合过程.从二者的特点来看,情感侧重于对情感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则是体验和感受状态中的活动过程.本文侧重于研究编辑在编辑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中的情感心理,对编辑的情感特征进行分析和论述,旨在使编辑在工作中更好地把握和运用情感,以利于提高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6.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职业道德调整着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编辑的职业道德,是社会职业道德的一部分,是编辑人员的工作守则和行为规范。当今,加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独立的编辑职业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编辑是现代社会职业之一种,在书报刊出版机构及其他传播机构中都有以编辑作为自己的专业工作的人。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存在编辑活动。编辑工作在何时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是编辑史研究不能不涉及的课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古代出版业编辑活动的一些情况 编辑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需具备以下一些条件:1.在出版机构等传播机构内部具有明确的专业分工,编辑工作有专人负责;2.编辑工作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比较多的传播机构都有长期聘用的编辑人员,他们有一定的选题选稿权;3.社会上具有这样一种固定的专业,人们可选择来作为谋生手段.现代各种传播机构的编辑工作的基本内容为:依照一定的方针开发选题,选择和加工稿件以供复制向公众传播.编辑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活动是从它成为出版工作的一部分之后开始的,因此独立的编辑职业的形成过程需结合出版史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康宏 《中国编辑》2005,(6):67-67,66
在所有与编辑的职业身份对应的词语中,“文化人”的角色一直是被反复强调和一再托举的标杆。作为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民族素质的培育者和社会文明的建设者,编辑本身就蕴含着与之俱来的神圣和崇高。出版战线上的编辑也始终将“文化”作为自己的职业视角,在努力践行文化人使命的道路上描摹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完善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编辑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出发,全面分析了媒介内容生产方式变化对编辑职业的影响.认为信息传播速度和数量与内容可靠性、稳定性及可传承性的矛盾,是编辑活动固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编辑职业的内涵.文章认为,现代编辑是集文明选择者、标准制定者、作品加工人、传播把关人于一身的人类文化缔构师,会通过否定之否定过程建立新常态.从编辑的职业内涵出发,从人类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高度探究编辑职业变迁的规律,是打造全新的编辑职业形象,适应媒介内容生产方式变革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0.
编辑加工中思维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编辑的思维活动集中体现在编辑对稿件的加工过程中.思维是编辑加工过程中最高层次的心理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再创造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动势.从思维活动的观点来研究和审视编辑工作方法,探求对编辑工作方法的理性认识.记忆是编辑加工中思维活动的基础,经验是一种催化剂.编辑加工方法的基础性、延伸性和指导性决定了其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编辑加工中的思维活动,目的在于探索,在于研究出一种合理的思维模式,应用于并指导编辑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