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在六朝时期已经成熟,并不断发展。在唐宋时代的特殊文化语境中,传统隐逸文化以吏隐的面目重新出现,并在身份判定、生活方式以及思想内涵上较之前代均有较大改变,对之后隐逸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赵宏 《大观周刊》2012,(46):33-35
紫砂壶的制作不始自明清时期,但却于明清时期兴盛起来。其根源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和文化体系自明代中晚期出现危机以后,封建正统秩序沿袭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出现危机的老例,以隐选文化应对,而饮茶正是隐逸文化的形式之一。由于时代的不同,隐逸文化的方式不同,饮茶的方式不同,因而茶具也就有所不同。紫砂壶把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追求”壶井”的境界演变为一种更为直观的形式,直至清代成为单纯卖弄形式因素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探析沈周的文人隐逸精神为切入点,进而研究吴门书派的书家在讲求"士气"基础上崇尚淡泊隐逸的文人志趣,并引申出有关吴门书派"隐逸精神"的特征分析和吴门书家"不仕而隐""隐于司官""治世隐居,关乎己身"和"隐不拘于形迹"的多重表现。在此基础上进而探讨吴门书家隐逸精神中的独立自由和求真之风,塑造了吴门书派书法的多样发展和变革精神,展现出吴门书派艺术风格的自然天成。以沈周为代表的吴门书派的隐逸精神特征中,既有吴门书家以身示隐的"显性"线索,又包含吴门书家因其意志精神、士人担当、性情志趣综合起来所暗含的"隐性"的隐逸传统,表现出吴门书派隐逸精神的复合性。本文进而探讨文人隐逸精神与吴门书派艺术价值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庐山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人喜爱的隐居之地,具有浓郁的隐逸文化氛围。内涵丰富的隐逸文化资源,成为庐山旅游的一大特色。文章对庐山的道隐、佛隐、儒隐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统计,提出了庐山隐逸文化旅游传播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庐山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人喜爱的隐居之地,具有浓郁的隐逸文化氛围。内涵丰富的隐逸文化资源,成为庐山旅游的一大特色。文章对庐山的道隐、佛隐、儒隐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统计,提出了庐山隐逸文化旅游传播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不仅对当时的诗歌文化带来影响,也给当时的琴曲艺术带来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文化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琴曲艺术带来的变化,最后阐述琴曲艺术这些变化带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古琴曲《渔樵问答》不但曲调优美,表现了渔樵悠然自得的情态,同时具有深刻的隐逸文化内涵。研究《渔樵问答》的隐逸文化内涵,对于指导现代音乐的创作,促使新的经典音乐的诞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芸 《兰台世界》2013,(10):115-1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不仅对当时的诗歌文化带来影响,也给当时的琴曲艺术带来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文化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琴曲艺术带来的变化,最后阐述琴曲艺术这些变化带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的诗人和思想家,开创了田园诗风,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为了弘扬、传承和发展陶渊明思想文化,笔者探讨了陶渊明文化研究数据库建设的可行性与原则,并从数据收集与选取、库结构搭建、纸质文献数字化、数据加工、数据发布、网络实现六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如何构建与实现一个完备的陶渊明文化研究数据库。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的诗人和思想家,开创了田园诗风,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为了弘扬、传承和发展陶渊明思想文化,笔者探讨了陶渊明文化研究数据库建设的可行性与原则,并从数据收集与选取、库结构搭建、纸质文献数字化、数据加工、数据发布、网络实现六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如何构建与实现一个完备的陶渊明文化研究数据库。  相似文献   

11.
中国白酒品牌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构建了历史、尊贵、英雄、隐逸、吉祥等方面的象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品牌象征意义构建缺乏创新、深度有限的问题。针对此,本文提出应该加强白酒品牌象征意义的现代感和时尚感.提升白酒品牌象征意义的个性化和深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白酒品牌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构建了历史、尊贵、英雄、隐逸、吉祥等方面的象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品牌象征意义构建缺乏创新、深度有限的问题。针对此,本文提出应该加强白酒品牌象征意义的现代感和时尚感,提升白酒品牌象征意义的个性化和深度。  相似文献   

13.
佛道老庄思想对宋代知识精英阶层的渗透是比较显著的,郭祥正也不例外地接受了其中的一些观念,这些思想和诗人生平经历共同作用,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诗歌传达出诗人渴望隐居佛寺,借佛禅来求得身心解脱,而老庄思想中逍遥至乐、齐万物等死生的理论以及由老庄思想发展而来的传统隐逸和道教游仙掺杂在一起,很难截然分开,最后形成诗人特有的以求仙为外壳、遁世隐逸为实质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对大多数的中国文人来说,隐逸都是一种令人神往的人生境界,美丽、恬静,充满诗情画意。因此数千年来,隐逸都是中国传统文人热衷的一种生活方式,不断有人从纷乱、烦恼的生活中逃出,走到深山密林之中,寻求庇护和宁静,体验"久在樊笼里,始得返自然"的滋味。他们有的隐于诗,  相似文献   

15.
隐逸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由于政治的束缚与价值取向的变迁等各种原因,孜孜不倦地追求一种超逸、自然的生活方式,崇尚精神自由。元代是由异族统治的王朝,因此在政治政策上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汉族人在朝廷的发展之路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这使他们放弃了自身的民族责任感,选择了隐居生活,并且将情感寄托于画作之上。吴镇可以说是元代隐逸思想的代表,其所描绘的"渔隐山水"表达出自己内心一种超然脱俗的情感。本文便以吴镇的"渔隐山水"图式为例,来探讨"渔父"形象及其笔墨语言内涵。  相似文献   

16.
任越 《档案学研究》2018,32(2):79-84
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之源,面对传统村落逐渐消失,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被破坏殆尽的文化困境,为传统村落文化建档成为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梳理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源起的现实诉求,并结合目前国内相关文化机构开展的传统村落建档工作面临的问题,指出今后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在档案传播、信息关联、文化利用等方面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焦长虹  张秀敏 《今传媒》2014,(8):154-155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传统的民族文化都有着浓厚文化内涵,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力。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已经成为现在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特征。事实证明只有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借鉴,并在对民族文化研究的基础再对进行艺术设计,才有可能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深远的意义并在世界舞台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如何让古代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和其在当代的价值,并详细阐述了网络时代为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探讨如何增强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发展潜力,并提出了提高传统文化传承效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教材出版得到迅速发展。本文从编辑角度出发,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的内容、结构、细节以及教材课程的实践方面,对调研和开发教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出总结,并针对新时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四点启示:扩大教材内容的视野,统一教材结构,出版单位积极承担教材培训的责任,在传统文化教材开发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中真正实现传统文化教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黄璐 《大观周刊》2011,(32):40-40,54
质疑非著名学者方孔先生提出的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只有糟粕没有精华的观点,笔者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批判方孔先生的观点,提出秉承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分并剔除其障碍性因素,传统法律文化构成了法律发展的历史前提与宏观要素,并对当代法律发展所面临的发展模式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