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之所以被当作一项道德的事业,是因为其根本价值在于能够增进儿童的幸福。在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框架下,儿童幸福难以成为教育目的,因为单调的、强制的、工具化的受教育过程,导致了儿童"完全性幸福"、"内在幸福"和"过程幸福"的失落。要想完善儿童德性与增进儿童幸福,则需要重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儿童的幸福则是快乐的现在与美好未来的结合。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幸福,必须处理好儿童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通过儿童的生活和活动把儿童的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认识自己未来的意义,引导他们向着未来发展。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对如何处理儿童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我们认识教育促进儿童幸福的条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儿童幸福生活是儿童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一种总体上感到满意的生活状态。作为学校教育的新形态,正念教育通过形塑儿童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德性幸福,增强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注重正念教育实践、培育儿童幸福素养,开发正念教育资源、增进儿童幸福体验,构筑正念教育生态、保障儿童幸福生活,是正念教育促进儿童幸福生活实现的可行路径和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教育怎样关涉幸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幸福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价值,幸福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这是毋庸质疑的,关键在于,我们期待教育关涉何种幸福.作为精神成人的活动,个体德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满乃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正因为如此,教育乃是经由德性的引导与人格的卓越来通达个体人生的幸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就应该贬抑当下教育过程中的幸福体验,但我们需要警惕在当下教育回归生活的语境中把幸福问题庸俗化,教育不仅需要回到生活,更需要引导生活,超越生活.  相似文献   

5.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是教育学的重要议题。幸福不是快感,而是人在生活中表现出的整体的精神状态,是精神获得卓越发展的美善生活的实践。教育只有引导人追求和实践美善生活,才能促进人的幸福。同时,教育促进幸福,一方面要培养受教育者获得有益于实现幸福的生活能力和内在品质,另外一方面要引导受教育者提升和发展德性,实现人格精神的优秀。惟有德性的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就当前的研究而言,将幸福作为教育目的的观点,在形而上学的维度上缺乏前提的充分辩护,在经验的层面上缺乏事实的细致分析。幸福通常是一个人在目的或理想实现过程中的满足状态或愉悦体验,具有直接性、依存性、内生性的特点,因而与教育目的的抽象性、实体性、外在性存在某些龃龉。重要的不是为教育专设一个"幸福"的目的,而是要使学生真正在自我实现、自我调适、与人合作的教育过程中感受幸福。  相似文献   

7.
教育目的应由学生幸福与人的全面发展共同构成:前者描述教育过程,后者规定结果;前者是对美好生活的描述,后者是对理想人的规定。两者都具有独立的价值。不分主次;却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8.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和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感。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德性创造教师的教育幸福,教师在教育幸福中提升教师德性。  相似文献   

9.
幸福教育存在着隐忧,认知混乱、人际关系失和、理想期望的丧失将影响"幸福感"的获得与体验。追求个人理性、德性和自由的"教化"带来了幸福教育隐忧消融的契机。这种教化对幸福教育而言,无异于解忧之道。  相似文献   

10.
张崇 《学周刊C版》2014,(9):235-235
幸福教育存在着隐忧,认知混乱、人际关系失和、理想期望的丧失将影响“幸福感”的获得与体验。追求个人理性、德性和自由的“教化”带来了幸福教育隐忧消融的契机。这种教化对幸福教育而言,无异于解忧之道。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哲学、教育学、美学、休闲学角度简论了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人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一种个人体验,是一种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虽然人人对幸福理解不同但都追求幸福,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对其目的虽表述不一,但其为人服务的工具性决定了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幸福乃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教育关涉幸福,这是不证自明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教育要不要关涉幸福,以幸福为基本价值诉求,而在于,教育究竟应该关涉怎样的幸福,何种幸福本身就内含着通向幸福的路径。而幸福问题的根本,乃在于生活方式的选择。哲学生活与民众生活的冲突无疑是贯穿人类生活始终的基本问题,甚至是事关个体存在的中心问题。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揭示哲学生活与民众生活冲突的不可避免,以及哲学教育的艰难。随着现代社会的民主化,民众生活在现代化中的位序提升,哲学生活在物欲化的生活中日趋晦蔽,这进一步加剧了哲学教育的艰难。在今天,教育哲学就是要为哲学教育提供辩护,或者说为哲学生活提供教育的辩护,以此为我国微弱的哲学教育,也就是自由教育,或者人文教育,提供内在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当今儿童教育中存在很多使儿童远离幸福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苛刻的人才需求,父母的不正确观念与行为以及学校教育对儿童生活的负面影响等造成的。教育应该追求儿童现在和将来的幸福,要保证儿童在教育过程中是幸福的,使之成年后终生感到幸福。  相似文献   

15.
在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下,儿童身心发展所面临的压力和焦虑影响了儿童在教育和生活中的幸福体验。因此,有必要探讨、理解和提升儿童幸福能力,促进儿童幸福成长。儿童幸福能力是儿童在追求和获得幸福的过程中体现的综合能力,包括幸福认知能力、体验能力、共享能力、创造能力和反思能力等五个要素。培养儿童幸福能力,需加强家长和教师对儿童幸福能力的关注,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并为儿童追求幸福创设适宜的教育情境。  相似文献   

16.
教育目的有两种:一种是终极目的;一种是非终极目的,如前人所讲的“传道、授业、解惑”、“全面个性发展”、“做人”等。但它们都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因为它们不是终点,本身还有目的性。只有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但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存在教育目的异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儿童从教育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然而,当前教育中的儿童却明显缺少快乐感与幸福感。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正当的要求或欲望,尽可能发现儿童的优点,帮助他们成功,同时帮助他们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  相似文献   

18.
19.
关涉人生的教育,必然要关注并增进人的幸福。古希腊教育理论从人的完善与德性出发,内在地把教育与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代以来的教育以自由的概念置换善的概念,而消解了教育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性。重构教育与幸福之内在关联性的可能性在于,一方面看到善与幸福的不可分离性,另一方面则要努力实现教育的伦理关怀,使教育获得道德上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论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的共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通过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源自于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与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感。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